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导论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10-02-17滕学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7期
关键词:导论文学教材

滕学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第二基础教研室 北京 100024

1 前言

文学导论是国内中文专业必修的内容。近年来,许多外语院校为拓展学生视野、适应教改需求,也纷纷开设该课程。然而,无论中文教学还是英文教学都碰到同样困惑,即由于理论性太强,通常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力,课堂效果不佳。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与这门课自身特点有关,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更大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为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先对这些问题做一概述是必要又必须的。

2 文学导论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其他课程相比,文学导论别具特色。质言之,其特征是学科跨度大,概念、术语多。它融文学、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于一体,涉及人文学科方方面面,是典型的综合交叉学科。其概念、术语也来自这些领域,纷繁复杂,深奥晦涩,令初学者望洋兴叹或望而却步。正是这些特点也是难点导致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2.1 教材

教材问题的突出表现是数量多,质量次,无法给课堂教学提供优秀选择。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来,国内关于西方文论的教材已近300种[1]。但是,这些教材大部分存在明显弊端:体系不严谨,科学性不强;注重引进、炒作而不是阐述自己的主张;倾向于概念、术语堆积,缺乏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论证能力;理论阐述过多,忽视批评实践、文学经验;语言抽象晦涩,推理缺乏感性材料支撑,可读性不强;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罗列大量各方面材料,华而不实;等等。即便有些评价稍好的通用教材,如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也屡遭诟病,要求重编的呼声不绝于耳。

2.2 教学内容

对文学导论的教学目的,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理解上差异很大。有的认为这是一门理论课,应让学生尽可能掌握理论知识,学会各种批评概念、术语;有的则认为理论应为实践服务,该课程须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坚持后一种意见的人的弊端是往往把握不住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过多强调具体批评,从而被指责偏离了课程宗旨,把文学导论课上成文学欣赏或批评课。这些不同意见影响了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使他们对该教什么产生困惑,于是各行其是、自以为是成为普遍现象。

2.3 教学方法

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法,而文学导论这一综合课程,如果没有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相关知识,学生一开始就直接接触理论知识,其难度是相当大的。正是这一困境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上课请假、迟到、睡觉、谈话现象普遍的严峻局面。如果学生平时课程少,有充分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和广泛阅读,情况会有很大改观,然而这在大部分高校都不现实。真实的情况是学生课后很少做预习,甚至课后也不复习,上课就直接听教师讲,对教师问的问题、概念、术语往往一无所知,无法参与讨论。另外,在讲授过程中许多教师的语言解释能力弱、对教材概念本身吃不透、很少运用多媒体等也加重了学生的理解负担。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文学导论课在高校普遍遇冷,许多教师甚至怀疑其存在的必要性。仔细考虑,这对于非语言专业是可以的,但对于语言专业,只让学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恐不恰当:在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大量西方作品,大学阶段只加强而没有质的提升,不能上升到理论层次,不让学生掌握西方文学主流的批评方法,他们就不知道还有许多新颖、独特的批评视角,这无疑是重大缺憾和课程设置的失败。因而,为提高语言专业学生的修养,文学导论课不能取消。既然不能取消,如何上好就应成为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3 文学导论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由于以上问题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许多任课教师都在思考如何改进,有的已取得积极成果。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和深入研究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比较和探索,收到良好效果,下面分别对其作总结介绍。

教材上,由于现行的各种教材都有弊端,具体教学中采取以一为主,其他为辅,建议学生多阅读、多比较的方法。用的主要教材是英文影印版的《文学批评》第三版(美/Charles E. Bressler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自1993年在美国出版后广受欢迎,迄今已更新到第四版(分别于1998、2002和2006年推出)。其特点是体系科学严谨,内容翔实丰富,解释清晰易懂,语言优美流畅,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解决学生实际操作的困难。事实证明,这些旨在为语言上有困难的学生解密某些批评理论的特点不仅适合美国大学生,也非常适合中国当代英语专业学生[2]。该书不仅理论知识为他们喜闻乐见,其流畅优美而又简明易懂的语言更受他们喜爱和模仿。对许多学生而言,它甚至成为精读教材外的另一本语言知识学习典范。

除了主要教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一些辅助中文书籍,包括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胡经之等的《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二版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王岳川的《当代最新西方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张首映的《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这些中文书内容丰富,各有侧重,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获取丰富知识,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在教学内容上,文学导论这门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许多理论知识,学会一些常见、主流的批评方法同样重要,学习文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文学活动实践[3]。在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上,采取7:3或6:4比较合适。除理论知识外,每学期安排1/3左右的时间用来讲授主要批评方法的要领,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和讲评学生作业。学生作业量每学期安排3~4次,重点练习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和文化批评6种,每次要求500字以上。对西方文艺理论操作技能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平时讲解和作业上,还体现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其比例大约占30%。这种安排合理、有效,不仅促进学生文艺批评实践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还为他们将来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在作业的基础上,经整理修改,少数学生还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成功地发表了论文,让人倍感欣喜。

具体教学方法上,打破单一传授模式,采取多变的综合立体模式。传授法虽然古老,但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但它已经不是主要方法,采取的其他平行方法主要有研讨法、辩论法、欣赏法和学生讲授法。

1)研讨法。这一方法的要领是教师先讲清楚如何根据选题查找和收集资料,如何将资料筛选整理成发言稿,发言稿中必备的内容等。接着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选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如碰到困难可联系相关教师解决。到再次上课时,学生采用演示文稿为同学讲解。讲解完后,主讲组要负责回答同学提问并将电子文档拷到计算机上供同学学习和交流。之后,教师对学生讲解进行点评,对重要内容作进一步强调或补充。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缺陷是部分学生水平有限,加上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发言稿质量低下,讨论内容偏离要点的情形,因而要求教师一定要事前讲清方法和步骤,严格质量要求,并引导班级形成相互竞争、互相攀比的优良学气。

2)辩论法。对有争议的概念、论题可用此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操作步骤是教师先提出一个议题或概念,让学生广开思路,以各种文学或文化现象为依据,阐明自己观点,并针对对方观点的缺陷进行有理、有节地反驳。辩论中,学生不仅从文学艺术视角,还从政治、经济、社会、消费、公共交往、意识形态等多元文化视角对文学概念、议题进行讨论,这就使他们的视野从一元走向多元,从狭隘走向开阔,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辩论法不仅可让学生加深对文学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大文学”意识,使文学原理真正成为文学原理,增强了他们研究文学的兴趣[4]。当然,运用这一方法需要教师对辩论进行有效控制,防止过度的非文学倾向。

3)欣赏法。欣赏法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并加以启发引导、加深理解的方法。将影视作品应用于文论课堂,国外早已有之,谈到它对文学理论的作用,凯瑟琳·布朗曾说:“电影改编作品,正如艺术本身或诠释,能生动展现严肃的文学作品并使批评和理论更让人接受。”[5]通常,这一方法在普通文学课中用得较多,在文学导论课上使用应有一定限制,应注意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不能变成影视欣赏而背离文论课的宗旨。因而,选材上要以影片剪辑、大师访谈、动画演示、图形、图示为主。另外,配合多媒体,教师的启发、引导很重要,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多媒体演示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回答学生疑问,补充一些细节,以巩固教学效果。作为欣赏的另一内容,除多媒体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表演,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这种表演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讨论。

4)学生讲授法。该方法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面向全班讲授某一内容。当然,教师在时间上应有控制,以15分钟左右为宜,并要求学生语言精练、生动,有较强深度和广度。讲完后,学生须回答同学和教师的疑问。这一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仅模拟讲授的学生通过准备得到丰富知识,通过讲授得到“当老师”的经验,还可以使学生经常看到“新老师”,从而增强课堂情趣。其弊端在于有的学生准备不充分,敷衍了事,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可能,教师不仅要将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还要积极引导,多鼓励表扬,督促学生珍惜在正式讲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相互竞争。

以上5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可依据具体情况交替使用,以起到变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新鲜感和丰富课堂内容的作用。事实证明,这种综合立体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表达和操作能力,真正实现大学文学导论课的教学目标。

[1]Shen Dan, Zhou Xiaoyi.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 Reception, Influence and Resistance[J].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2006,3(1-2):139-155

[2]Raw L. Teaching Literary Theory[J]. Literature Film Quarterly,2010(1):76-77

[3]斯琴.研讨式教学法在文学理论课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09(9):170-172

[4]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Brown K L. Teaching Literary Theory Using Film Adaptations[M].Jefferson: McFarland,2009

猜你喜欢

导论文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需要文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使公民有道德:导论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