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的策略探究

2010-02-17

中学语文 2010年10期
关键词:思维老师教师

孙 凯

[作者通联:浙江桐乡二中]

质疑的策略探究

孙 凯

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生会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独立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时代新人,首要因素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会质疑的人。所谓质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勇于怀疑、敢于批判;二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本文就语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初步探究。

一、质疑调试策略

质疑调试是指调节学生的质疑心理,使学生达到最佳的质疑状态。由于学生个性不同、心理不同,这里只分析常见的、普遍的调试策略。

1.打破对专家、老师的迷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老师质疑,打破教师的“权威”面貌,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著名教师孙维刚认为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向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在自己班上所做的,是鼓励学生‘反对’孙老师,‘打倒’孙老师”。钱梦龙先生在教授《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写课题时故意将“雷峰”写成“雷锋”,这不仅是引入课题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需要。这节课一开头就让学生向专家“开炮”,引发质疑思考,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错误”中拓展开去。

2.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趋力,而青少年的求知欲是最强烈的,其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此时极需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让·皮亚杰)。一旦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好奇心和兴趣,那么质疑就会自然随之而来。

3.营造安全的质疑环境

安全的质疑环境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条件,它能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在安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才会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怀疑和问题,不用担心因为想错说错而感到尴尬。这不仅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还要求学生和教师一样尊重同学的质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质疑参与策略

质疑参与是学生质疑的实践和行动,表面上看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其实不然。想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敏捷缜密的思维,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之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质疑。

1.找准质疑切入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教师在授课中找准切入点,必将唤醒学生潜在的质疑意识,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鉴赏秦观的《鹊桥仙》时提出这样一个小问题:“如果你写鹊桥相会,重点写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写他们相会时候的场景,但对照文本却发现并没有对此进行浓墨渲染,只用一句话一带而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这首词的鉴赏难点——如何理解“胜却人间无数”。在认真阅读下片之后,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谛所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 “胜却无数”吗?这就是短暂和永恒的辩证法。找准切入点,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探寻,再深究,体悟哲理,体验质疑的乐趣。

2.开发可质疑材料

随着教学设施的完备,查阅资料也越来越轻松。网络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其教学特点是开放,能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材料,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和经验自由选取,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李商隐的《锦瑟》时,其中最难的是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老师不必要将某一种解释传授给学生,只需要将一些资料印发给学生。比如《李义山诗集辑评》中朱彝尊的“悼亡”说和何焯的“自伤”说、《诗学纂闻》中汪师韩的“锦瑟自况”说以及张中行著作《诗词读写丛话》中关于对这首诗点评的一段话。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或赞同或反对,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以巩固自己的观点。

3.给予充足的时间

相对于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总显得有限,于是老师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质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有人问孙维刚老师:“这样上课进度怎么办?一方面要等待学生想出来,另一方面学生的表达又不清楚,必定耽误很多时间。”孙老师的回答是:“开始时会这样,但随着孩子们因这番过程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进度将大大加快”。学生的质疑也是如此,当质疑成为习惯时将不会影响课堂进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一定强度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不能总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要让学科基础好的学生有更深刻的质疑,让学科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有一定质量的质疑。

三、质疑指导策略

康德说:“我不是教哲学,而是教人们哲学的思考。”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就必须让他们掌握质疑的方法,进而“不待教而善学”。

1.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学习时对学科学习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实在无疑,不妨“于无疑处有疑”。王安石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多深入挖掘,感受“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很多学生之所以质疑能力不理想,主要是由于阅读量太少,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知识面狭窄。所以,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不仅学习课本读物,也要阅读课外知识,不仅要欣赏经典的文学作品,也要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笔者曾经给学生打了个比方: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好像是一个圆,而圆的外围就是未知,这样,人学到的知识越多,未知也就越多,疑问必然增多,但解决疑问的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3.把握常见的质疑方法

“授之以渔”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质疑的方法很多。在学习文本时,以学习《故都的秋》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对重点字、词、句的疑问,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指什么;对细节描写的疑问,“清晨静观”这一节中是怎样表达主题的,怎样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立体画面的;对文章结构的疑问,文章通过“总—分—总”的模式,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对作者情感疑问,作者对故都的秋流露出来的情感是“悲秋”还是“颂秋”,把“颂秋”写得悲凉是否矛盾。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通过比较、联想、矛盾揭示等途径质疑,发掘作品中的深刻意蕴,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四、质疑评价策略

评价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质疑水平和发展需求。对学生质疑的评价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质疑,以进行调整和完善。

1.表扬鼓励

对学生的质疑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语)成就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获得成功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和需要,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有效诱因。不难想象,当学生满心真诚地提出问题却被老师愚弄嘲笑时,学生受到的伤害是多么的大。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即使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思想上的局限或认识的偏差而不恰当,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也应该对这种质疑精神予以肯定。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才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才能毫无顾忌地阐明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发动全体学生对提出深刻问题的同学予以鼓励,尤其是平时学习基础一般的同学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更应予以嘉奖。

2.点拨深入

由于学生自身缺乏生活经历、知识面相对较窄、思维不够完善,在质疑时候可能会“误入歧途”,形成不健康或者不正确的观点,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当点拨,点到为止,让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学生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说明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呢?这时,老师可以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在热烈的探讨中,学生对该结尾句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与开头是相对应的,苏轼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被涤荡了,即使像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更表现出作者的洒脱和豁达,全词格调昂扬向上。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如梦”,到底是应该“及时行乐”还是“即时努力”的深度思考。

3.灵活调控

很多老师都喜欢语文课堂“热闹”,认为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好。但由于学生思考肤浅、思维片面却总是自以为是,容易导致“放羊式”的胡猜乱想,出现瞎提问、钻牛角尖的情形,这样的质疑就很难训练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了。质疑并不是对什么都提出疑问,并不是对什么事物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此时,教师不仅要迅速地找出错误的地方,还要分析错误的原因。当然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如果教学时间有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综合众多问题,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再一起去解决,不仅能节省很多时间,也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质疑进行再思考。灵活调控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不少教师认为被学生问“倒”有损教师威严,其实这是最正常不过的。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因此没有必要觉得难堪,只需要真诚地告诉学生,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也有益于教师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学相长。

[作者通联:浙江桐乡二中]

猜你喜欢

思维老师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