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中的供销合作社一个大学生眼中的供销合作社
2010-02-17廖欢
廖欢
金秋十月,我与十几名同学一道到广东湛江市供销合作社实习。湛江市社刚刚成为我们学院的实习基地,此前,我对供销社的印象是镇上灰头土脸的门店、高高的柜台和人牛车混杂的肥料堆,以及空气中漂浮的化肥味。
湛江市社处于老城区,听说这里曾是市区的商业重地,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遭到冷落,街道和房子都显得破旧了。市社用于办公的一幢四层小楼,建于50年代初市供销社成立时,传统的建筑风格,加上简朴的办公设施,行走其间,一种坚守精神和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
为农民服务是供销社的宗旨,但这对我来说仅是理论上的概念。直到有一天我随科长下乡,才有了初步的感受。
在一家基层社的农资店里,几位果农正在围着一位农学专家咨询病虫害防治的事情。我这才发现,门店前还挂着 “庄稼医院”的牌子。后来才知道,这个基层社定期邀请专家坐诊,帮助农民解决种养难题。门店里堆满了各种化肥,但没有了印象中戴着斗笠的农民拉着牛车买肥料的混杂场景。开始以为是淡季,后来从店员繁忙接听的电话里才听出来,农民需要的肥料,大多由供销社直接送下去。据了解,全市系统建立了1700多个这样的农资网点,基本遍及全市行政村,配送的比例达到了70%。
供销社是合作制实体。对合作制我了解不多,但来了供销社之后,算是在这方面补了课。合作社是自我服务的组织,实行一人一票制,盈利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返还。这些制度安排迥异于为人们所熟知的公司制度,但这个制度能使一些弱势群体联合而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当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欧洲一些国家有些产品或服务的80%由合作社提供时,我很惊讶。2007年7月,我国 《农民专业合作法》生效,而早在几年前,湛江市社便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组织农民创办各类专业社,目前已发展了110多个,入户专业社的农民有4000多户。在自愿的前提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生产和进入市场,我认为,是更高层次的为农服务。
在这些日子里,我真切地感觉到,供销社并不为外界所了解,大多数人像我一样对供销社一知半解;供销社的房屋还显得破旧,远不如一些通讯、石油公司那样张扬。但我知道供销社正在默默地做着一些有益的事情。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湛江市社下属的农资公司较低的盈利率不解、对其拥有的处于黄金地段开阔的旧农副产品仓库不用来搞房地产开发不解,但后来,我们似乎开始有点理解了。
我知道毕业后到供销社工作的机会不大,但因为有了一段在供销社实习的经历,我会永远记住“合作”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