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
2010-02-17乔延菊
乔延菊/文
一、联想和想象与绘画艺术创作的关系
联想和想象是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思维方法,是探究未知领域的一种本能欲望。人们联想的能力越强,创造主体就越能把意义距离大的各类事物组合关联起来,无疑,这有赖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艺术联想一般是针对事物的多种特征进行的,是为表达创造主体的某种心情、心理活动进行的。绘画是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后主观和客观的艺术再现,并在作品中融入作者的审美情感,用以感染观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绘画艺术源于生活却非照搬生活,要通过艺术家丰富夸张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才能最终产生高于生活的艺术品。
成功的艺术家都是通古博今之人,必然对生活有着高于常人的观察和体验,他们总能在自己的绘画中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抽象化、概括化,从而达到夸张的美感。
康定斯基说:“理论永不能代替直觉的元素。”这种直觉就是画家融入联想和想象后的感觉。他说:“视觉必须和别的感官关联在一起,色彩是琴上的黑白键,眼睛是打键的锤,心灵是一架具许多琴弦的钢琴,艺术家是手,它通过这一或那一琴键,把心灵带进颤动里去。”他说:“红色是大提琴,而紫色像英国号、夏美尔木制乐器声响,橘黄色又像强壮的老喉咙唱着长音”[1]如此看来,画家指挥着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在画面上演奏出一幅幅美妙的“交响乐”,给人带来奇特的视觉和“听觉”的饕餮盛宴,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画家吴冠中,就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联想成展拓了的老虎之群,将苏州园林的石头抽象为一头头形态各异的狮子。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天慵庵随笔》)[2]。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出的是现实世界没有的新的形象和新的境界。画面必须要有新的体会、看法,作品才有价值,才能流传。而做到这一点正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果,缺乏联想和想象照搬现实的绘画是没有生命的,是死的。毕加索曾说:“人们不能光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首先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一幅画像表达它们的现象那样同样能表达出事物的观念。”[3]
二、如何提高艺术创作的联想和想象
初学绘画者总是羡慕和叹服绘画大师们靠形象记忆下笔成线、手摄成形的造型方法和信手拈来的能力,这种形象记忆能力基本是按如下步骤长期积累和训练的结果。
(a)作为一个绘画者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周围所能接触到的看到的事物,从内心深入观察。画家总是表现他最关注或感到有意义的事物。画家要向孩子学习,永远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只有好奇才能产生兴趣,有兴趣才能形成记忆。例如,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总是挥不去对孩童时代最感兴趣事物的深深记忆。这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某一对象时,才可以真正地体察到那些客观事物和场景美。
(b)在此要强调的是,绘画者应归结那些事物的类型和特征,记忆其语言和表达性,如朱自清的《背影》,“向我开炮”的王成,“让我们荡起的双桨”的情景等。概言之,形象记忆对艺术家才是更有意义的,因为从形象思维方式上去提高自身的形象记忆能力,绘画者才会具有高于常人的形象思辩能力,这是绘画反映现实的专有方式。当画家在某地写生某景或某人时,总要发挥联想和想象,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画家需要对画面进行重新组织,或删减或添加。这个时候,更多是脱离对象靠记忆来作画。尤其是绘制连环画或大型壁画,大大的篇幅,每个部分都是一幅创作,加之命题符号、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作者不可能一对一地靠写生来作画,只能凭记忆绘制。正是形象记忆为画家们展开艺术联想储备了丰富的源泉,从而创作出独具个性化的绘画艺术作品。
画家记忆事物多是靠感性的直觉,这种直觉落实到具体对象上是具体的、个别的,是区别其他具象特征的。如不同人之间的神态、形象、气质往往能被画家一眼确定;其次,发现特定场合环境下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情节联系;再次,结合特定的地域、形态、情调加深印象,如不同民族的风俗、生活习惯及房屋建筑风貌、整体特点等;最后,还要注重某些细节的观察和描绘,既实现了素材的收集,也加深了形象记忆。如不同少数民族的器皿、服饰及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等。每一位成功画家无不是足迹遍布四方去写生、采风,闭门造车是不会练就超强形象记忆能力的。
(c)作为绘画者要凭记忆表现人与物等绘画元素,就必须把要表现的这些元素从内部解剖结构、形态完全理解,方能靠心中的眼睛来“写生”任意动态和场面组合。只有真正理解消化的东西,方能在创作时转化成所需的符号元素。对于初学绘画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作画时往往看一笔画一笔,这样画简单的静物还好说,但是在面对略显复杂的人物时,由于缺乏对内在结构的理解,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模特稍一动,便无从下笔,更别说发挥联想。而熟练的画家总是一眼抓住模特的内在特征,熟知其结构规律,从要点下手,快、精、准地几笔概括出对象的形与神,且往往更多地是表现其神,而不是一笔一画地去描摹、追求轮廓形的相像。有时为了加强画面的神似,还要巧妙地发挥联想和想象,故意夸张变形,追求画面特有的意境和情趣。
(d)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为绘画者则要做到笔不离手。大量地画速写是提高形象记忆能力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画家吴冠中说:“高质量的速写的诞生通过了错觉、综合、扬弃等创作历程,已是作品的胚胎了”。许多画家一生中从事大量速写,如德加、中国的叶浅予、周思聪等。他们都留下了大量的速写作品。很多画家有画连环画的经历,而许多连环画的创作都是由速写稿直接转化而来的,通过大量速写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许多的形象符号,再对这些形象符号重新组合安排形成新的具有形式美感的画面。如《周总理在重庆》画面中的很多场景反映了山城重庆的地域地貌特征如重庆的歌乐山、白公馆等。画家如不对其现场写生速写,又怎能创作出如此真实的场面。
时下,很多从事绘画的人更多地借助照相机来搜集素材,少了画速写时的激情和错觉,动手能力越来越差,联想和想象往往随之被小小的照片所束缚,由此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画者的造型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差,所以不愿动手,不动手就会更差。我认为有必要对此现象加以足够重视。因为绘画更多是表达画家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往往是由对象派生和升华而来却又脱离对象的,这当中包含有偶然与错觉,正是对不同对象发生的千变万化的错觉,才有了艺术作品的妙趣横生。画家王华祥就主张“将错就错”的观点,他说的“错”正是绘画中可贵的错觉。画家吴冠中曾说:“错觉,是艺术之神灵,是绘事之母。”[4] 这里所说的错觉,其实就是画家面对客观物象经过联想和想象后所产生的主观意象。
[1] 《西方美术名著选萃》宗白华著第112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2] 《中国美术史论集》宗白华著第22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3] 《西方美术名著选萃》宗白华著第64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4] 《文心独白》吴冠中著 第47页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