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听觉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魅力

2010-02-16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年10期
关键词:沛县课堂教学课堂

蔡 梅

江苏省沛县中学 江苏徐州 221600

视听觉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魅力

蔡 梅

江苏省沛县中学 江苏徐州 221600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口语、文字、地图和图表来表述地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以完成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技能的任务。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教学的手段和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改变,视听觉媒体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必将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视觉媒体 地理教学

一、视听觉媒体技术的使用是新课程、新理念的应用和体现

视听觉媒体是指能够直接刺激接受者视觉和听觉器官的媒体,包括电影、电视、录像、激光视盘(VCD)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地理教学中视听觉媒体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渠道刺激,开展情境教学,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将学生置于课堂活动的中心,通过设疑、相互问答、探讨等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选择、自我评价和充分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机会,培养学生开放、交往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推动素质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全面实施。

二、视听觉媒体的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视听觉媒体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例如笔者在准备《亚洲复杂的气候》这一课时,就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上,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首先,从播放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开始:师生同唱“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使学生产生兴趣。接着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已见。再问学生喜欢在哪个温度带生活?学生们普遍都喜欢在温带,因为不冷不热。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起来,笔者又说我们应为自己生活的沛县而感到自豪,她吸引八方来客到沛县学习、旅游和生活,都夸沛县“气候真好”,问学生好在什么地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四季分明,冬不太冷,夏不太热……”“大家对沛县的气候很熟悉,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下亚洲的气候”。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的学习课程。

三、视听觉媒体教学的使用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领悟能力,延伸对问题的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知识点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图表示意很难让学生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视听觉媒体进行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领悟能力。如在学习“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一课时,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录像展示一些“优美环境”与“环境问题”的资料,配上精心修饰的解说词,让学生在领略美好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危害,尤其是人类不良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学生受到震憾,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也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接受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再用课后“活动”内容为素材,以“孰是孰非,请你断案”为题,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最后,以播放歌曲《地球,我们的家》作为本课的结束语,再次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别再伤害她”的优美旋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留下更多的回味空间。

四、视听觉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增加课堂密度,降低学生理解的梯度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和课本插图,对于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只能静态地示意,有时教师费尽口舌,也难以表达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难以理解清楚。利用视听觉媒体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这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又可增加课堂密度,降低了学生理解的梯度。

例如,在讲《地壳运动》这节课时,笔者一开始就问学生“沧海桑田”如何解释,学生们议论纷纷,给出多个答案,笔者笑而不答,播放录像《沧海桑田话地球》的片断,让学生从录像片中找出了答案。接着教师话题一转,继续问学生,地壳是怎样运动的,褶皱、断层又是什么意思?学生从书上的插图示意上能了解一些,但动态运动过程叙述不清,为攻破这一难点,教师把课前制作的几个动画演示录像“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一一播放,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做成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出背斜顶部在张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槽部产生局部挤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印象深刻。虽然这节课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重难点多,但通过几组动画演示使知识串联起来,前因后果,一清二楚,起到了增加课堂密度,降低了学生理解梯度的作用。

总之,视听觉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是深远的,技术上操作简单、易学,只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一点即可(如用数码摄像机把课前所做的课件录下来,在教室的电视上就可播放,或者购买教学VCD,避免了上地理课须在多媒体教室上的限制),易于被广大地理教师所接受(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地理老师)。因此恰当地使用视听觉媒体技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视听觉媒体技术有待大力提倡和推广。

book=92,ebook=584

2009-08-14

蔡梅,本科,中教高级,教务主任。

猜你喜欢

沛县课堂教学课堂
沛县经济开发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甜蜜的烘焙课堂
沛县大屯街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美在课堂花开
江苏沛县召开食品安全规范管理暨先进表彰会议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江苏沛县召开食品安全规范管理暨先进表彰会议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