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异质民族文化的宽容与互动

2010-02-17余晓慧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异质全球化民族

余晓慧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元性

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这是马克思主义者乃至西方许多学者所普遍接受的关于民族的定义。对上述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首先是“共同地域”。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人们在什么样的地理与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形态。其次是,“共同语言”。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要素之一,它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的交际工具。没有共同的语言,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民族共有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共同的语言,才能创造共同的文化。同时,语言的运用与发展又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创造。第三是“共同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它不仅是文化产生的重要源泉,其形式和成果,也是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第四,关于“共同心理素质”。它原本就是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定义表明,文化与民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同时,文化又陶冶和塑造了人类本身。由于人们创造文化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人类不可能创造同一种模式的文化,这使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上,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生活习惯、语言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而人类创造的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又将他们自己塑造成了各具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这些具有特点的文化,还会以各种方式在这个民族中流传下去,从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世代影响着该民族群体及其每个成员,继而该民族群体又靠这种文化紧紧凝聚在一起。因此,文化传统一方面表现为本民族全体成员所共有,一方面又与其他民族相区别。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性是当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此可见,有多少种不同的民族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多样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世界。“‘多样性’与‘差异性’而不是‘同一性’与‘实体性’构成了人与世界的共同本质。”马克思在批判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时有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表述。这也是对文化与精神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的辩护。他说:“你们赞美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都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人类最珍贵的遗产恰恰存在于不同民族的差异之中,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这种多元差异的无价的美和无价的意义。

二、对待异质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传统总是隐蔽在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同民族间的差别。”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难免引起文化冲突。人类历史上文化冲突并不罕见,近代以来外来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中国近代史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外来文化主要载体的西方国家,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充当了侵略者的角色,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和感情上都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方关系的摩擦和冲突也常常使业已存在的伤痕隐隐作痛。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等,以及西方对东方在文化上的殖民入侵等,使得民族文化差异与冲突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对待异质民族文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过分强调普世价值的重要性,全盘接受异质文化,以激进的态度“反传统、反民族”。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在“五四”运动时已初见端倪,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部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等又为文化激进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抛弃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可能对外来文化哪怕是先进的外来文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实事求是的诠释,更谈不上结合本民族的实际去取长补短和融会贯通,反而会无所适从,迷失自我。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明传统,盲目地“一切照搬”外来文化,其结果只能是本民族文化的衰落、灭亡,以致整个民族的衰亡。每个民族只有靠其特殊的有民族特征的文化才能保持本民族的地位。

另一种观点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强调民族至上性,批判革命变革,否定所有异质文化,以致走向“盲目排外”的极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们欣喜的同时也滋生了文化保守主义的自满心理。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走向绝路与毁灭,放眼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然而,再优秀的民族文化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化发展的直接资源,因为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于当代,传统文化不发展、不创新、故步自封,很难适用于今非昔比的现代社会。民族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包罗万象的概念,绝不意味着十全十美、无需发展。具有异域风情的外来民族文化在很多方面也确有其先进性、普适性,无视和厌恶这种文化显然是愚昧和狭隘的。文化上的封闭不仅会堵塞文化交流的渠道,使本民族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而且会导致国民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民族学、人类学的调查中发现,原始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它们不能从与邻近部落的文化交流中获得好处。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最佳方式,在此基础上能结出适合当今社会时代潮流的民族文化硕果。

众所周知,人类对宇宙和大自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任何两种民族文化在实质上都不是截然对立的文化类型,它们因人类活动与感受的相似性而具有相似性与可对比性,这使得民族文化在相互碰撞后,即使难免冲突,也可以在冲突中理解,在理解中沟通,在沟通中选择,在选择中调适,在调适中以宽容的方式相融合。

在过去,由于地理的阻隔和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各种异质民族文化尤其是全球性的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几近罕见。而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发展,异质民族文化充分交流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为异质文化的相遇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认识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与融合决定了人类对宽容精神的内在要求,文化的民族性使得宽容成为必要,而宽容使得文化的民族性不受无理压制而存在。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已普遍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性。无论某种民族文化是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还是只存在于一个极小的范围内,都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一种民族文化绝对不能凌驾于另一种民族文化之上。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是历史凝结成的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民族的个性。任何个人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优劣都是错误的、幼稚的,以宽容的精神包容异质文化才是科学的态度。

三、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民族文化互动的理想境界

费孝通先生在80寿辰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意思是对待民族文化应当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这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理想境界。如果人类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

(一)各美其美,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56个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格局。这是多元异质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相互影响、吸收、融合、调和而发展完善的结果。说明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一代代人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积累、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古人宽容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宽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融汇百川,兼收并蓄,积累下与“异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其文化体系越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要素,那么它的文化体系就越丰富、越有生命力。中国56个民族在宽容基础上对自己的文化各美其美,和谐共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与价值取向。

(二)美人之美,增进理解

在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相互交流与交往过程中,“宽容”是增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长期劳动创造及智慧的结晶,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种种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以及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一方面,异质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各自采撷对方文化的精华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营养,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还从异质文化的启迪中获得了创造的灵感。另一方面,文化作为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图式,是社会构成的重要参数,通过对异质文化研究,可以使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现象,去洞察并揭示负载它的那个民族和社会。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著《菊与刀》一书,就是通过“文化多种模式”理论来分析日本国民性,使美国人通过异质民族文化了解日本人的国民性和日本社会。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文化模式在社会结构中固化为秩序化的和标准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是文化在社会体系结构上的体现、固化、显化和外化。由于每个民族在其自身的存在中仅仅表现出人类的一个特殊方面,因此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向其他民族敞开自己,友爱地关注他们,通过别人内心的承认来补充自己,并尊重、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我们深刻理解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等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

(三)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以宽容的精神包容异质民族文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繁荣,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内在要求。所谓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信息全球化为依托,通过日益紧密而又频繁的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更新自身、发展自身的文化整合过程;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通过良性互动,对于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逐渐形成某些共识的过程。全球化突破了传统文化局限于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视野,凸现了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即人类意识。所谓人类意识,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全体的自由性”,或马克思关于“人是类的存在物”的论断。全球化为不同文明的相互沟通和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孤立于世界之外的独特的文明,“各个民族和时代在人类的大合唱中都是一件必需的乐器,是有助于全人类完善的完全合适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实质上是探讨不同价值观念的民族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睦相处。多元文化传统的沟通、不同文明的对话,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宽容性,需要一定程度的价值认同和道德共识。在不同文明对话中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文明体系的主要特征,中国古已有之的“和而不同”的观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作为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全球性的文化互动使得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密切相连,一个国家要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性,走一条健康蓬勃的文化发展之路,就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大潮,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以宽容的精神包容异质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培育适用多元价值取向的民族精神,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正如每一滴露水在太阳下面都闪耀着各色各样的光辉一样,统一的世界文化也将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民族特色。每一个民族都以其在特定生存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殊生活情趣而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一份别具特色的文化杰作。”

在多元异质民族文化全球性交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必须以充分的自信、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和超越的意识积极传承、发展和创新。包容异质民族文化,既要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又要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丰富、调适、更新自己,加速和加深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与融合,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激发民族文化生命力。当今世界,民族众多,文化千姿百态,各民族进有必要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与对话,增进共识,形成合力。在多元异质文化并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以宽容的精神包容异质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各民族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文化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1]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贺 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M].袁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8](德)M 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9]许苏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异质全球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