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伏娃:为西方见证社会主义

2010-02-17贾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波伏娃赫尔辛基萨特

波伏娃:为西方见证社会主义

法国佛朗西斯贡蒂埃著,唐恬恬翻译的《波伏娃:激荡的一生》一书,200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55年2月20日,萨特在法苏协会上发表了一篇简短演说。5月他的剧本《涅克拉索夫》首演,受到了共产主义者的热烈欢迎。萨特受邀参加在赫尔辛基举行的和平运动会议。波伏娃陪同萨特去了赫尔辛基。在那里,她和萨特都觉得“铁幕已经僵化了……社会主义也加入到我们的世界里了。”法国总统戴高乐也已经和苏联接近了。此时,中国政府邀请波伏娃和萨特来中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波伏娃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这次旅行的准备工作中;她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东方的资料,对她的一无所有的东方世界充满了幻想。1955年9月6日,波伏娃和萨特终于来到了北京。不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她和一些作家见面,但只有几位研究法国文学的专家知道她和萨特的名字。只是她第一次在旅行中遭遇这种互不了解的情况。中国邀请她和萨特来访,是为了让他们见证中国的进步。波伏娃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她急切地开始四处游览。她在北京、上海和沈阳的大街上转悠。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比阅读更好地了解这些城市和市民。她明白了不发达国家的真正含义,明白了六亿人口的贫困意味着什么。不久前,中国人还在忍受着长期营养不良、流行病、婴儿高死亡率带来的诸多困扰。今天这些人有了干净的衣服,他们有吃有住了。波伏娃试着把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进行对照,中国的改革非常注重实际,这让她非常震惊。例如,人们并没有以平等的名义取缔佣人这一职业,而是提高了他们的报酬。全国上下人们都非常朴实,不管是新的政治精英还是普通工人。回国后,波伏娃写了一篇名为《长征》的随笔,总结说只有把握一个国家的变化过程,才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本来面目:“中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恐怖的蚂蚁窝,而是一块同样世俗的国土。那里,人们刚刚走出艰难的困境,正在为建立新的世界而奋斗。”离开中国后,波伏娃和萨特在莫斯科停留了一个星期,莫斯科的繁华也让波伏娃大加赞赏。1955年,莫斯科正在快速发展,街上满是卡车、推土机、起重机,这里没有人向中国一样用箩筐运土。这次由一个政府出面邀请他们向西方世界作出证明的旅行,却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了波伏娃和萨特这对情侣形象。

(贾 春/摘编)

猜你喜欢

波伏娃赫尔辛基萨特
狂欢节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沙里宁经典名作赫尔辛基火车站“变身”设计酒店——新旧之间的微妙“对话”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你好,赫尔辛基”(Moi Helsinki)文化商业活动在西单文化广场成功举行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波伏娃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