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2010-02-17王永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农民因素培训

王永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1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但是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我国面临的一项既现实又紧迫的根本性任务。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培养新型农民受到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辨识主要的影响因素,引导和改造农民,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运用DEMATEL法,从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系统辨识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影响因素

DEMATEL法是利用专家的经验和知识,使用图论理论,通过构造图的矩阵演算来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对于要素关系不确定的系统,DEMATEL法的优势尤为显著。

根据相关资料,通过系统分析和诊断,本文从不同层面提取出6类共16个因素,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新型农民的培养。

(1)农业生产资源因素(4个):自然资源状况F1;农户农业生产资金投入量F2;农村人口数量F3;耕地经营规模F4。

(2)经济环境因素(3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F5;非农产业发展状况F6;农民人均纯收入F7。

(3)社会环境因素(3个):社会保障制度F8;就业制度F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F10。

(4)科技环境因素(2个):农业科技发展水平F1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F12。

(5)教育环境因素(3个):政府农民教育投入F13;农民教育内容与模式F14;农村教师综合素质F15。

(6)内部因素(1个):农民思想意识F16。

为应用DEMATEL法,首先建立上述16个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矩阵,该直接影响矩阵是依据专家分析的结果并通过因素之间的两两分析判断而建立的,表征的是16个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量化关系①。

利用DEMATEL法计算得到因素间综合影响矩阵及中心度、原因度②。通过对综合影响矩阵中的行和结果的分析得到,因素F7(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应的综合影响度为2.4652,位于16个因素中的首位;F1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F4(耕地经营规模)对应的综合影响度分别为2.2915和1.9457,因此,这三个因素对于新型农民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实,微型主题班会不是万能的金钥匙,它只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教育载体之一。目前,我仍在实践探索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为使微型主题班会深入开展下去,今后,我将进行微型主题班会序列化研究。

对原因度的比较分析得到,因素F1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F7(农民人均纯收入)和F16(农民思想意识)对应的原因度分别为2.2095、1.9775和1.6895,因此,这三个因素是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对其他因素的逻辑影响程度较高。

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应的中心度的比较,笔者认为影响新型农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F13(政府农民教育投入)、F7(农民人均纯收入)、F3(农村人口数量)、F1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F4(耕地经营规模)、F16(农民思想意识)。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新型农民培养,下面对这些因素进行更深一步的剖析。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农民教育投入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主要由县、乡财政负担,广大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提高和发展速度,间接制约了新型农民的成长。从长远看,培养新型农民,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让他们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有一技之长。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较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加大,农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也较大,农民生活整体上还维持在较低水平。许多农村家庭无力负担子女教育费用,使得农村孩子过早辍学,由此陷入农民素质提高缓慢的恶性循环。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培养新型农民的前期投入是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农村人口数量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截至2007年底,人口总数达到132 129万,其中乡村人口72 750万,占人口总数的55%。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危机,无不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关。人口多,教育基金不足,必然导致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成为新型农民发展的客观前提。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农民的流出和回归所形成的动态循环,加快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推动农村现代化、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流动,应该取消限制劳动力在城乡间和区域间流动的限制,打破就业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壁垒。

(五)耕地经营规模

我国农户土地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广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从事行业复杂,培训课程难以统一,给农民培训造成了困难。如何缓解耕地经营规模和新型农民发展的矛盾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环节,应逐步通过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来解决这一矛盾。

(六)农民思想意识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发展,给予农民国民待遇

构建和完善新型农民的培养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为着眼点,给农民以国民待遇。

一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从维护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起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制定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切实增加农村公共领域投入和农民实际收入。

二是统筹城乡就业。要逐步消除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引导他们合理有序流动,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三是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应在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教育保障制度和农民自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落实政策,扩大投入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二)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树立新型农民人才观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应认识到,农业资源、技术装备等生产要素能否转变成农业竞争力,最终要靠人和人的技能来实现。农业技能人才是中国农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应该树立新型农民人才观。以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才衡量标准,打破学历、职称等限制,把一切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纳入农村人才队伍。努力在农村和农业的各个领域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市场营销型和劳务输出型实用人才。

(三)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投资机制,确保农民教育培训投入

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采取以中央、省、市政府共同承担为主,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为辅的方式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问题。

第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应有具体而充足的来源,由指定部门统一管理使用。

第二,建立社会推动与投入机制。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大家办”的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社会各行各业力量共同兴办农民教育培训机构,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

第三,强化教育培训经费(尤其是财政支持资金)监管制度建设。政府的专项经费应按培训任务拨付,各培训机构应实行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

(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合理选择教育培训内容

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建立中央、省、地市、县、乡五级农民培训体系,形成一种上下贯通的农民培训网络。逐步完善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教育(农业中专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为骨干,以县、乡、村农业职业(成人)教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稳定的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合理选择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注重实践训练。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应面向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真正的市场及农民需求,使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市场相结合,与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加强农民培训的实践训练,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将现场参观、实习体验、讨论与理论学习相互结合。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道德素养和思想观念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道德素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提倡移风易俗,树立市场意识、法律意识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反对封建迷信。改变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引导农民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使农民了解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医学道理和常识,培养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能力,免受迷信思想的影响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注释:

①直接影响矩阵描述了一个因素对其他因素所有可能的直接影响关系。如果某因素Fi对因素Fj有直接影响,则相应的第i行第j列元素为1;如没有直接影响关系,则相应的元素为0.

②综合影响矩阵中的行和,即为每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度,而列和表示该因素的被影响度;行和与列和之差称为该因素的原因度,表示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程度;行和与列和之和称为该因素的中心度,表示该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性程度。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各个因素影响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程度,从而找出重要的因素.

猜你喜欢

农民因素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解石三大因素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