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新框架的构建
2010-12-01陈柳钦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191)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新框架的构建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191)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的概念也在不断演进。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时序概念。城市现代化需要一系列指标来衡量,而以往普遍采用的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已出现一定滞后性,因此,文章在综合国内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个包含九个方面的新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框架。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
一、基于发展观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概念是美国学者1958年提出来的。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1958)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即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现代化则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在1966年, 美国社会学家西里尔·布莱克(Cyril E Black)在《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的研究》(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一书中曾把现代化理论研究归列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文科学和制度学五个研究方向,可见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广泛涵盖性的概念。
半个世纪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过思考和阐述,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第一种:现代化是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并占据世界中心以及形成世界性的国际资本体系的格局下,如何通过科学技术革命,在经济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应从政治上着眼,加速发展经济,以便巩固政治制度变革取得的成果。第二种: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这种观点是从经济上着眼,注重发展现代工业,认为工业现代化就是国家的现代化。第三种:现代化是指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也就是把现代化看做是代表人类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这种理解主要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来考察现代化问题,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全面理性发展的过程。第四种:现代化是指自16世纪和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以来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全方位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在现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在工业或经济方面,同时也有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这种观点是一种系统思维,是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化的。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现代化”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第一,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不是人类进程的最高阶段。第二,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变过程。第三,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第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继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过程。第五,现代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标志,表明该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六,现代化是一个“中性”范畴,是共性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过程。总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是反映人类社会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巨变。它是一种全球性的时代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的概念也是不断演进的,传统的观念已经无法全面、科学地概括出其特征。因此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去重新审视现代化具有的内涵。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经济固然是发展中的根本因素,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发展在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同时,也应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以追求经济、政治、科技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基于这样新的发展观,现代化可以这样理解:是指以科技革命和进步为推动力,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标志,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对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的过程。
二、城市现代化的内涵
以上对现代化概念的梳理,是为了给探讨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提供一个逻辑起点。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在一个特定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因此,对现代化内涵理解的不同,必然导致对城市现代化的不同认识和对城市发展的不同定位。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必须紧跟世界潮流,在内涵上吸收当代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新的发展观。
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城市是现代社会的载体,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物质表现,但城市现代化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因为城市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城市现代化在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现代化不可能同时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以相同速度、相同水平推进。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国民经济的主体,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城市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集中的结点,它具备经济发展的聚积优势和规模效应,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改变一些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所以说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先驱。
我国的城市现代化研究,大体上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除了城市现代化的一般概念、基本内涵与战略目标,对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量化标准的确定亦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城市现代化测度标准与衡量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省市如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黑龙江、河北、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分别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城市现代化目标与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城市现代化的理论争鸣也日趋活跃,尤其是关于城市现代化评价标准和度量方法的著述颇多。
顾朝林等(2000)认为,城市现代化,是指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的优化,城市生产条件及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改善的过程。
黄乃文(2001)认为,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以简要表述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知识化以及服务经济的确立;社会生活领域的社区化、公平化、生活质量优化;科技与知识领域的创新体系化、终身教育化;城市建设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都市化、人性化、可持续化、协调化。
阎小培、翁计传(2002)认为,城市现代化是指随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城市的经济活动逐渐市场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科学民主化,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的过程。
朱铁臻(2003)认为,城市现代化是城市自身运动的高级阶段和城市存在的高级形式。城市现代化一般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以及工厂、住宅、道路、通信、生态环境、公用文化设施等各项建设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体现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全面的运行与协调发展。它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为目的。
朱新玲、朱喜安(2003)认为,一般来说,城市现代化就是指城市经济、社会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不仅要求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结构变迁;它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基本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它要求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实现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把握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应采用新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自然领域的生态化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及其相互间的互动。其中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价值观念的理性化也即社会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政治民主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催化剂,而且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然领域的生态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环境基础。
李贞、李玉江(2005)认为,对于城市而言,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解决一切城市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速推进城市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基于上述理解,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经济上的工业化与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城市发展的国际化与都市化,科技与知识的创新及社会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公平与生活质量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化与协调化。
杨青、张莉萍(2005)认为,城市现代化是指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社会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居住环境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
耿建敏等(2007)认为,发展问题是城市现代化的实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结构变迁;它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基本需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它要求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实现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把握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同样应当采用科学发展观。
甄江红、杜淑芳(2008)认为,城市现代化应包含六个方面的标志,即: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人口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园林化。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现代化和人口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高目标,生活质量优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技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和动力,生态环境园林化是城市现代化的环境基础。
孔凡河(2009)认为,城市现代化所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质量方面的提高过程,是城市经济现代化、城市社会现代化、城市环境质量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的城市建设。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城市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经济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现代化以及环境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现代化,因此,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是对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衡量。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也是当代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是伴随着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环境现代化、人口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等整个社会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和过程,是城市自身变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和推动力。经济是基础,经济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只有经济上去了,城市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看其是否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人均收入、住房、完善的医疗条件以及高度灵通的信息传输系统。(3)社会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要求。社会发展包括科教、文化以及人口的文化构成。(4)基础设施和环境是城市现代化的保障。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的标准化、配套化、齐全化,它是城市现代化的后勤保障。生产中排出的废渣、废水、废气得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城市居民将生活在清洁、优美、舒适、安静和健康的环境之中。
通过前面对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应涵盖以下三个要点。第一,城市现代化首先要合乎经典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面转型。这里不仅仅指经济领域的工业化,而且包括工业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第二,当今我国的城市现代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进的过程。第三,城市现代化应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而转变为以人为本、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观,同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发展原则。
三、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新框架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城市的不同时期,现代化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尽管城市现代化的目标是相对的、动态的、有阶段性的,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不同城市却有共同性的特征。这种特征既具有质的相同要求,又具有共同的一系列的阶段性的量化指标。目前,城市现代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仍然可以用一些指标进行客观的衡量。以往普遍采用的英格尔斯(Alex Inkeles)评判标准(见表1)目前已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表1 英格尔斯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1970年)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上更多地关注人的因素,他认为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互动的,两者相互促进。因此在他的指标体系中,关于人的指标占去大半。这种倚重于人的现代化的观点较之倚重于物的观点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同时由于英格尔斯标准简明、可测、数据容易取得、度量比较直接,因此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并且迅速地被加以引用,在我国更被许多人奉为评估现代化的实用工具,但它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英格尔斯制定的指标由于年代久远,标准值显得偏低。依照上面的评价标准,今天不少国家或地区都已达标,但它们依然落后。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早在2004年时,我国就已有4项英格尔斯指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120个国家中排第66位,现代化程度已达72.3%。这显然与实际感觉有较大出入。(2)这11项指标中缺少生态、环保方面的指标。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已给经济发展和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受到各国普遍的重视。(3)这11项指标没有考虑到信息社会的特点。近20年,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网络终端用户等都发展得相当快,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4)这11项指标中没有基础设施指标。基础设施是社会的物质承载体。基础设施不足,就会影响社会功能的发挥,制约经济的运行,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5) 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指标值分别相当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6)指标有交叉,如婴儿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相关的。(7)英格尔斯评价标准只是由11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没有具体评价方法。
因此,近几年一些机构和部门按不同的体系重新制定了指标。比如,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国城市年鉴》(2000年卷)总编组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提出了5大类30项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中心,从1999年到2002年对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形成了4个子系统共25项指标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其具体指标为:一是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二是社会发展,包括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逆指标)、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三是生活质量,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逆指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生活用电量、每百人拥有电话和手机数、每百户拥有电脑数、每万人口医生数、平均预期寿命;四是基础设施及环保,包括用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逆指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
另外,还有的学者提出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主要包括:城市政治现代化指标、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经济现代化指标、科学技术现代化指标、教育现代化指标、社会现代化指标、环境现代化指标、人权现代化指标等,这些指标同通常的对整个社会各领域和部门的划分比较一致。有的学者从城市的特性和发展出发,着重从功能考虑提出现代化指标,如经济结构现代化指标、生活方式现代化指标、城市管理现代化指标等。因为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现代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归根结底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有的学者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四个方面来构建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对独立、互为补充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现代化指标的选择总体上要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相协调,要与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实力相适应。笔者在参照国际城市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城市统计资料的可采集性,从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环境现代化、人口现代化九个方面来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我们将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城市现代化水平;第二层(因素层): 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环境现代化、人口现代化;第三层(指标层)由各具体指标组成,框架结构如表2。
表2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框架
续表2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框架
教育现代化(B5)教育投入占GDP比重(B51)教育对GDP的贡献率(B52)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B53)人均公共教育经费(B54)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B55)中等教育的毛入学率(B56)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B57)政治现代化(B6)万人拥有党政机关人数(逆)(B61)建立工会的经济组织数量(B62)城市非营利组织的数量(B63)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B64)每万人拥有律师数(B65)政府公共服务上网率(B66)政府民主决策率(B67)生活现代化(B7)人均可支配收入(B7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B72)人均消费水平(B73)恩格尔系数(B74)人均居住面积(B75)人均道路面积(B76)人均生活用水量(B77)人均生活用电量(B78)自来水普及率(B79)燃气普及率(B710)万人公共汽车拥有量(B711)环境现代化(B8)环境基础设施完备率(B81)环境绩效指数(B82)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率(B83)公众对环境满意度(B8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B85)绿化覆盖率(B86)环保投资占GDP比重(B87)废物处理利用率(B88)大气中SO2年日平均浓度(逆)(B89)大气中总悬浮物年日平均浓度(逆)(B810)万元GDP能耗(逆)(B811)人口现代化(B9)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B91)每万人中医生数(B92)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B93)平均每一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B94)人口自然增长率(逆)(B95)婴儿存活率(1-婴儿死亡率)(B96)人口赡养率(B97)平均预期寿命(B98)
综上所述,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动态复合系统。这个系统基本涵盖了城市现代化各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较客观地体现了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内在功能。
[1]梁中堂.现代化:历史背景、动力及测度[J].经济问题,2003,(2):6-9.
[2]顾朝林,等.江苏省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及预测[J].城市规划汇刊,2000,(6):34-39,79.
[3]黄乃文.城市现代化: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22-27.
[4]阎小培,翁计传.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理论问题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2,(1):25-30.
[5] 朱新玲,朱喜安.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1):21-23.
[6]朱铁臻.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贵州,2003,(3):14-16.
[7]韩士元.刍议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和评价标准[J].理论与现代化,2004,(4):16-19.
[8]杨 青,张莉萍.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5,(22):40-43.
[9]李 贞,李玉江.济南市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9-63.
[10]刘金石,石弘华.城市现代化研究:理论与实证[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2):15-18.
[11]耿建敏,等.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7):42-47.
[12]甄江红,杜淑芳.内蒙古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1):24-25.
[13]孔凡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城市现代化[J].世纪桥,2009,(4):32-34.
[14]Daniel Lerner: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M].New York:Free Press,1958.
[15]C Black.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M].New York:Harper amp; Row,1966.
[16]Mar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M].NewYork:Bedminster Press,1968.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2010-07-12
陈柳钦,男,湖南邵东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和教育经济学。
F426
A
1007-9734(2010)05-00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