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0-02-17马更
马更/文
马更,女,1976年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讲师,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一、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及现状分析
设计作为经济发展中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必要手段。设计创新是增加商品附加值的方法,是最有效地推动消费的方法之一,为企业、商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以往的实践告诉我们,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极强的艺术设计人才是行不通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以及对人才的要求,有基础、重实践,走人性化、能创新、高科技的新型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之路。
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博特·海斯教授曾预测:“15年前企业靠价格竞争,今天靠质量竞争,明天将靠设计竞争。”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艺术设计学科特点来讲,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应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设计教育创新只有以教学观念创新为中心,在实践中形成创新的设计观念,最后拓展为整个文化观念的创新,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教育创新的本质。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则应更加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并进行创造。
盲目照搬国外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国早期设计教育中显而易见的状况。纪晓岚曾表示,对西学的引进采取“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的手段,表现出对西学的警惧和限制。如何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的创新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呢?首先,要考虑到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人才市场要求设计人才具有知识面广、专业精、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对有助于形成设计课程大基础的观念的科目,应当加大其课程量的设置,避免专业划分过细的状况,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其次,要认识到艺术设计学科的相通性,例如: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在设计艺术学科领域里,它们之间的共性,远远大于个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专业技能上,而这是在学科深入研究学习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在建立专业公共基础教育的平台上,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各自深化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学生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育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不必过早地划定较细的专业界限,避免出现专业面窄的现象。
二、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引起了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科技与教育地位的深刻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使教育面临大幅度的、根本性的、结构性的调整:办学体制、招生制度、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将根据社会需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体现在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当中,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 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艺术设计教育观念更新中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从艺术设计教育方面讲,在工具、材料、技术、信息等问题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障碍会越来越少,最终决定好坏的将是“设计理念”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法。理念问题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挑战,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机遇,本着”改变一个行业从改变这个行业的教育开始“,那么从当前的教育形式中找出积极的因素,将是决定今后中国设计世界地位的根本。
设计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给予他们—个广阔的哲理空间。具体来讲,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艺术设计的语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去拓展平面设计的思路,使之永远保持自我更新与随时汲取营养的活力,帮助他们去探寻最新的问题。应当改变艺术设计教育中重技能训练轻实践与能力培养的传统观念, 拉开与一般美术教育的距离,真正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工作之中。
2、树立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教育观念
现代高校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设计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设计教育直接影响到市场,同时市场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符合适应基本工作需要的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不仅在实际操作上了解原理,懂得加工技术,还要在理论上具备举一反三的设计开发能力。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中应该将教学任务分散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学术讲座、课内外讲座等形式中,围绕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设计教育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模式,即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模式也不尽相同,这体现了设计本身的特点。我们应当从对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特点的认识出发,共同营造更加民主的学术氛围,就像20世纪初期德国政府和民众容许包豪斯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去实验、去生存和成长那样,允许各个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完全不同的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我们需要宽松的民主的学生学习环境,让学生有选择学校、专业、课程、教师、设计题目的自由,有创作的自由,鼓励他们大胆的想法,支持他们勇敢的实践。
4、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机制优化教学结构
为了更好地保证课题教学的实施,我们有必要借鉴包豪斯的教学经验,将过去以班为单位的封闭式教学机制,在实践教学中转换为以工作室为单位的开放的教学机制。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专攻方向和风格特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进入工作室进行实践学习,这样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给新形势下学分制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学中与课题教学相结合,把理论化的结果学习变为实践化的过程学习,加强实用项目的设计课题,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将工作室的课题创作面向社会,在文化意识上与社会接轨,产生参与感、责任感,并把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可以使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的需要得到有机结合。
5、将创新型设计教育融入生活
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的创新是设计教育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设计观念的创新简言之,就是对过去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创新,是对于长期以来自我潜意识所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框架的否定和改进的过程。必须将设计观念的创新渗透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宏观思想和所有课程教育及日常生活的理念之中,成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圆心,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从单纯的最基本的技能教育上升至一种深刻的、基于对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创新观念的深层次探索。所以在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定位时,应该更偏向于“为学生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内容包括对生活的认知、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创建、生活经验的积累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计、授课方法、教学管理、生活管理等方面都要科学化、生活化、人性化。正如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M·赫斯金所说:“教育不是把学生们培养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育宁可拨乱他们的固有思想,而能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
总之,正如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就整体看,从古到今,可以说并没有纯粹的所谓艺术品,艺术总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纠缠在一起,总与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内容相关联。”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我国对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重建现有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必须打破固有的模式,以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化教学,落实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1. 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 刘凤元,《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饰》,2007年1月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
4. 董占军,《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5. 弗兰克·惠特福德[英],林鹤,《包豪斯》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