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0-02-17唐铁军谢书山李寅甲
唐铁军 谢书山 李寅甲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唐铁军 谢书山 李寅甲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本文从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出发,对在普通高校中加强科研训练、构建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教育管理的实践和成效进行了总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又是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教育作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发展受到更普遍的关注。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推动了高校作为科研的主要场所,以科研出众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迅速崛起,树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的地位。之后的近两个世纪的事实证明,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与发明往往跟大学紧密相连,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以上产生于高校,70%以上的诺贝尔奖科学成果是高校科研创新项目。一方面,社会发展对大学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科技贡献率,既是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所有高校尤其重点高校不可回避的问题和责任。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计划),即给本科生一个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可以算是为促进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开了先例。目前,MIT已经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4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在国内,清华大学首先借鉴UROP计划,从1996年开始创建并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目前已经有众多国内高校开展了此类计划。
SRT计划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SRT计划项目中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泛。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能充分发挥其独立工作能力和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和产、学、研合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SRT计划的开展取得较好成效。以清华大学为例,仅1996年到2002年,就已设立SRT项目近1800项,参加学生人数4000多人。通过SRT计划项目研究,涌现了一批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项目,如完成软硬件研制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好评、参加学术会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获得国家专利、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目前,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中SRT计划的参加比例达到30%左右。其他高校也陆续开展了SRT、SRF等相类似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学生参与热情较高,参与面不断扩大。尤其是2007年国家启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先后有120所高校加入到“国家队”行列,每个项目可得到不少于1万元的国家资助,这对高校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本科生科研活动起步相对较晚,普及率较低,成效尚不显著,对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从总体开展范围来说,我国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培养方式还没有普及,也没有形成制度;本科生科研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所占比重还不够,既没有列入本科教育的日常环节,也没有在大学中普遍开展,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亟待构建。
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获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学校一直坚持课内外结合,通过加强科研训练、创新实践教学,设立创新基金、构建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教育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1.加强科研训练,创新实践教学
华中农业大学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很重视实践。1898年学校的最早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创建伊始,就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20世纪40年代,学校提出了“学行兼优”的人才培养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理农结合,加强基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办学方针。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以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开展教育思想讨论,以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入手,开设并重点建设了一批由教授主讲的新生研讨课和研究性教学课程,将科研训练纳入培养方案、前沿课程进入教学计划、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在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有条件的部分专业实行导师制,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类实验室,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开展科研训练,不断提高科研素养,立项重点建设了一批高质量创新性实验项目,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比例达80.8%,保证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创新性。
2.设立创新基金,构建创新体
学校自1994年开始连续16年设立“神农杯”基金,自2000年连续10年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是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较早在大学生中系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高校。由SRF资助,学生通过“自组团队→自选导师→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提交申请→试验研究”等自主活动,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自主选题,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校、院系二级创新项目立项研究体系。SRF项目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模式进行管理,学校成立了创新基金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建立了从征题、审题、申报、立项到结题、报奖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努力调动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积极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近3年学校共资助1256个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受益面达40%以上。2007年,学校申请并获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可立项30~60个创新项目,学生人均可获得不少于1万元的资助,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和层次,完善构建了国家、校、院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3.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文化
学校按照“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要求,整合建设了24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个中心都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整合建设了植物生产类、水产养殖类、动物生产类、兽医院、果树丰产示范观光园、食用菌、机电工程训练中心、食品工程训练中心、经济管理类等9类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176个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制定实施了各类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管理办法,打造开放性、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3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之一)等优质科研资源,加大实验室开放,强化教师对科技创新指导,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良好平台。同时,坚持开展大学生化学、物理实验技能、数学建模和机械创新设计等竞赛,每年组队参加“挑战杯”竞赛等,自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大学生科技论坛,院士、名师带头指导创新项目,给学生做报告,与学生同台交流。重点建设了创新协会、动物科技协会、水产科普协会等19个学术型学生社团,每年举办学术讲座100余场,开展“社团巡礼”,创新文化氛围浓厚。
4.创新教育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基础与创新相结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了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有效激励机制,对参加并完成创新项目的学生计创新学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职称晋升挂钩,每年评选优秀创新项目、优秀科研成果、大学生科技之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等,在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方面对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予以倾斜,对特别突出者直接录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经费、指导、评审、验收、奖励、转化等制度,建立了各类实验室和基地开放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成效作为学生及所在单位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全校形成合力,大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
近3年来,我校每年有近7000名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氛围浓厚。1人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7件作品在“挑战杯”竞赛上获奖,其中全国金奖1项、一等奖1项,湖北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65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1项。学生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47篇,SCI、EI收录34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5项。4件作品获ONE SHOW(金铅笔)中国青年创意大赛奖,其中银奖1项,1件作品获第十六届“中国时报广告创意大赛”(金犊奖)惟一金奖。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1.重视课内与课外结合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绝对不能仅限于课外活动,一定要与课内结合才能起到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学科前沿和科研最新进展带进课堂,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倡导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二是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比例,促进学生主动实践,激发学生创新火花,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三是要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有所侧重和分工,课内向课外有效延伸,构建课内外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重视过程不要太重结果
本科生由于课程学习任务较重,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系统参与科学研究,另外本身知识积累有限,因而对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大批量的出创新成果不太切合实际。即使是人均资助不少于1万元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也没有对项目结果做出很高要求,这说明国家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上是考虑了本科生实际的,是科学合理的。但目前国内高校为彰显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效,有过分重视结果、呈现功利化的倾向,这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不利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尊重教学规律,更加注重过程中的培养,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和科学发明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的原创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或者他们的创新团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多半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子课题,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主要是作为“工兵”或“打工者”,基本按教师的计划或方案开展研究,只是为教师的科研项目做一些具体工作,很少提自己的想法。当然,由于本科生的原始创新能力有限,这种现状本是无可厚非的,对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从长远和大学生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来讲,必须鼓励部分原创性的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独立地由学生开展整个研究过程,鼓励他们在科学领域自由探索,哪怕做错了其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1]景桂英.实施SRT计划 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农业教育,2004,6:5~7
[2]王平祥.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02~105
[3]陈德静.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117~119
[4]姜芳.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97~99
[5]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97~99
Practice and ref ections on how to enhance and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 Tiejun, Xie Shushan, Li Yinjia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430070,China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practice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ZAU,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achievements in strengthening research training, establishing the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dvocating innovative culture, and reform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which are currently carried ou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 a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eativity; ability; cultivation; practice
2009-11-24
唐铁军,硕士,助理研究员,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