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德育教材的模式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例
2010-02-16赵飞
赵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广东佛山528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德育教材的模式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例
赵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广东佛山528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基础》课宗旨、任务、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的高度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内在根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材的逻辑主线是当前“统领模式”的基本特点,“统领模式”既有利也有弊,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材的总逻辑主线、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教材的子逻辑主线的“双逻辑主线”模式有利于“统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教材;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和重要途径,要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而进教材是做好“三进”工作的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基础》教材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促使教材的完善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基础》教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基础》教材的光荣使命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一个重要的理论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十七大报告又对此加以发展。当前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有效抵制西方价值观渗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和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决定》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十七大报告又继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可见党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大、中、小学生进行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把它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重要途径和基本着力点。刘云山同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引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而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而《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材又是《基础》课最基本的教学载体和保障,因此,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光荣使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基础》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内在根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是由《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宗旨所决定的。《基础》课宗旨、任务、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基础》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内在根据。
《基础》课的性质规约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基础》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基础》课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它体现了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必然是《基础》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础》课宗旨、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任务的高度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的逻辑起点。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基础》课宗旨的设定必须在教育方针框架之内。《基础》课的宗旨在于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具体而言,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根本任务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基础》课宗旨、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任务具有高度一致性,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的逻辑起点。
《基础》课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高度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的内在根据。《基础》课的基本内容按教材的逻辑序列包括七个方面:一是适应大学新生活教育。二是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在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四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重点在于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教育。五是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恋和家庭道德教育。六是职业教育,重点在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七是法律意识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决定》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倡导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从以上分析可知,《基础》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是高度一致的,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提供了内在根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基础》教材的模式探讨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的模式及科学性思考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对“模式”问题的研究已十分广泛。对于模式的界定在《传媒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中有两个著名的观点:其一,1952年伊奇认为,模式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应与实际存在的某结构或过程的有关各点相符。其二,两位知名的比较政治学者比尔与哈德格雷夫在1973年提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构与现实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它能体现结构的各种关系。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模式是“一定事物通过程式化的处置而成为同类事物的典范”或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借鉴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模式是某事物的运作实施结构、程序及其形式的总称,它包括相应的理论观点、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等方面。模式既是某事物运作结构的理论性概括,又是同类事物定型化操作的典范。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概念,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策略体系。借鉴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的模式就是指综合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材编写原则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材的相对稳固和定型的结构及其形式的总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不能只考虑一时的政治需要而不尊重学科、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任务就随意地放在任意一门课的教材里,也不是不研究原有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结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硬塞进某一教材的任何内容中,更不能只尊重政治需要而忽略教育、教学、教材编写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是否科学有三个评价标准:一是政治需要与教育、教学、教材编写规律能否做到有机统一。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原有教材中的定位是否准确,与原有教材内容是否做到有机融合,是否能保持原有教材逻辑体系的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能否增强原有教材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后能否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与接纳,能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能否有助于《基础》课程总目标的达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现有模式的利弊分析
《基础》2007年修订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的首次实践探索,2008年又结合十七大精神对教材做了第二次修订。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的现有模式笔者把它称为“统领模式”。教材修订首席专家吴潜涛谈到“统领模式”的三个特征:第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教材的逻辑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相关的章、节、目以及具体内容中。如对教材绪论第三节原有内容修改成“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明确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逻辑主线的地位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功能与作用决定的,也是与《基础》课的性质与任务高度统一的。第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与教材体系结构的统一”。如对第一章第二节一、二目的先后位置调整,调整后的第一目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第二目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使第一章的内容结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结构相一致。在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增设了第三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凸显了本章及后几章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又进一步增强了教材体系结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相一致的明晰度”。第三,“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材章节内容的有机融合”。如在教材论述理想、爱国、人生价值问题时,相应地增加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内容。
“统领模式”的有利方面表现在:第一,“逻辑主线”的准确定位,有利于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基础》课程和教材中的统领地位,有利于帮助师生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功能与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的顺利推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二,“统领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基础》教材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内在要求,增强了教材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又能关照原有教材逻辑体系、结构层次、具体内容的内在要求,较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原有教材逻辑体系、结构层次、具体内容有机融合,保持了《基础》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第三,“统领模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概念、内容表示准确,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与原有《基础》教材内容衔接流畅,增强了《基础》教材的科学性。
当然,“统领模式”还存在不足的方面,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教材的呈现有待完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而“统领模式”把此问题放在介绍道德修养的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第三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作单独重点介绍,这种呈现方式没能准确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也容易误导师生把此问题当做道德问题去学习。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教材的出现有重复。在绪论第三节第二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时,已概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在第四章第三节第三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作单独详细介绍,可见内容重复明显。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方面中有五个方面与原有《基础》教材内容重复:一是爱国荣辱观与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的教育主题重复;还与第四章第四节第一目“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含爱国守法)的部分教育主题重复。二是为人民服务荣辱观与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目“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教育内容重复;还与第四章第三节第二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含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教育主题重复。三是团结互助荣辱观与第四章第四节第一目“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含团结友善)的部分教育主题重复;还与第五章第二节第二目“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含助人为乐)的教育内容重复。四是诚实守信荣辱观与第四章第四节第一目“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含明礼诚信)的部分教育主题重复;还与第四章第四节第二目“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的教育主题重复。五是遵纪守法荣辱观与第五章第二节第二目“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含遵纪守法)的部分教育主题重复;还与第四章第四节第一目“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含爱国守法)的部分教育主题重复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模式的完善
以上分析发现,要完善“统领模式”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材的逻辑主线的根本原则下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如何科学地进教材?即要解决它在《基础》教材结构体系中的定位问题,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怎样与《基础》教材内容结合才能对其准确定位并把其丰富的内涵准确表达出来。第二,要正确地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并在教材中科学体现。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如何科学地进《基础》教材才能避免和原有教材内容重复。
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认为“统领模式”可以作以下改动,具体是:尝试“双逻辑主线”的教材结构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材“总的逻辑主线”,由它统领教材的章、节、目及具体内容的安排,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材“子逻辑主线”,由它统领与教材重复部分的具体内容安排(重复内容见上文论述)。另外,与教材没有重复的三方面即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可以增补进原教材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中。这样做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所决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它从基本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生动表述。也是由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基础》课基本内容的高度一致所决定的。因此,笔者主张,在绪论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第二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就应该详细介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改变目前把它放在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第三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详细介绍的做法。这样可以明确向师生昭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基础》教材的关系,明确其“子逻辑主线”的定位。之后,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与教材内容重复的部分分别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锻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相应节目的具体内容中,重新整合两部分内容,使它们达到深度融合,以避免教材内容的重复,进而增强教材结构体系的科学性。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基础》教材的模式也会得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唐凯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66.
[2]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J].党建,2007(1):6-7.
[3]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修订版)的逻辑主线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44-47.
A Study on the Mode of Introducing Scientific Systems of Socialist Value As a Kernel into the Textbooks of Mor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Ideology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oundation of Law
ZHAO F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Foshan University,Foshan,Guangdong,528000,China)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oundation of Law is a major channel,frontline and class to teach students on the systems of socialist value as a kernel.The objectives,tasks,and basic content of which are highly in consistency with those of the systems of socialist value as a kernel,and the later is the logical motivation and basis of the former.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improve such a mode.
the systems of socialist value as a kernel;textbook for moral education;mode
G641
A
1009-8445(2010)03-0082-05
(责任编辑:杜云南)
2010-03-01
赵飞(1963-),女,广东新兴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