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安全预案的研究与制定
2010-02-17吴平唐云鹏
吴平 唐云鹏
1 贵阳医学院大学体育教学部 贵阳 550004 2 贵州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体育部 贵阳 550004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指人们走向大自然,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自我挑战、征服自然的身体活动。由于目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课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的研究还不多见。与此同时,国内对高校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活动中安全事故的报道频繁出现,引起人们对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安全事故的极大关注。因此,有必要制定系统、全面、有效的安全预案,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事故的发生,推进普通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普通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安全保障。
1 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部分涉及两个对象群体,一为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阳医学院的共50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练员,一为从贵阳医学院2009级1752名参加野外生活训练课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的300名学生。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分析
依据贵州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师的调查结果,即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和贵阳医学院50位从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94%的教师认为行前询问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有必要,96%的教师认为行前身体素质测试重要或非常重要;当发现学生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时,22%的教师需要专业的援助。教练在对知识、技能、经验和全面素质的认知调查中,100%的教师都认为掌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全面素质非常重要或重要。因此,本研究中安全隐患的制定即纳入行前身体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的测试;在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时,既积累更多的户外活动经验,又积累野外生存技能。
此外,对野外生存课程中出现的安全事件的处理,如学生失踪,64%的教师会选择派专人寻找,有36%的教师会使用声音、通讯、烟火等信号方式进行联络。在进行徒步穿越时,有100%的教师认为采用组长定时清点人数非常重要或重要。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清点人数,行前分组编队时将体能较好的学生放在队尾,体能较差的学生放在队伍中间,助教在队伍最前方控制整体行进速度,组长押后并定时清点人数,才能保证队伍始终在安全监控范围内。
3.2 研究结果
1)结合专家访谈、文献资料以及本校开展课程的经验,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安全隐患按来源分为自然环境、组织者和参加者、活动过程及物质装备四大类。其中,自然环境隐患包括地形和天气两大因素;组织者和参加者隐患包括身体状况、经验、技术、心理和沟通交流等因素;活动过程隐患涉及行前准备、野外行军和露营以及开展不同项目中的安全隐患;物质装备隐患包括活动专用装备、交通、食品、医疗装备等方面。
2)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安全隐患的来源,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并明确上至学校管理者、教研室负责人,下至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的相应职责。并将其安全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一级和二级,制定包括现场应急抢救、联络和教育、家长接待和后勤支援、事故调查、善后与恢复、责任追究等内容的应急预案。
3)专家对安全预案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应用性给予肯定的评价;2009年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中学生的外伤、中暑、脱水、情绪异常等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从2008年的3.1%降低为1.4%;96%的学生喜欢该课程,84%的学生认为课程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展存在来自自然环境、组织者和参加者、活动过程及物质装备等4个方面的安全隐患,预防和应对措施应据此制定。
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安全预案的执行需要学校管理者、教研室负责人、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各司其职、协同完成。
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安全预案的应用可有效降低课程期间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对普通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4.2 建议
建议各高校将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并制定应对措施和预案,为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提供安全指导;建议各高校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减少各类伤害事件的发生。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2]汤际澜,王桂忠.我国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研究现状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8,27(2)
[3]李舒平,邹凯.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