中职“双师型”教师典型培养路径分析
2010-02-17袁子剑
袁子剑
(天津市南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300111)
中职“双师型”教师典型培养路径分析
袁子剑
(天津市南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300111)
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职业学校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教师结构的现状却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经过实践与思考,笔者探索了专项培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并对进一步规范培养方式,提升培养效果提出了若干构想。
中职;“双师型”教师;资质;培养路径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以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师”化,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职业学校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职业教育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资质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教师归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类别,这都从法律、法规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显然,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兼具“学科性”和“教育性”双重特征。然而,上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广泛意义上的教师,抑或是专指普通教育系列的教师。那么职校教师仅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呢?回答应当是否定的。笔者以为,除了“学科性”和“教育性”之外,还应具备“生产性”特征,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而前述“三性”合一,则基本表征了“双师型”教师资质的宏观内涵。就微观层面而言,“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资质。其一,教师任职资格与工程技术资格。要求教师除具备规定学历、取得法定教师资格外,还要具备相应专业的工程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其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教师既能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指导教学。其三,教育教学能力与工程师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资格,除教育教学外,还应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工程设计、制造业务。以上三条,是一名合格职教教师必须具备的资质。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双师型”职教教师,主要是基于两项需要。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二是践行职业教育规律的需要。早在90年前,我国职业教育先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指出:“教育之为事,不惟训练人之脑,尤当训练人之手。今科学之昌明,皆人类手与脑二者联络发达之成绩也。”他还进一步指出“故手、脑二者联络培训,一方增进世界之文明,一方发展个人天赋之能力,而生活之事寓其中焉。”显然,要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目标,必须遵行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的教育规律。而如果没有“双师”型教师,就不能培养出“双能”型人才,这是不争的道理。
中职学校师资结构的基本现状
中职学校的教师结构大体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一些资历较深的长年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往往都有较多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识水平。其中许多中、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部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任务,成为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其次是新从高等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虽显不足,但有着非常新的教育理念和高涨的工作热情。最后是由相关行业、科研院所调入的科技人员。他们大部分具备工程技术职称和工程实践经验,但教学经验还有待积累。囿于种种原因这部分师资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由这三部分教师组成的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从结构上看是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但是从更深层看却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归纳起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岗位成才的内驱力尚显不足整体而言,中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重“知”轻“能”、重“学”轻“术”不良传统的惯性作用依然比较强劲,尤其是在那些由普通中学转轨而来的职业学校中。在一些人眼中,理论功底扎实才是追求目标,实际操作不过是雕虫小技。因而不屑也不愿学习和掌握一门生产技术,依然固守“君子述而不作”之风。还有的仅靠一纸证书装点门面,作“双师”状。因此,要让全体教师明了:“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早期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自觉地做一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师资建设的紧迫感尚须强化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如不亲自参与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就无法把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如果专业课教师没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到企业了解最新的生产设备和操作流程,专业知识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就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脱节,就难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紧迫的工作。但由于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学时,有时出现了非常好的培训机会,教师却无法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脱身,白白错过机会。
校企合作的显效性尚待彰显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参差不齐。在现行体制下,企业囿于各种原因,普遍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希望职业学校能够提供直接顶岗的合格技工,对教学效果要求很高。多数企业尚没有意识到主动介入职业学校教学过程对企业发展的潜在价值,更谈不上协助学校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了。这样,必然使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日复一日的机械化常规教学中,无暇顾及自身专业能力提高,最终导致教学模式多年不变,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高速发展。
应当指出,产生上述现象的责任并不全在企业,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合,着力探索新时期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一般性号召转变为具体的体制与机制,使“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法律轨道。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尝试
事实上,教师几乎都有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迫切愿望。许多教师结合自身条件创造出了形式多样的岗位成才模式,使笔者深受启发。于是在这方面进行了数年研究分析,认为以下是几种有效的路径。
(一)专项培训
2008年天津市教委举办了职业院校专业课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我有幸参加参加了其中的《汽车电子线路维修》授课技法学习。这次学习机会使我对专业课授课的方法和专业课教师应达到的水平有了重新认识。
理论学习应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在旁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教师授课时,我认真观摩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中,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地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大是小,是简是繁,是难是易,都要按照完整的劳动过程模式进行教学,将教学过程完全置于现实的或虚拟的某一具体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按照特定的岗位工作程序,完成特定的工作项目,通过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实有效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并且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方法摆脱了“标准答案”定势,实行“相对评价”;脱离了“百分量化”模式,实行“等级评价”;转变了教师“单向评价”,实行师生“共同评价”。这种授课方式既可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也可以采取个体式、同伴式学习模式,授课方法因师、因生、因课而定,使授课与生产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脱离了“书斋式”的模式,使专业课教学更多地集中在生产一线。教师的角色更像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既要动脑安排工作项目,提出技术要求,更要动手示范实际操作。特别是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什么是“双师型”教师有了具体的了解。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在许多中职学校中,顶岗实习就意味着学生尚未离校就提前进入了职业岗位(群)的真正角色,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在此时就基本终止了。我看到学生被分配到汽车修理厂实习,相关专业课教师也随同前往。但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他们不再“教”学生如何去做,而是像工艺师一样给学生布置生产任务、检验产品质量,具体工作则交由学生(操作工)自己去思考和完成。教师看似“不教”,却和学生在这种“教学相长”的实践过程中,共同增长了才干。
(二)校企合作
2007年,天津奥普林特电子有限公司接收我校70名学生顶岗实习。由于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我所担任班主任班级的,我随队负责协调相关事宜。实习开展得很顺利,期间经多方协商,公司与学校签订了“订单式”准员工培养计划。计划提出由公司出资为学校购买与公司生产线同样的设备,并派出公司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免费岗前培训,计划内的学生从进校开始定期组织到公司实地参观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学校可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全程随同学生参与管理和培训。
通过这段经历,我认识到学校与工厂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能够对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这不仅可以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而且可以让学校实训实习设施得以根本性改观。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超前,与生产一线的要求总有一段距离;无论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一线应用的设备相比总有差距;无论学校教师如何“双师型”,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相比,总有实质性区别。学校教育的上述缺憾,只能靠校企合作弥补。
(三)顶岗实习
专业课教师应主动创造“充电”机会。2008年6月,我校新购入了几台数控加工中心,虽指派了几名教师到厂家学习,而且厂家技术人员也到校进行了指导,但均由于时间太短,参加培训的教师对独立管理数控加工中心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
时值暑假,我联系到天津市北辰区一家主要承接外企加工活的机械加工厂,主动去作一名普通工人。工厂中既有老式的机床、铣床等,也有与学校里型号相同的数控加工中心。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设法亲自操作厂内的几乎每一台机床,认真完成每一件产品,遇到问题虚心向师傅讨教。遇到技术难题,我还大胆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法,把所学的理论和资料中的个例拿到实际工作中与师傅们探讨。这些鲜活的工程实践案例,极大地充实了我的教学资料库。在暑期结束后,我已经能熟练操作工厂中的任何一台机床,加工出的产品也得到了老师傅的认可,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以上三例虽是个案,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通过上述亲身体验,却促使我对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产生了较深刻的认识。首先,“双师”化既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也是目标。职业教育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特质,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托一大批“双师型”教师的强力支撑。其次,必须改造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那种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师不加区分,一律按照学理论、作卷子的统一模式,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的陈旧方式,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并无实际价值。再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终身教育。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双师型”教师也不可能“一朝学成,终身受用”。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培养“双师型”教师,事关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事关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实力,事关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成思危,陈广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G715
A
1672-5727(2010)09-0052-02
袁子剑(1977—),男,天津市人,天津市南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及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