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崇拜在喀斯特生物群落维系中的效应
——以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2010-02-17江兴龙袁伊玲覃碧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兄妹俩荔波蚩尤

江兴龙,袁伊玲,覃碧念

(1.贵州省荔波县遗产管理办公室,贵州 荔波 558400;2.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3.贵州省荔波县森林植物研究所,贵州 荔波 558400)

在中国西南部,即云贵高原向桂东丘陵过渡的地带上深藏着一个锥状喀斯特生物群落王国——荔波。在这个锥状峰丛密布的喀斯特世界里,世代居住着布依、汉、苗、水、瑶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90%。世居荔波喀斯特峰丛洼地间的布依、汉、苗、水、瑶5个主体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拼争中形成了对山川、河流、古树、森林、洞穴、巨石、动物和植物等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在这些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荔波境内保存着十多万公顷完好的亚热带喀斯特原始自然群落。拥有集山、水、洞、湖、瀑为一体的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区群落于2007年6月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据统计,在荔波喀斯特生物群落中,已发现的野生动植物种类达3 373种,其中荔波特有植物新种41种,荔波特有动物新种178种。荔波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和保存,除了有优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外,世居民族特别是主体少数民族的原始自然崇拜文化是其维系繁衍的强劲动力。

一、荔波世居民族自然崇拜信仰的由来及背景

(一) 苗族自然崇拜信仰的由来与背景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三十世纪左右,苗族先民居住在黄河边上的蚩尤坝里,蚩尤带领八十一个部落首领兄弟在“直米立”(今河北)耕耘,土肥粮丰,人畜兴旺。神鸟带他去采药,发现了铜,冶炼铜制兵器。后来沙召玖帝敖黄龙(黄帝)来犯,蚩尤头带牛角帽,身穿牛皮袍,口吹龙角号,挥舞铜宝剑杀退了黄龙。黄龙因惧铜剑和龙角,不敢进犯而逃跑。黄龙教唆宝葫芦来收苗家,蚩尤放火烧死宝葫芦。雷老五前来讲和,假意称蚩尤为兄,忠厚的蚩尤由于放松了警惕,雷老五学到了医药和冶炼铜制兵器之术,并偷换了蚩尤的龙角,盗走蚩尤的铜板斧。这时,黄龙通过“内行刀距”的方式整顿内部,加强了实力,采取“外用甲兵”的手段征服邻近部落,遂以“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和“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为名“征师诸侯”,向九黎发动进攻。双方决战于涿鹿,蚩尤“龙角”指挥不灵,损失惨重,带着兄弟跑进大森林,藏于一棵十人不能合围的古树树洞里得以逃生。日后再战,蚩尤寡不敌众,被擒杀于大森林里。他的兄弟姊妹们手持火把在森林里顺着血迹找到蚩尤的尸体,因后有追兵,来不及掩埋,只好将尸体用树木枝叶盖好,继续追赶逃散的队伍。时隔十三年后,环境稍为安定,大家才重新商定厚葬并祭奠蚩尤和大森林。一年一度供祭一次大古树,感激神树对先祖蚩尤兄弟们救命之恩;每隔十三年开展一次大祭,追念祖先蚩尤和祭祀安息蚩尤的大森林。今天西南苗族社区风行的“吃牯藏”,就是苗族同胞口述历史和祭祖、供林的典型形式。

(二)瑶族自然崇拜信仰的由来与背景

相传,古时候有兄妹两人,父母早逝,无田无地,无依无靠。一天,仙家果略铎见兄妹很可怜,就施给他们两粒瓜种,兄妹将瓜种播在努当坡上,天天壅粪、培土、浇水,瓜藤爬满了十二个坡,又盖完了十二个坝,才开出了一朵喇叭花,结了一个葫芦瓜。瓜越长越大,最后长得像粮仓一样大。这时,仙家果略铎又出现了,他告诉兄妹俩,赶快把瓜摘下来,锯开口子,掏空芯子,装进柴米油盐,然后只要听到打雷下雨,就赶快躲进葫芦瓜里去。兄妹俩刚把瓜开好口子,挖空瓜子,装进食物,果然就雷鸣电闪,大雨倾盆,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夜,兄妹俩躲在葫芦瓜里,探头俯看,到处是洪水,天下一片汪洋,兄妹俩坐着葫芦瓜漂过湖南、江西,又漂回了贵州茂兰。最后,仙家果略铎用拐杖戳通地下,水才渗漏下去,兄妹俩才漂落在努当坡上,可天下的人和地上的动物全都被淹死光了,只幸存兄妹二人。果略铎就要兄妹俩结为夫妻来繁衍人类。兄妹害羞,拒绝婚配,于是果略铎想出了滚石磨的办法,要求兄妹俩各搬一扇石磨从坡上滚下去,说如果两扇磨叠在一起的话,兄妹俩就要顺应天意结为夫妻。兄妹俩按仙家的说法行事,从阴阳坡同时放滚石磨扇,结果石磨不偏不倚,恰恰重合在一起,兄妹俩无奈,只好结为夫妻。婚后,生下一个无手无脚,不说话也不吃食的肉坨坨。果略铎又要兄妹把肉坨坨切成细块,撒遍天下。兄妹把肉坨坨切好后,请老虎、野猪、山渣鸟、野鸡帮忙,将肉块到处撒放。结果,老虎和山渣鸟将肉块偷吃了,野猪、野鸡偷懒,躲在草丛里睡觉去了。兄妹俩急得差点哭起来,正在这时,一群乌鸦飞过来,同意帮兄妹俩的忙,兄妹万分感激,承诺了给每只乌鸦以银项圈,并且以后凡是瑶人种的庄稼可以让乌鸦任意啄食,子孙后代永远都不准射杀和伤害乌鸦,永不砍伐乌鸦栖息繁衍的森林,以此酬谢乌鸦。乌鸦老实憨厚,认认真真地将肉块东一块、西一块地均匀撒满天下。三天之后,满坡满岭、满田满坝,都冒出了火烟,七天之后,天下到处都有人影晃动起来。为了表彰乌鸦的功劳,兄妹俩兑现了不猎乌鸦、不砍乌鸦栖息的森林和古树的承诺。从此,这一习俗信仰在瑶家一直延续至今。

(三) 水族自然崇拜信仰的由来与背景

水族古歌《开天地造人烟》中记载:“初造人,造葫芦种;造瓜种,在海之滨。两兄妹,得葫芦种;种下地,飞快生长。三朝看,瓜种长叶;四早瞧,牵了藤秧。瓜叶大,好似晒席;瓜花大,胜过雨伞。藤儿长,绕九个坡;结葫芦,像座小仓。不当对,连年下雨;涨大水,漫开茫茫。兄妹俩,凿开葫芦;钻进去,当作住房。漂呀漂,滴到花散;喊救命,惊动仙王。仙王听,放水老鼠,钻地洞,让水流淌。等水干,灌到花术;大地上,一片泥浆。普天下,绝了人丁;兄妹俩,痛哭悲伤。仙人教,兄妹成婚;乱人伦,生磨石子。这孩子,没头没颈;没手脚,气死爹娘。妈妈气,砍它三块;爹爹气,把它剁烂。母心伤,装进提篮;提出去,倒在山上。乌鸦来,叼去散开;肉味酸,吐遍山冈。三朝瞅,人遍丛林;四早瞧,人满山梁。肝脏变,成为苗族;皮和肉,变虽干耶。那骨头,变成客家;拉杂变,禽兽牛羊。那年头,破磨石子;散肉块,乌鸦帮忙。靠乌鸦,发展人类;新一代,散满八方!”这首古歌,至今仍在水族地区广泛流传,古歌道出了人类繁衍的功劳在于乌鸦,水族的先人们为了报答乌鸦的恩情,禁止砍伐石头上的森林。

在荔波瑶古,民间则盛传着茂兰喀斯特森林的传说。相传,古时候,荔波茂兰喀斯特曾有多条孽龙盘踞。这些孽龙各自悄然凿岩打洞,将地面上的水引到了地下龙潭,造成地面干涸断流,致使植物枯绝,岩石裸露,兽鸟逃逸,人烟无几。一天,天宫的一位绿依姑娘下凡造访人间,她从美丽的月亮山游玩到茂兰,举目眺望,到处秃岭石漠,生命绝迹。仙姑为了探寻这个截然不同的奇异景象,饰为一位异乡村姑进行打探。在一处山坳巧遇一位拄着拐棍的水族老妇,仙姑虔诚有礼地向这位老妇人问过究竟,老人家在哀叹中把孽龙们作恶的情况如实地向仙姑作了一番倾诉。仙姑返回天宫,将其情况报告了玉帝和圣母。玉帝点派天兵神将前来征讨作乱孽龙,双方大战了三天三夜,斗杀得天昏地暗,最终将孽龙驱逐。赶跑孽龙后,圣母指派绿依仙女带着一对童男童女在石漠山上播下了花木树种,又安排雷公电母前来施雨助长。播种七天,石头山上便长满了翠绿林木,山尖轻雾环绕,山间流出了清泉。这时,绿依姑娘告诉老妇人说:“是天神仙女拯救了人间,这些披绿的山是神山,石头上的树是神树,轻雾是仙气,清泉为神水。青山秀水人畜旺,树毁水去人烟断。”告诫完毕,仙姑腾云而去。故此,神林神树信仰才延续至今。

(四)布依族自然崇拜信仰的由来与背景

相传,古时候荔波响水河左岸美丽多情的瑶族姑娘冬姣与右岸英俊潇洒的布依族小伙子王梦之在大年十五的一个集市相遇,一见钟情。他俩根据当地彩球传情的习俗,赶去响水河畔抛彩球互换信物,双方父母知道后都坚决反对。冬姣的父亲赶到响水河岸拉走女儿,说:“瑶家与布依族不开亲,这是古代传下来的规矩!”王梦之的父亲赶来河边拉走儿子,说:“想要瑶族与布依族开亲,除非响水河架彩桥!”王梦之不甘心,决定找机会与冬姣见面商量对策。一个天色阴沉的傍晚,王梦之顶着寒风来到响水河岸,“扑通”一声跳入水中。追赶的家人随后赶到,在岸上吼叫起来。他加快速度游向对岸,岂料刚刚抓住一根垂柳,突然间狂风大作,山口河坎瞬间崩塌,河水陡然翻滚而下,一个巨浪打来,垂柳连根拔起,他和垂柳一道被卷进汹涌的激流中。冬姣闻讯,不顾一切哭喊着跑出家门直奔响水河岸,跑着跑着,不慎脚底一滑,跌倒在地昏厥过去。迷糊中,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走到她身旁,问她怎么睡在地上?她哽咽着将自己和王梦之真心相恋,遭到双方家长粗暴干涉,导致心上人落水之事倾诉于老人。老人说:“傻姑娘,你怎么追得过急流河水?赶快回去织一匹七色花椒布,三月三那天再到河岸来,有人帮你找到王梦之。”冬姣睁开眼睛,一团白雾飘然而过,白胡子老爷爷不见了,她知道是神仙的点化,于是匆匆赶回家中,不分白昼黑夜地纺纱织布,终于织成了一匹七丈二尺长的七色花椒布,并如期赶到响水河岸。冬姣从上午等到中午,又从中午等到下午,白胡子爷爷一直没有出现。她焦虑起来,在河岸左顾右盼,走来走去,心急如焚。忽然,山弯处走出七个衣着艳丽异常漂亮的姑娘。七个姑娘要买冬姣的七色花椒布,冬姣摇头不肯卖。领头的那位姑娘假装不高兴,一把扯过花椒布,忽然扔进河中。冬姣急了,伸手去抢花椒布。陡然间,一道七彩霞光闪过,冬姣眼前出现一座七色彩桥!隐隐约约听到悦耳的声音:“我们是白胡子老爷爷派来帮助你的七仙女。”她抬头看去,七仙女不见了,只见桥的那头出现王梦之朦朦胧胧的身影。冬姣走过七色彩桥成仙女,跟着成了仙童的王梦之携手并肩顺着响水河走进了仙人谷。瑶族寨老和布依族寨老终于明白,不准两个民族青年通婚有违天意,于是解禁,拟修筑七孔桥。由于布依寨到瑶寨之间相隔着两条汇入樟江的河流,布依族将地莪河汇入樟江处河段称之为响水河,而瑶族将皇后河汇入樟江处河段也称之为响水河。为纪念这对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布依族于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修建万善桥,即今天的大七孔桥。瑶族则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建成万古兴桥,即今天的小七孔桥。两个七孔桥建成后均赛龙舟庆祝,举行庆典时,两族寨老分别宣布响水河谷的林木具有仙气,是神林神树,不许触动和砍伐。

(五)汉族自然崇拜信仰的由来与背景

相传,古时候一位叫翁勇的汉族青年与布依族姑娘阿米在一片宽阔的绿草坪上相识相恋,汉族寨老和布依族寨老知道后横加干涉,说山寨的规矩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准通婚。然而,翁勇和阿米却是情深意笃不肯分离,双方家长经不住族人的压力,强拆姻缘,将两个人分别看押起来。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翁勇趁家人不备逃出家门,来到宽阔的绿草坪,摘取木叶吹起感伤忧郁的乐曲,阿米听到熟悉的音乐,用自制的一匹七彩土花布一端拴在窗台上,另一端捆于腰间,悄悄地从窗口滑至地面,迅速割断土花布,赶到草坪与心上人相会。翁勇和阿米均被发现,汉族寨老和布依族寨老带领大队人马追赶过来,将翁勇和阿米团团围在草坪上,要强行拆散这桩美满幸福的姻缘。翁勇和阿米绝望了,他们用土花布缠在各自的腰间,相拥着转身跳下山崖。一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摇地动、山崩地裂,两族寨老均跌倒在地。好一会儿,两族寨老才发现要捉的人不见了,自己带来的兵卒也不见了,眼前的草坪已经变成了两个美丽的湖泊,在闪电中,霞光万丈的七彩土花布变成了一条连接两个湖泊的纽带,而手下兵卒全变成了绿荫蔽日的森林。翁勇和阿米用生命的代价,改变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准通婚的习俗,绿草地变成鸳鸯湖,大队人马变成了庇佑鸳鸯湖的参天大树和茂密的喀斯特森林。汉族寨老反思后,为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将鸳鸯湖流域的森林视为神林,将鸳鸯湖水喻为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人间仙境,禁止砍伐森林。

二、荔波世居民族自然崇拜信仰的构成及其维系

(一)世居民族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构成及维系措施

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是荔波布依、汉、苗、水、瑶5大世居民族的信仰,其内容丰富,情节生动,集教育、生活、哲理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祖宗崇拜与神林、神树、神石等自然崇拜是荔波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他们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祖宗虽死犹活,注视活人的一切并干预活人的福祸安危。因此,逢年过节、出行或作出重大决策时,都要祭祀祖宗,乞求祖先保佑。自然崇拜是将山、水、树、石、动物等视为有人性的神灵来崇拜,荔波世居民族居住的所有村落,都有自己村寨的神林、神树和神石,崇拜的神物神圣不可侵犯,只能贡祭,不准人畜破坏。如谁对自然神灵进行破坏或不恭不敬,就是对寨邻和本民族同胞的蔑视,破坏神物之人就是人们最痛恨之人,将招致众人的谴责和唾弃,轻者族长予以经济制裁,重者由寨老按“榔规”驱逐出社区。自古以来,荔波的神树、神林、风水林等一律不准任何人触动,这种威力来自各民族的家庭制、族长制及寨老“榔规”,更来自对祖宗、自然和神灵的崇拜。体现了荔波世居民族对祖先虔诚、对老人尊重以及对神灵的畏惧,因而无时无刻不使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虽然这种崇拜看似幼稚、原始,缺乏科学性,但它符合当地人的意志,符合当今的生态文明。从客观上讲,这是荔波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和对大自然的依赖与感情,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涵养水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荔波世居民族对自然崇拜的认识与时俱进

荔波世居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自然崇拜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特别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更是体现了与时俱进,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例如,荔波大土苗王潘忠明在2000年6月21日告诫苗民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意义时说:“人与生物、气候、土壤及水之间相互依存,好比人体的各个器官一样,各种机能必须保持协调和平衡,某个环节出现故障,人就会生病。有了森林,地面就不怕风吹雨打,水多森林涵,水少森林吐,水土就不会流失,旱涝灾害就不会发生。”又如2007年4月16日,潘忠明在回答大土生态建设感悟时曾对时任荔波县林业局局长覃洪耀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可一日不进水。水是生命之根本,就人体来说,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如血液、淋巴液以及身体的分泌物等都与水有关,水约占成人人体体重的60%~70%,血液中含水量达90%以上,我们进食后,吞咽、消化、运输养分,以至排泄粪便,各个环节都需要水的参与才能顺利进行。水是生物所需的最基本物质,是庄稼的命根子,是工业的血液,是生活必需品,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命脉。而森林又是水源得以涵养的载体,是地球生命延续繁衍的绿色屏障。”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来源于水,没有水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而生命又必须依靠绿色来维系,没有森林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苗王朴实的语言揭示了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底线,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根本。

三、荔波世居民族的自然崇拜保护了荔波丰富的自然生态遗产

(一)自然崇拜催生了神奇瑰丽的小七孔

自然崇拜使小七孔的生物群落得以完好保存,形成了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小七孔融山、水、洞、林、湖、瀑为一体,森林密布、怪石嶙峋、清流跳跃、瀑布飞溅、巧夺天工、浑然天成。轻柔恬静的函碧潭、古风犹存的七孔古桥、飞流狂奔的拉雅瀑布、潭瀑交错的六十八级瀑布、宛若华章的响水河、盘根错节的龟背山、林溪穿插的水上森林、林萝彩挂的野猪林、鬼斧神工的天钟洞、密林镶嵌的鸳鸯湖、银珠飞溅的卧龙坝、优美深邃的卧龙潭。无论是春夏或是秋冬,神秘瑰丽的仙景都能让人疲惫躁动的心灵得以轻松和平静。

(二)自然崇拜催生了峻险豪放的大七孔

自然崇拜造就了大七孔雄奇的自然景观,大七孔气势雄伟、磅礴,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风神洞、恐怖峡、地莪宫为主体,洞中有瀑,瀑中有湖,湖上有窗,阳光投下形如日月星门,极具危险性、刺激性、神秘性和奇特性。百米高、数十米宽跨江而过的天生桥被地质专家誉为“东方凯旋门”。观大七孔,令人肃然起敬,无不被大自然巧夺天工之神力折服。

(三)自然崇拜催生了丹青书卷的水春河

自然崇拜使水春河峡谷的生物植被得以自由生长,巨石得以遗存。水春河全长18公里,两岸险峰夹峙,浓荫蔽日,怪石突兀,四季流水潺潺,以奇、险、峻、秀为特色。河谷除水春布依寨处约1公里相对平静坦荡外,其上下游皆为峡谷。下游10公里处最为壮观,两岸峰峦叠起,紧逼河谷,时而悬崖蔽日,时而直刺苍穹。陡壁间,时而树、藤、苔、草点缀其上,险壁充满生机与灵气;时而奇峰绝壁夹急流,瑞浪翻卷。急流山崖,俯仰历险,成群的猕猴时而在树上跳越,时而攀越悬崖,时而在河边嬉戏饮水,加之翠鸟、野鸭和白鹤的驽鸿掠影,展示着苍生的和谐。

(四)自然崇拜催生了“地球腰带”的“绿宝石”

自然崇拜使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茂密繁盛,生物多样性得到完好保存。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一幅喀斯特地形地貌与浓密森林和风土人情结合的奇特风景画。整个区域形成上有森林、中有石林、下有洞林,石头上长树、石缝里盘根等蕴含科学奥秘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参天古树、明河暗流、瀑布、深潭、山泉、溶洞等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系列罕见的怪异景色。多层次的漏斗、洼地、谷地、槽谷四种原始景观和盆地、洞穴、锥峰、峰丛、滞留泉、喀斯特潭,以及坐落其间的各民族村寨,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生物资源丰富,已知茂兰喀斯特森林内生物达3 373种,其中高等植物1 532种、大型真菌163种、鸟类103种、兽类34种、爬行动物39种、两栖类动物19种、鱼类17种、昆虫1 468种。在已知野生动植物中,荔波特有植物新种41种,荔波特有动物新种178种,极具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茂兰喀斯特森林因其生物群落保存完好、生物种类丰富,1988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7年6月顺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四、对荔波世居民族自然崇拜的评价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地球的外衣。而森林又是绿色的主体,是维系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柱。地势俊美,碧水清流,茂林常青,禽兽悠然,亦是秀美山川的真实写照。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昔日四大文明发祥地的森林都已消失,呈现沙漠化。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的衰落以及我国古黄河流域文明的转化,无不与森林植被的破坏密切相关。人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盲目地、过度地索取,破坏了环境,极大地扰乱了自然生态系统秩序。假如没有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和湿地,大海将会干枯,大气层将会消失,地球将成为一个没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洪水、台风、冰雹、泥石流等几乎是每年都在无情地破坏着我们的家园。这其中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但也不乏人祸的因素,即人祸“助灾为虐”。东南沿海红树林的毁坏,使台风长驱直入;森林植被的破坏,使泥石流更加频繁;江河滩上建别墅,阻挡洪水下泄;过度放牧使草原沙化,沙尘暴肆虐华北……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为“神五”、“神六”、“神七”升空等奇迹而欢呼,也为频繁发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扼腕叹息。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刷新的GDP数字,感受到华夏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因遭遇SARS、疯牛病、禽流感,而悲叹世界流行病的猖獗;人们可以模仿上帝之手,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却无法阻挡生物多样性锐减引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们可以通过“勇气”号、“机遇”号探究火星之水,却任由蓝色地球许多河流与湖泊消失……人类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防或减轻其破坏,而不能无视、甚至破坏生态,“助灾为虐”。

自然崇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己自然宗教信仰,深居荔波喀斯特峰丛谷地中的布依、汉、苗、水、瑶等民族也不例外。荔波喀斯特生物群落孕育其间各民族的自然崇拜、原始宗教信仰文化,而神林、神树、神石、神水、仙洞等万物有灵,以及对祖先崇拜的信仰又活生生地维系和发展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历史证明,和谐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今天,人们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扩展绿色的外在表现,而人与自然乃至社会的和谐才是绿色的真正内涵。毋庸置疑,有山、有水、有林、有兽,是“俊美地势之大成,清流碧水之灵魂,常青绿林之精华,悠然禽兽之乐园”。因此,世居荔波喀斯特丛林中的民族所萌发的、世代相传的、善对自然的原始宗教意识,看似有些迷信色彩,但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表达与范例,符合当今的绿色文化理念。也正是这种民族崇拜文化的呵护,才保护了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延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1]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2]黄 海.瑶麓婚碑的变迁[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吴正彪,祖 明.守护精神的家园[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江兴龙,等.大土苗族自然崇拜的生态效应与文化内涵窥探[J].丝绸之路,2009,(1):18.

[5]江兴龙,等.浅析苗族对水资源的认识及其利用与保护[J].丝绸之路,2009,(2):28.

猜你喜欢

兄妹俩荔波蚩尤
A New Species of Odorous Frog Genus Odorrana (Anura,Ranidae) from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China
大战蚩尤
Horse Riding*
蚩尤之歌
晒娃新高度,不拼颜值不摆拍
荔波国际儿童动漫节
荔波——别样的美
梅花香自荔波来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
黄帝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