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建设闽台文化产业园中的责任定位
2010-02-16周建标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政府在建设闽台文化产业园中的责任定位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已经从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到创意产业。中国台湾的文化产业已进入创意产业阶段,但也面临岛内市场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方面的困境,需要向外转移。而福建文化产业更多的是处在传统文化产业阶段,也需要借鉴台湾地区的技术和经验,建设闽台文化产业园,提供闽台文化合作平台。政府在闽台文化产业园的形成发展中的责任,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保护、园区规划、环境建设、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六个方面。
闽台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福建;中国台湾
一、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是个总称,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从传统的文化产业升级到创意产业。
(一)文化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的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通俗地说,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其本质特征是把人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供人们消费和交换。
(二)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专指凝结着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创意产业是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在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英国曾使用“文化产业”概念,但随着对旧行业的反思与调整,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发展“创意产业”。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把“创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国家。 1998年英国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因此,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确认为创意产业。
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先后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的计划和设想。2004年我国在上海举行首届“中国创意产业论坛”, 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创意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型,侧重于精神产品;二是以日韩为代表的亚太型,兼顾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三是以中国内地为代表的本土型,侧重物质产品。
虽然世界各国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不同,但普遍认为,创意产业脱胎于传统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高新科技为依托,通过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而创造价值。所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同文化相关的创意;二是能够形成知识产权的科技行业。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的产业理论和产业政策。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创意产业可以把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产业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前沿动向。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传统文化产业所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融。创意产业强调的则是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创意产业是由“文化+智力(创意)+科技”三者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创意产业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创意和创造力。而创意又是一种包括构思、策划、设计为一体的复杂脑力劳动,因此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最高层次。①
根据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来判断,中国台湾的文化产业已进入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而福建文化产业更多的是处在传统文化产业阶段。因此闽台文化合作,既要鼓励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更要鼓励发展创意产业,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二、闽台文化产业具备对接的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向中国内地转移,许多台商看到了福建在产业基础、市场与人文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纷纷把投资方向转移到了福建。福建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较扎实的文化产业基础与技术,具备了与台湾地区文化产业对接的有利条件。随着两岸经济转型与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将成为今后闽台区域合作与文化对接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一)闽台文化产业合作共赢
台湾地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早,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2002年台湾地区已经计划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的支撑,而闽台在文化方面具有渊源关系,闽台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具有互补的优势。闽台文化产业合作,是互利互惠的。而建设闽台文化产业园将成为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平台。
(二)闽台文化产业结构互补
台湾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出版发行、版权服务、影视、网络信息、休闲娱乐以及文化中介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岛内市场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方面的困境,需要向外转移。而福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也需要借鉴台湾地区的技术和经验。例如,中国台湾动漫业的发展曾经处在亚洲领先地位,福建可凭借良好的地缘优势与技术积累,加快与台湾地区动漫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闽台“数码娱乐产业”的发展。因此,闽台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将成为闽台文化产业结构互补、资源对接的重要基地。
(三)闽台文化资源共享
闽台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性的文化资源(古迹文物、演艺设施等)和非物质性的文化资源(闽台风俗、历史背景、人文精神等)。
物质性的文化资源不可外移,但可以对接。如扩大闽台旅游双向对接,推进闽台旅游线路互联、资源共享、市场互动,推动闽台区域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性的文化资源可以共享。闽台文化产业要打造闽台特色的文化品牌,就需要闽台地域文化资源的支持。闽台两地有许多相通的文化风俗(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以闽台文化产业园作为互相学习与沟通的平台,既有利于提升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台湾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四)闽台人力资源互补
中国台湾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在下降,不少企业面临文化经营人员严重短缺问题。而福建拥有较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人力资源优势。闽台文化产业合作可以发挥福建人力资源优势,加速文化产业发展。
三、政府在闽台文化园建设中的责任
在闽台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应该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政府在闽台文化产业园的形成发展中的责任,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保护、园区规划、环境建设、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六个方面。
(一)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福建文化资源
福建文化资源丰富,有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中国台湾80%的人口讲闽南话,他们多是闽南移民的后裔,对闽南文化具有心理认同。
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过程,因此文化资源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区域文化资源上的差异是影响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获利空间的重要因素,是影响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选择经营地址的关键因素。
在国际文化市场,文化产品只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才有立足之地。而品牌的创立,只能依靠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因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特色。在信息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很多文化资源就会被发达国家挖走。比如美国本身的文化资源很有限,但它不仅把从古希腊开始的欧洲文明作为自己的文化源头,还吸取非洲和东方文化的养分。例如《花木兰》是我国传统经典故事,在我国传统道德里,花木兰是至孝的典范又是女中豪杰;而美国迪斯尼动画公司利用我国的“花木兰”形象并加以改造,于1998年制作出品了《花木兰》系列动画,不但取得丰厚的利润,而且曲解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原意。美国版《花木兰》讲述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表现了美国式的现代精神理念。②
因此文化资源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美国通过1997年“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颁布,已经向世人宣布了他们将信息内容(特别是文化内容)作为信息产业的主体。由此可看到,文化资源作为新经济资源的意义凸现。所以区域文化资源状况直接关系到该地区文化产业类型及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区域文化产业的主导方向,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布局和规划,因而也成为文化产业选择经营地址的影响因素。
区域文化资源多寡不仅取决于区域原有的文化资源,还取决于区域文化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首先体现为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时,是否具有开放、创新的意识,结合当今的时尚趋势,重新阐释和创新挖掘区域原有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最生动最活跃的内容;其次还体现在是否善于借鉴、吸收区域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将其融入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就要选择创新意识强烈并且与外界文化交流广泛且频繁的区域。
(二)园区规划
根据文化产业集聚理论,规划建设闽台文化产业园,促进交流与创新。
世界上多数文化产业园区都是通过政府的规划来启动的。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的出现,往往是缘于当地政府将其作为城市再生的一种政策手段。政府为了激发衰弱地区的活力,往往通过营造文化产业集群的环境,促使文化产业空间积聚。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土地资源和文化资源一直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政府主导规划文化产业园区,便于打破政策壁垒和限制,有利于文化园区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我国近年来兴起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多数是由政府推动的。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合作投资兴建,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进行开发。政府负责文化产业园区前期的规划开发、包装策划、招商等工作。实行“以企业为主、管委会为辅”的管理模式,管委会仅仅从事一些最为基本的管理、政策协调工作,具体的运营管理工作由开发公司来进行。当然,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产业链逐渐形成,政府由主导转向引导,最终形成政府领导、企业主导的园区生态环境。
(三)环境建设
文化产业园区的环境,包括服务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其中,良好的服务环境建设,需要政府起关键的管理作用;生活环境建设,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能源供应等方面发挥作用;文化环境建设中,需要政府营造有益于艺术家和其他文化生产者的工作、生活、社交环境。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
(四)政策支持
应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企业,以适应艺术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政策扶持,主要表现在:用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中小型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园区聚集;用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
1.制定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是各级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目标,弥补市场机制缺陷而制定的带有特定导向性的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等规章条款。主要指优厚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文化企业用地政策等,以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行业内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的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激励政策。
通过文化政策,实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有效管理,是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文化政治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业政策是政府介入市场的基本的和有效的手段,是文化产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通过文化产业政策,指导和监管文化产业,调控文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1)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投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文化产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实行有偿拨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新机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
从世界各国看,由于文化与经济的边界日益模糊,许多国家的政府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投资不断减少,而企业对文化的投资则不断增加。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要以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因此,国家投入仍然是文化投资的主渠道。但是,当前要大力扩大社会投资,要改变文化产业单一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文化企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的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要鼓励文化赞助,吸收社会资金发展文化艺术。对一些有特殊优势的文化部门,鼓励它们通过接受社会赞助,或与企业“联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获得发展。
(2)制定文化税收政策。对创意产业实行减免税金、差别税率和退税政策。
(3)制定文化企业用地政策。在土地的安排、审批和置换上,要进一步给予政策倾斜,包括土地的无偿划拨,土地出让金及市政配套费实行减免缓缴。
2.制定文化产业园的管理模式
在文化发展转型中,政府退出市场,但绝不是放弃管理。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介入,以弥补市场的不足。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殊性,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规范、市场规则乃至政治导向,都不可能在市场中自发形成。文化越是按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发展,越需要政府以更大的权威来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政府对文化的管理主要采取经济手段,即通过经费拨款,对符合政府政策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项目予以支持。
(1)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文化的方式方法。一是设立文化产业指导机构。从事务性微观管理转向指导性宏观管理。政府要把文化产业纳入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发展战略,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成立文化产业指导机构,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指导、协调服务、检查监督等职能。协调文化产业发展,并研究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二是制定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要强化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从“文件”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进行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制度要从单纯的规范功能转向规范与开发并重,立足于保护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成立文化产业协会。从部门管理和属地管理转向行业管理。打破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的界线,增强对全行业管理的能力,并通过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行业管理、属地管理、部门管理之间的关系,实现跨行业的产业整体管理。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清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让文化经营单位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核心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单位和企业,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体制办文化的格局,由此形成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以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3.吸引和培育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的结合体,需要来自经济、管理、艺术、文化、金融、营销、科技等领域的人才。要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实现人才资源从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
(1)实行聘用制。打破文艺从业人员的铁饭碗和终身制,完善考评奖惩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
(2)促进文艺人才合理流动。打破文艺人才的“部门所有制”,通过建立人才中介机构等途径,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形成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人才使用机制。
(3)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倾斜政策,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文化艺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机制。通过造就一批名作家、名画家、名记者、文艺明星和学术带头人等文化名人,推动文化精品生产。
(五)资金支持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不仅要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还要加大财政扶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资金。
1.区别对待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文化单位
根据事业型和产业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等不同的文化产业类型,实行分类管理。推动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商业性较强的艺术机构,应由社会来办,让它们通过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事业型和非营利性的文化单位。
由国家兴办的事业型和非营利性的文化单位,也要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事业型和非营利性的文化单位改革不能搞企业化,但也应该推行科研人员聘任制和课题组长负责制,从“养人”向“养课题”转变,大课题公开招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院所研究。
西方国家把一切文化事业都视为文化产业,但它们普遍以营利和非营利为界限,对各类文化产业实行区别对待,该保护发展的就进行财政支持,该放开搞活的就实行自由经营。这样,有利于调控产业结构,使各类文化产业都能得到发展。比如,美国政府没有设文化部,它对文化产业的调控和管理,主要通过制定各种文化政策来实现。
2.实行社会捐助政策
鼓励纳税人向事业型和非营利性的文化单位捐献,所捐献的款项可抵扣所得税。
3.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文化产业难以形成产业化。
文化产业又是一个风险性较强的产业,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及财务管理风险等因素,文化产业投资的失败率常达到80%左右,传统的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承受较大的资金风险。但文化产业高风险的背后也伴随着潜在的高收益,完善的风险投资运作可以实现风险与效益的统一。风险资本是扩大文化投资的一个主要途径,能否获得风险资本将成为文化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一。分析韩国电影在亚洲崛起的原因,不难发现风险投资对韩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影响。韩国1997年将电影列入风险投资行业,如今风险投资已经成为韩国电影产业的孵化器和引擎。③
(六)市场培育
文化市场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文化需求市场、文化消费市场制约着文化产业的运作和发展,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布局。政府可通过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来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情趣。
注释:
①朱相远.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分类[J].数据,2006,(5): 16-17.
②周建标.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2):57-62.
③周正兵.我国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研究[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6,(2):48-49.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2010-07-20
福建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0年度立项课题
周建标,男,福建平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学、管理学。
G124
A
1007-9734(2010)05-0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