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叶 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2010-02-17执教余映潮点评达海宁

中学语文 2010年10期
关键词:集美红莲雨点

执教/余映潮 点评/达海宁

时间:2008年11月15日

地点:江苏省教育学院礼堂

学生:南京市29中七年级学生

师:咱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 母亲》。第一步,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你们刚才在自读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大家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面去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屏幕,了解一下作者,一起读起来!

屏显:

冰心,福建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永远的爱心”融入她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洋溢在她七百万字作品的字里行间。

师:好,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

(生旁批)

[点评]开课揭题,生动自然,简洁明快,层次分明;学生很快进入到活动的姿态,先熟悉课文,再侧重于从“母爱,自然,童心”的角度了解作者。

师:好的,下面有一个静思默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

尝试“术语点评”法

师:什么是“术语点评”呢?很简单,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全篇文章的高潮,“高潮”这两个字就是术语。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 “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这些都是语文的术语。举一个例子,《荷叶 母亲》的第二、三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个“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作者展开了联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好,开始思考!

(生长时间地勾画并批注)

师:好的,请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和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

师:咱们来尝试一下,全班交流。

生1:八、九自然段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是触景生情。

师:四个字——触景生情。那就是前面是“景”,后面是“情”,文章里面有一个联想的过程。行,谢谢你!

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

生2:中心思想就是歌颂母爱的伟大。

师:伟大的母爱。注意她用了一个关键的词语叫“升华”。“升华”的含义是我来解释,还是你来解释?

生2:“升华”的意思就是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师:很快地、急剧地从一个普通的事物上发现、提炼、表达出一个主题来就叫升华,解释得很好,谢谢你!

生3:第四小节中“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蒂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这句话衬托出红莲开得非常好,非常旺。

师:有着衬托、烘托的作用,本来有两缸莲花,这个时候白莲谢了,凸显了一个描写的主体,就是红莲。

生4:我想说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一段是对本文的总结,它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作者通过对红莲的描写来歌颂母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好的,借物抒情,她又用了一个术语。

生5:大家看第六段,倒数第二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后面那个省略号,我觉得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想象后面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用了展开联想的手法。

师:是啊!这个省略号,现在让我来品味的话,也许就是作者的一种惊叹:看见了荷叶倾侧下来,挡住了红莲头上的大雨。你解释了一个省略号,那么,你还要说一下,你用了一个什么术语呢?

生5:展开联想。

师:展开联想,或者说让我们发挥想象。

生6: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句话为后文写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埋下了伏笔。

师:伏笔。红莲出现了,但是大雨也来了。这儿还可以用一个术语。“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是很漂亮的白描,一笔就勾勒出了红莲的形象。好,谢谢!

生7: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用了反问句写出了作者对母爱的歌颂。

师:读一下这句话。

生 7:(朗读)

师:解释一下你的术语。

生7: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还有呢?心中的雨点来了,同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别急,“心中的雨点”,心中怎么会有雨点呢?

生7:比喻。

师:对了,谢谢你!

生8:请大家看第三段,“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这句话写出了花瑞人祥,为下文以花喻人做了铺垫。

师:在这儿出现了一个比喻,就是以花来比人,后面也都是以花来比人。说得很好,发现得很好。

生9:我想讲的是第一段,这段虽然很短,但它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师:引起下文。还可用一个术语,作者一开始就写莲花……

生9:开门见山。

师:开门见山。那么,和结尾照应,卒章显什么?篇末点什么?开门见山,篇末点题,很明显的结构摆放在这里。

生10: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这里写了白莲已谢,红莲将要盛开,两者进行对比,显得红莲更具生机,同时也为下文蓄势。

师:作了“蓄势”。她这个词用得太高雅了。你们猜猜是哪两个字?“蓄势”,“蓄”字怎么写,比划一下!

(众生比划)

师:NO!

生 10:一个草字头,一个“牲畜”的“畜”,“势”是“形势”的“势”。

师:所谓“蓄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好好地写,细细地写,生动地写,写足了之后,然后点题。“蓄势”就是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为后面升华文章的主题服务。行,谢谢你!

师:好,老师小结一下: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

《荷叶 母亲》

以物喻人 写物抒情

融情于景 一线串珠

开门见山 卒章显旨

巧妙穿插 生动照应

从全篇文章来看,这篇课文的整体构思是“以物喻人”,手法是“写物抒情”。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这是“融情入景”。还有一个是你们没有说到的,一个很新的术语——“一线串珠”,也就是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有什么线索呢?很明显,“红莲”就是线索,它贯穿全文。如果还深一点看,作者的心情也是一条线索,贯穿在文章的主要部分。然后从结构上来看,开门见山、卒章显旨。“卒章显旨”就是在文章的最后把主题给点出来。第二、三两段是“巧妙的穿插”。“生动的照应”同学们都已分析到了。老师强调一下,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见到任何文章,你打开的时候,你都可以这样去想、这样去看。

[点评]“术语点评”,这是教学设计中的奇妙一笔,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教学活动旨在立足全篇,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的角度欣赏、品读课文,如作者行文的构思,全文的结构、笔法等。它极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探求精神,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教师有着精要的讲析,或示范点评指导学生学习,或解释术语使学生会意,或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追问阐释……在充分的活动中,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和感受。

师:我们完成了第一个学习活动。下面继续第二个学习活动:学用一下“课文集美”的方法。先看要求,再来读书。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二

从课文中选句子,组合起来,加在下面内容的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并朗读。

……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请从课文的四、五、六、七段里面,选出句子而且组合起来,放在这两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很短很短的美文,就是“课文集美”。简言之,就是把课文里最好的句子集中起来,便于我们学习。好,我们再来读课文,这次从第四段读起。读冰心文章的一个基本的语调是:温婉。

(生齐读)

师:还要读,刚才朗读的弱点在于速度。读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样的柔情,不是我们的快读能够体会出来的。

师:(范读“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这样一种调子,这样一种柔情。大家读起来,从第四段读起。

(生齐读)

师:我们把最后两段再来体会一下,放慢速度。“我心中深深……”比你们慢吧。“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很抒情、很轻柔。好,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好的,下面的动作就是拿起笔勾画句子,和我们刚才朗读的八、九两段连起来。好,开始!

(生独立活动,勾画。)

师:好的,根据老师的提示再修正一下。第一,以雨中的红莲为主积累句子,那么描写白莲的内容就不需要进入这里面了;第二,句与句之间尽量地联系紧一点,这样就不至于突然地跳跃。好,再看一遍。我们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她的创作。

生11: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我觉得很满意!有背景的设计——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从全篇短文来看,保持着原文的思路和手法。

生1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两位同学读的,我听了一下,思路差不多,选的地方也差不多。表扬一下,就是比老师选的要好,好在哪里呢?你们注意到了“心情的描写”,老师的没有。你们看,轻声地读,一起来。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二

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看,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把它浓缩为这么短的篇章,这就是“课文集美”。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你们平时其实用得很多,你们摘抄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文章集美的活动。

[点评]“课文集美”,又是奇妙的一笔。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课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焦”,既实践了学习方法,又进行了思维训练,还让学生欣赏了课文语言的精华。这一教学活动层次明晰,铺垫到位,教师以深情范读、巧妙导读和反复练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充分地感受文中的美句。朗读感受充足了之后再让学生勾画,并根据学生勾画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

师:好。我们完成了第二个学习活动。开始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实践一下“妙点揣摩”的方法。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三

品一品最后一句话的美妙。

师:就是欣赏的方法。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最后一句话或者说最后一段话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开始思考!

(生思考,动笔写。)

师:真好啊!都在写。好,咱们现在就来说说妙在何处,美在何处,好在何处。

生13:最后一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最后一句还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你说的是修辞手法用的好,有比喻,有反问。

生14: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在最后一句话中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了语气。

师:语气也非常好。

生15:我觉得这段话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师: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博大的母爱、圣洁的母爱都可以说。这段话其实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里妙在歌颂了母爱。

生16:它通过三个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把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比作心中的雨点。最后一个反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赞美,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师:你的阐释我很满意。层次很明晰,表达很细腻,谢谢!

生17:这段话是借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并且这一段也是篇末点题。

师:“篇末点题”,再加上四个字——“直抒胸臆”。

生18:这段话首先运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然后卒章显旨。连用三个比喻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师:整个这一段,还表现出句式很美妙的特点。你们看 “母亲啊”这三个字应该加上一个什么样的术语啊?旁批两个字——“呼告”。“母亲啊”,这是呼告。然后后面是比喻,然后是反问。还有一个地方——“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个“你”字,人称变化,直接对母亲说话。这也是一妙。

生19:最后一段里面,直接用了第二人称的抒写手法,更便于直接抒情。因为用了第二人称直接抒情的手法,所以感情升华得淋漓尽致。

师:她阐释了人称变化的好处。还有吗?好,请最后一位同学发言。

生20:在下雨的时候,勇敢慈怜的荷叶保护着红莲,正如母亲保护着我们一样。作者借荷叶来赞美伟大的母爱,最后一段画龙点睛。

师:他又用了一个术语,这段话在全文里是“画龙点睛”之笔。

师:要说这段话的妙处,多得很。我们来小结一下。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三

比喻之美 句式之美

抒情之美 点题之美

升华之美 虚实之美

师:最直观的就是比喻之美,然后从句式来看,也是很精美的。抒情之美,那是不用说了。点题之美表现出这句话的作用。借用我们刚才有位同学的发言是“升华之美”。最后四个字——“虚实之美”,我给大家讲析一下。

什么是“虚”呢?有些事物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它是虚的。比如说气味,比如说母爱。我们能够感受到,但是我们看不到,我们摸不到,这就是“虚”。作者用“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来比喻伟大的母爱。把母爱这种情感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虚实之美”。

[点评]“妙点揣摩”,深入而又美好的一笔。这里不仅是“妙点揣摩”,而且是“选点深入”。教师将学生欣赏品析活动的视点集中在一段话中,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学生品悟出了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丰厚的内涵。

师:好,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件事。

屏显:

这节课我们所做的事

全篇 术语点评

局部 课文集美

细处 妙点揣摩

从全篇文章来讲,我们尝试了一下用“术语点评”的方法读课文;从文中的主要部位来讲,我们学习了用“课文集美”的方法来读课文;从文章的细部来讲,我们实践了用“妙点揣摩”的方法来读课文。希望这些方法对大家有用。谢谢,下课!

[点评]这是课堂教学的收束,同样简洁明了。既回顾本课学习活动,也总结了阅读课文的方法。

【总 评】

这是一堂充满着浓厚语文味的课。所谓“语文味”,是指余老师在教学中教给了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读课文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妙的品读

从外在形式而言,“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三个教学板块依次完成了对课文全篇、局部、细处的学习。然而从内在的设计线索、设计思想而言,这三个教学板块则是有序深入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欣赏。既是“欣赏”,教学的重心就在于让学生感受、喜欢并领略课文的美妙。“术语点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联系的角度欣赏、品读行文的特点;“课文集美”是将课文中美好的语言材料集聚起来,让学生在积累中感受品析语言的精华;“妙点揣摩”把欣赏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将语言品味集中在一段话甚至一句话中。于是好词、佳句、巧妙的修辞、特殊的表达……在细腻地咀嚼揣摩中美不胜收,把玩不尽。

二、精细的朗读

用语文的方式读课文离不开对课文充分到位的朗读。余老师在教学中既能针对课文的特点提出符合本篇课文的朗读要求;又能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予以及时的引导和示范。

如,学生初读《荷叶 母亲》时,余老师要求“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以让学生熟悉课文。在“课文集美”时,余老师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冰心的文章一个基本的语调是温婉”,并且针对学生朗读语速过快的特点,多次纠正并示范朗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冰心的文章中“水一样的柔情”。

三、精要的小结

余老师在《荷叶 母亲》的三个教学板块中都进行了非常精要的课中小结。这些条理清晰的课中小结,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教师对学习方法的又一次示范;既表达了教师对课文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是教学中“过渡”手法的运用;既是课堂活动的小结,也是对学习内容的精要讲析。这种教学技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之中,余老师引导着学生,在课文、语言、知识、情感、方法之中遨游,这是一节美不胜收的语文课。

猜你喜欢

集美红莲雨点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周袓毅雨点釉艺术
雨点会说话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雨点种子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论剑集美 2014COC总决赛报道
蔡红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