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城市与城市魅力构建研究
2010-02-17王志章
王志章,吴 玲
(1.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2.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但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破坏的加大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给人类带来的诸多问题,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欧美一些学者提出了知识城市新理念,这是对城市发展模型和城市魅力打造的一种多学科的探索,是对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加深对这种新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含义的了解,不仅为培育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奠定基础,而且也有助于我国城市魅力的打造。
一、知识城市诞生的背景和衡量标准
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诞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具有自身的理论框架和衡量标准。
1.知识经济催生知识城市新理念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决定生产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知识、生产力、教育和知识资本则被视为该体系外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但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知识社会迅速崛起,社会越来越将知识作为其基本资源,传统的产业也开始转向知识型产业。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彼得·F·杜拉克(Peter F Drucker,1909~)曾说过:“在今天的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劳工、资本与土地,而是知识。”因此,在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率先在美国出现了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OECD)。这种新型经济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信息、资本、人才的流动,也加速了知识高度密集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尤其是步入后工业化的城市,它们通过鼓励不断创新、分享、评价、更新和提升知识的途径来获得以知识为基础的城市发展(Ergazakis et al.,2004),致使传统产业开始转向知识型产业。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对城市的探索不断深入,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引起了城市战略制定者、规划师、知识管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004年9月,世界一批资深学者和政要会聚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召开了全球“E100圆桌论坛”(E100 Roundtable Forum),对知识城市(Knowledge City)新理念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会议发表的“知识城市宣言”(Knowledge City Manifesto)就其定义和衡量标准有了明确的界定。从此,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国际城市发展的视野。
“知识城市”的显著特点就是有目的地培育知识,而培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并以此来提升城市的创造力,增强城市魅力,培育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由此可见,知识城市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催生的产物,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培育城市魅力和吸引力的新动力。
2.知识城市的衡量标准
知识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生态系统,它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如何检验这个过程或衡量是否已经成为知识城市,在《知识城市宣言》中均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这些标准包括:1)广大市民使用知识的有效途径;2)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通用标准;3)所有市民能够使用新的通讯技术;4)所有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中心教育战略的需要;5)拥有一份知名度高的报纸,市民阅读水平达到欧洲平均水平;6)学校网络系统能够与艺术指导相连,并能够辐射整个城市;7)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8)城市街道具有文化服务的功能;9)拥有足够的场地和资源,以供社区和团体开展文化活动;10)城市的市民中心具有开放的多样性,以便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市民能够建立起面对面的直接关系;11)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手段和有效途径。由此可见,“知识城市”强调城市的知识化、网络化、虚拟化、人文多样性、知识资本和竞争力。它应该是一个“创造力城市”、“科技城市”和“数字化城市”的高度合成,是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城市。当一个城市具有这些特质和个性,它也就具备了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
3.转型为知识城市的原本城市
根据国际知识城市专家对全球城市的分析,转型为知识城市的原本城市一般包括下列6大类型。
(1)政治经济之都。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在全球经济中,政治力与经济力紧密相连。在经济力方面,主要表现在资本的聚集和产生高回报的能力。根据哈维(Harvey)和沙森(Sassen)的分析,包括媒体巨头在内的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一般都把总部设在少数全球经济之都,因为它们能够有与政治权力亲密接触的便利机会,甚至能影响外交政策的选择、贸易协定的签订和信息曝光率。而对于经济之都来说,由于它们通常拥有重要的创新群体,并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创新性和多维度的特点,如决定地方市场的规模和人力资源的基础等,还有最佳的交通便捷系统,如决定全球市场的规模和它们的吸引能力等,因此这些城市最有条件转型为知识城市。
(2)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需要良好的软件环境,更需要政府机构和组织支持的硬件条件,如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化人员队伍和管理团队等。由于金融中心城市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中具有精细的专业化操作,它们的行为直接可以左右全球经济。另外,这些城市可以紧密依托于强大的知识基础实力,如通过城市内权威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迅速获取全球各种经济信息,储存和精细分析信息,发挥中心区的导向和辐射职能。
(3)时尚潮流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正在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融合成“生产消费者”(Prosumer),他们在创造财富时,也引领着世界的时尚潮流,使那些以往形成的潮流城市汇聚了更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创造出新的时尚潮流,表现在新文化的再现、服饰、设计、建筑、饮食等各个领域。借助相关的技术资本,较好地推销他们的品牌,在服务大众、制造社会美的过程中获得丰盈的财富。这些时尚元素诉求决定着独特的城市文化,鲜明的多样性,独特的诱惑力,有时甚至还有威胁性。它们常常处在全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切割的边沿。
(4)文化旅游明星城市。当今世界包括经济全球化、个人主义盛行和来自欠发达国家移民人数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文化与社会问题,文化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处在这个竞争中心的应该是每个国家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在内的城市文化,这是因为城市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正是城市文化资源,成就了旅游业的发展,它有效地刺激商业、房地产业、娱乐业、饮食业以及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吸引了包括商务、投资、旅游、求学等境外客人,促进了信息交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极大促进了一批旅游明星城市的成长,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个性吸引国际游客,在全球市场传播文化价值观,展示城市形象,使旅游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了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为了加速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城市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充分利用网络社区和虚拟网络,将地方资源与全球资源有机整合,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成功的旅游城市不仅能够建立这种商业模式,而且还能够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环境乐园城市。环境乐园城市的标志是空气的净化,水资源的清洁,绿地的充盈,城市结构布局合理,休闲娱乐设施完备,市民分享知识和艺术的渠道畅通,文化多样性以及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色突出,市民社会发达等。从硬件上看,首先就是全球产业发展最快之一的环保工业,这是保持城市兴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和地区。其次,由于城市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形式用于日常管理,以及大量使用常规技术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环保工业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环保工业的好坏直接对城市的生活品质产生决定性作用。另外,由于在健康和环保品质领域大量投资的原因,这些城市通常可以为居民和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司提供理想的场所,如安全、干净、舒适和开放轻松的环境氛围等。
(6)技术枢纽城市(Technical hubs)。技术枢纽是技术相联系的中心环节,是技术、知识扩散的纽带。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城市在从事研究、开发新技术和使用新方法中具有专业化的特质。它们是知识经济的“智力库”,代表着城市的创新引擎,而且最终将会输入到政治经济之都和其他城市。尽管技术枢纽可能不是知识经济中最显著和最具活力的中心,但它们却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枢纽城市随时可以将实用知识用于地方环境的改善,技术枢纽便成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理想之地,从而也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城市魅力的构成与城市类型
一个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有能力提高城市对居民、商业公司和旅游观光客的感召力。它不仅仅在于其恢弘的文化内涵及其民族文化的象征,也表现为城市环境的细节和城市个性。
1.城市魅力的构成元素
“城市”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用法国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P Pinchemel)的话来说:“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一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显然,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有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物质层面即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再现;制度层面即是城市制度文化的具体体现;而精神层面则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沉淀、空间的记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因素的变化和支柱产业优势以及区域地位等的变化,使城市在特定的空间内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和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和个性构成了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成就了城市的魅力。今天世界上已经成功转型为知识城市的如伦敦、曼彻斯特、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都柏林、慕尼黑、波士顿、蒙特利尔、东京等,都已经具备了这些特质。
城市魅力当然应该是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其特点在于它能给市民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雅的精神生活,拥有以知识为基础的强劲的竞争力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这正是城市有别于农村社区或者集镇的最大优势和魅力所在。而决定城市魅力的主要因素是:拥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开放的空间、保护完好的历史文化遗迹、良好的秩序(Nasar,1998)、丰富的公共生活、浓厚的文化氛围、多彩的景象、便捷的往通,等等。
2.城市魅力的基本要素
由于城市的个性不同,各自的审美观点不同,对城市魅力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目前国际上研究城市魅力的现状来看,评价一个城市的魅力主要靠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地点与吸引力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以物理空间为主的传统的“硬”地点因素相比,以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相关的“软”地点因素变得更加重要(Funck,1995)。而城市作为一个地点要想有真正的吸引力和魅力,其信息基础设施,舒适、安全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开放的公共空间和文化的多样性,对城市的来说都相当重要。
(2)对观光客的吸引力。有魅力的城市一般都是观光客向往的地方,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丰富旅游产品和文化资源,如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博物馆、重大节事活动、宜人的气候和自然风光等,外加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宾馆、餐饮、商场、娱乐中心等,这些都是游客优先考虑的因素。
即便如此,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那些文化底蕴厚实、交通便捷、以知识为基础、产业层次高的城市始终是最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这些也是人们衡量一个城市有无吸引力和魅力的基本标准。
(3)和谐城市。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方方面面(沈立人,2005)。城市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象征,客观上讲应该是和谐的,但由于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差异,这就存在不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当然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因此评价一个有魅力的城市首要条件是和谐。而和谐城市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杭州市加强住宅用地多主体供应的探索与实践(杨文龙等) ..........................................................................9-38
3.魅力城市的几种类型
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就全球城市而言,有历史久远的城市,如罗马、雅典、开罗和我国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在城市化运动中诞生的,经过创造呈现出的全新的城市文化形象,如我国的深圳等。因此,城市魅力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从世界范围城市的发展和竞争优势来看,最具魅力的城市(通常也应该是知识城市或是有条件转型为有竞争力的知识城市)类型是那些古都、名邑、胜地、边关、滨城、重镇、商埠、特区。
(1)古都名邑。古都名邑是指那些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千年古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它们往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即便它们散落在断壁残垣寻常巷陌,也不会湮没了它们的价值。这类城市不仅在四大文明古国有,而且在年轻的美国也很常见。
(2)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和边关城市。风景名胜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的有机结合。这些城市多为一些旅游城市,如中国的桂林、海口、三亚、青岛、大连,美国的旧金山、华盛顿、拉斯维加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海牙,等等。边关指的是那些因在古代远离中央政权和正统中心的边远城市,即边城。这样的城市在中国较多,它们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雪山、莽原、瀚海、冰川、峻岭、雄关、丛林、险滩等,别有一番风味。它们通常还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就为原本异彩纷呈的边关城市,平添了万种风情。
(3)政治文化经济重镇。重镇一般是指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军事要塞和工业基地。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一个省的省会或一个州、一个市的中心所在地;军事要塞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要地;工业基地是一个国家的产业基础,也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区域或全球优势,如我国的煤都抚顺,汽车城长春、十堰,石油城大庆、东营,匹兹堡钢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金融城,圣荷西科技中心城等。还有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交通运输枢纽城等。
(4)“滨城”和商埠名城。“滨城”顾名思义,就是“水边的城市”。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史,有许多城市是依江河、大海大洋以及湖泊而建。如我国长江、黄河之滨的城市和面对大海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尼罗河之滨的开罗,还有印度河流域、亚马孙河沿岸等城市;通常水边的城市以美丽而著称,具有无穷魅力,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商埠名城在社会的发展中依托其自身的地理优势、区域优势、人文优势和产品优势,逐步形成一个区域内的商业中心,奠定了其商业地位。在这类城市中既有老牌的,如中国的广州、宁波、扬州等,也有近代以来开放的都市,如上海、香港,还有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如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城、永康的五金科技城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魅力城市由于具有丰富和独特的“城市创新引擎”,是可以完全转型为知识城市的。但也有一些在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方面有魅力的城市,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基础设施、通勤、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知识工作者密度等,暂时不能转型为知识城市。
三、城市魅力的构建与城市营销
城市魅力已经被世界许多城市视为维持和加强其在全球竞争优势、强化以知识为基础经济地位的主要因素。但一个城市的魅力有其生命的周期,如果不精心打造,即使再有吸引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甚至失去城市的个性和魅力。因此,要维持和加强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必须精心构架可操作的城市营销战略。
1.制定城市魅力战略,有效开展城市营销活动
城市吸引力和魅力战略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划。根据经济合作组织(OECD)成员国的实践经验,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战略必须建立在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高雅的艺术、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和谐的社区氛围和高素质的市民等基础之上。但优先考虑的因素是那些战略规划上的问题,例如文化政策、重大活动的作用、城市的营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都是能迅速增强城市吸引力和魅力的引擎。
(1)文化政策与城市文化产业。文化政策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系统,而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吸引力和魅力源自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力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是“各种文化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吸收、融合,以及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各民族交流、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是人类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正如工业与城市之间永远辨不清谁是蛋谁是鸡一样,文化与城市同样具有相互孕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性。因此,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会使得不同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魅力和吸引力。而文化力则是生产力,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文化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的强弱,从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力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在制定提升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战略时,必须充分依托城市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资源以及城市的创新引擎,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的作用,增加包括私人机构在内的文化投资,使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真正的再生象征,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在文化力打造方面,尤其要优先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每个城市的现实情况不同,资源不同,优势各异,因此,在制定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政策时,首先,必须凸显自己的优势,同时还要加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立法工作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其次,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不能忽视其实际投入。从国际上知识城市的成功案例来看,都十分重视文化艺术产业的投入和文化资源的开发。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等之所以能够迅速转型为全球知识城市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文化政策的导航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2)创造条件举办重大国际性节事活动。提高城市吸引力,增强城市魅力还必须有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因此,节事城市(Event City)成为政策制定者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可以增强参与者对城市的全面了解,改进城市面貌,挖掘城市文化,转变城市经济结构。
但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节事活动如艺术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它需要在良好的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众所周知,国际上知名艺术节大都与那个城市的文化历史有着渊源,如德国的拜罗伊特(Bayreuth)音乐节是因为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故乡就是这个小镇,而音乐节完全是以演出瓦格纳作品有极高的权威性而闻名。
由此可见,文化名人的作用导致艺术节的成名是国际知名艺术节的一个特点,而文化氛围造就艺术的繁荣则是国际知名艺术节的另一个特点。我国许多城市有着很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据统计,目前各地先后创办了六千多个节庆活动,但在文化市场氛围的营造上依然是“初级阶段”,绝大部分影响力不高,要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需要下大力气营造文化演出市场的氛围,将无序状态变成自然有序的状态。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依托城市业已存在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资源优势和城市创新引擎,采取有效的传播途径,才能真正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
(3)打好城市优势资源“牌”,全方位开展城市魅力的营销。有了城市的战略定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起点,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对城市进行有效的营销。
城市营销在于通过战略营销稽核和规划,有效提升城市的软硬环境和相关服务,来满足市民、投资者、旅游者、企业等城市顾客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创业和投资需求、旅游和休闲需求以及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需求,从而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增强城市提供公共价值的能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营销的主体也是多元的,既有城市、地区、国家和国际等多个层面,也有涉及城市政府、企业、市民、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等多种利益攸关者,是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例如,重庆市在城市营销方面于2006年11月提出了如何打好“直辖牌”的营销战略,发动全体市民参与,向市政府进言,把市政府的营销战略转化成全体市民的具体行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城市营销的目的是要打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加强城市品牌管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地位。
2.构建合作伙伴团队,确保城市魅力的可持续性
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是历史文化长期沉淀的过程,也是政策保证的结果,它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并注入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魅力的可持续性。
(1)选择合作伙伴,构建合作团队。实践证明,提升一个城市的魅力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和从市民到城市市长的积极参与,因为只有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提高了,城市发展了,全体市民才能从中受益。
提升城市吸引力的合作伙伴既有外在的配合,更需要内部的协调,形成团队活力。每个部门都是一个“持牌人”,当需要你出牌时,你就得尽心尽职地出好牌,只有所有“持牌人”保持战略上的高度一致,城市的吸引力才会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另外,提升城市吸引力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多样性以及对竞争对手城市优势的比较分析入手,找准切入点。这项工作也需要城市管理者和规划人员通力合作,充分考虑城市的容量和承载力,不能抛开城市自身业已存在的优势,去贪大求全。在选择城市合作伙伴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州(省)政府与地方市政府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提升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也极为不利。
(2)加速城市转型,为可持续发展营造多元支撑。城市的魅力植根于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城市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对于这样的城市,要培植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城市政策的导向就需要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以环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着眼点,始终维护生态的平衡,保持经济活力和社会的长期和谐,并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水平。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营造社会的、法制的、技术的、文化的等多元的支撑体系。
(3)高度重视城市魅力的社会内聚力。城市魅力的社会维度即“社会内聚力”。它包含政治的内聚力、经济的内聚力和文化思想的内聚力三类,与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含义大体相同。因此,构建城市社会内聚力的宗旨就是创造城市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要让市民从提高城市吸引力所带来的城市经济再生中普遍受益,如就业和新增商业机会。其次,如果市民想从新的经济机会中获益,他们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新技能、合格证书(执照)、新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及服务,来满足被为城市魅力所吸引的新顾主和消费者。如果城市规划者要想使市民受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增强城市的内聚力,就必须将上述这些问题与提升城市吸引力的政策挂起钩来。再从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方面考虑,一个城市发展的内聚力需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可持续性怎样才能与城市再生项目保持协调一致;在制定城市再生政策方面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使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问题能够同时得到足够的重视;什么样的政策在提升城市魅力和吸引力的同时不伤害社会和谐。
3.让文化旅游成为提升城市魅力的助推器
在现代社会,文化旅游已经在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多元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吸引力和魅力、树立城市品牌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旅游业中的主导元素。城市文化旅游对提升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考虑文化旅游正面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保护与开发、城市环境与城市承载力等之间的矛盾。所以,城市在发展文化旅游时必须要兼顾发展与保护、开发与可持续性的双边关系。为此,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立视觉项目目标。视觉是塑造的直观形象,视觉项目就是对所执行的或未来的战略规划视觉化,使人们一目了然,增强了解和信心。制定旅游愿景视觉项目的目标,其宗旨是在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管理制定战略性的城市治理框架。这个框架要通过视觉化的手段和工具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评估和导入,融入一体化的旅游政策体系,使旅游在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2)制定战略政策。有了具体的文化旅游愿景目标,就有了制定文化旅游战略的基础。但城市制定的文化旅游战略框架必须与物理规划程序紧密结合,不能抛开城市现实空间和文化内涵去规划一些根本就不切实际的蓝图。
(3)坚持可持续的文化政策原则。制定可持续的文化旅游战略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也是确保城市文化旅游战略制定、实施、评估的基本准则。这些原则包括:1)利益攸关人的合作。如城市的公共空间管理部门、建筑遗产的拥有者等。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美丽和智慧。实践证明,在精心规划和组织下,文化旅游有利于对文化的保护和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开发,并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通常,公民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即是拥有参与需求的公民;二是参与的领域,即社会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三是参与的渠道,即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去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4)连续监控和跟进。监控和跟进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过程,也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连续监控和跟进的环节是确保文化旅游战略能够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要有效开展城市文化旅游战略落实情况的跟进工作,首先监控部门要对文化旅游战略有较深入的理解;其次要建立监控和跟进的办法和原则,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用数字说话;再次要深入一线了解实情,随时对不切实际的战略进行修正;最后还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将战略实施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他们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4)注意规避相关问题。每个城市由于历史文化资源不同,故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开发,不能一哄而上。因此,要做好城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必须要对旅游振兴的实施原则、技术、手段和步骤进行落实。尤其是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建筑,务必要处理好“保护”与“修复”的关系,忠实于历史结构和肌理的美学完整性。
同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和旧城的治理中,对历史文化遗迹、建筑等要具有保护意识,要尊重城市街区的空间特征、建筑特点、街区的个性,新的开发应更好地尊重、补充并提高城市形象。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文脉统合、文脉并置和文脉连续或传统转型等形式,达到一种与现有文脉相“和谐”的关系,即“一种视觉上统一的”,但并不一定是同质的城镇景观,以达到使城市更具魅力的目的。
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21世纪的城市竞争将充分体现在以人才和知识为表征的知识与社会资本(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apital),展示公民社会的民主资本(Democratic Capital),以价值、行为和公共表达为特征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环境资本(Environmental Capital),以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为特点的技术资本(Technical Capital)和以资金和资产为主体的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领域,这也是知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想使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就必须让城市转型为一个充满无穷魅力的现代化知识城市。
[1]Ernst& Young.What is the Knowledge Economy[R].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9.
[2]王志章.“知识城市”与“城市创新引擎”[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4.
[3]SSassen.Urban Impact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A].in J.Bratchie et al(eds.),Cities in Competition[C].Longman,Melbourne,2005.
[4]托夫乐预言“生产消费者”创造新财富[N].参考消息,2006-08-22(4).
[5](英)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M].王 健,单燕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五名知名专家谈中国形象[N].环球时报,2006-12-29(22).
[7]徐松竹,谭景长.现代城市以文化论输赢[J].中国国情,2002,(3):45 -46.
[8]Leo van den Berg,Jan van der Meer,Alexander H JOt-gaar.The Attractive City,Analys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vitalization[R].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Urban Research(EURICUR),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2006.
[9]Nagoya Congress Center,Japan,Enhancing City Attractiveness for the Future[D].2005.
[10]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张觉文.名城文化误区与政府文化观[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1):96-99.
[12]王 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