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课堂应用教育技术手段的几点原则

2010-02-17刘兆坤付兴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7期
关键词:技术手段科学儿童

刘兆坤 付兴锋

1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2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100144

1 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效果、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和教学领域,使教育观念、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育和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模式下的教学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育课程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为3~6年级的学生,他们大都处在8~13岁的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和参与意识强,但自制能力和自觉性差。小学科学教育内容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理解科学、善待科学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真善美的道德情操。

现代教育技术是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讲教育效果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恰当地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最优效果。要考虑学科的特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扬其长,避其短,这样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小学科学教育课堂设计时既要遵循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又要发挥教育技术手段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中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因素,达到科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 小学科学教育课堂应用教育技术手段的几点原则

2.1 符合儿童心理的原则

小学是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利用教育技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技术手段对儿童学习积极的一面,消除不利的一面。比如在课堂的开始,可以采用动画的方式设法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但考虑到他们注意力时间不能持久的问题,及时地改为另外一种方式,以免引起他们的学习视觉疲劳,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2.2 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要求去伪存真,科学教育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一代科学素养的使命,更应求真务实。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基本科学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把视频、音频等资源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视、听、触等各方面的身体器官都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幻灯、投影设计教学,不仅可以灵活控制教学信息输出,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注意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逼真;网页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技术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清晰,色彩丰富,感染力强,而且可以使教学信息得到延伸和拓宽,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具有鲜明的教学性、艺术性、标准性;以CAI特有的集声、像、动画、视频信号为一体的视听教学,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教师也可以查看学生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随时检查和监控学生学习。

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为吸引学生的眼球或者因为追求形象生动的效果而人为地改变科学教育的内容,把内容理想化或者只片面地显示好的一面,故意掩盖其另一面。8~13岁的少年儿童正是形成理想、道德、情操的初步时期,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对其以后的成长会发生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把本来不科学的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时间很长,甚至一生。

2.3 趣味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小学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科目的内容有所不同,后者是以文字、数字、图形、图像等形式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而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则以事实教育为主要内容,也就是以活生生的实体或者现象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同时要求学生在这种学习中体会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等教育内容外延的东西。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把枯燥乏味的说教转化为形象逼真的视听,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习兴趣。在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把学习内容以更加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图像、声音、虚拟现实等各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2.4 参与性原则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这一转化过程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和体验过程,学生要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才会促进自身的发展。情境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使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

小学科学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使学生积累多少科学知识,主要在于通过参与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科学教育的重点是理解和参与,而不是读、听、记、看等被动方式。因此,科学教育应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

因此,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技术手段中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功能,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让儿童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有兴趣的参与过程中既学到科学知识,又提高科学素养。

3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媒体教育技术为手段,恰当地运用课件,利用资源激发兴趣,开启智慧,激活思维,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基本科学素养,并以它为载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快乐的参与过程中体验、积累、领悟、创新、应用。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学农.多媒体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术,2004,18(3):160-161

[3]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60-63

[4]王林艺.小学科学教育浅议[J].新课程导学,2009(2):13

[5]徐向东.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9(9):198-199

猜你喜欢

技术手段科学儿童
生态理念引领下的茶叶种植技术研究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科学大爆炸
试析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创造性技术启示中的技术动因论
科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科学拔牙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