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作文困难的成因与策略探讨

2010-02-16浙江齐秋珠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语言

浙江 齐秋珠

一提起作文,许多老师和学生就头疼。面对作文,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老师也对怎么教,教什么很困惑。农村孩子更是怕作文,不是无话可写,就是胡编乱造。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语病更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乏的语言交流

大部分农村孩子在家都是用方言交流,不会讲普通话。刚入学的孩子,老师经常要用方言把普通话“翻译”一遍,即便到了高年级,孩子们交流时也是先用方言在大脑中思考好,然后再“翻译”成普通话。所以,孩子们作文时,速度较慢,许多句子不符合语法规则。在他们的作文本中常能看到这样的句子:“我的笔写不明了。”“我的笔没笔油了。”“他的伞分我合”……

农村的孩子受环境的限制,与人沟通的机会很少。父母们很忙,甚至是长年不在家,与孩子们的沟通是少之又少,孩子们大都是独自玩儿。即使是与小伙伴,兄弟姐妹们间的交流也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几句话。我教一年级时,要做学生档案,可我却无法从孩子那得到消息。我问孩子:“你家住哪里?”她用手一指,说:“在那里。”“妈妈叫什么名字?”她只会说:“阿秀。”(也许是听别人叫的)……教一年级的老师几乎不能从孩子的嘴里得到什么信息。贫乏的语言交流导致了他们口头语言的苍白,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写作。

二、狭窄的知识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而农村孩子每天总是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些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乡村。虽说现在可以借助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可是孩子们大多都只看电视剧、动画片的情节,没有更好地把它作为拓展视野的工具,因此,农村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受到局限。再加上很多家长或是教育观念落后,或是经济困难,几乎不给孩子买课外书,更少有家长在寒暑假带孩子出去旅游见见外面精彩世界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孩子脑海里没有多少阅读的积累,写的时候很难有好词佳句。课外阅读量严重的缺失给孩子的作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淡薄的练笔意识

农村孩子的学前教育较落后,进入小学后,尤其是在第一学段里,学习压力很大。许多老师只顾得带领孩子们做一些读拼音,识字,听写等“常规”工作,甚至连读课文也成了“选做题”。“练笔”仅仅是抄生字,抄词语,就是句子也不一定抄,更别说仿写句子、扩写句子之类难而又占时间的训练了。

到了中高段,教材中出现了习作才开始写。可在常规检查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本中,也只是完成每学期的八篇单元习作。在一次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对“你认为除了单元习作要求外,有必要给学生加强练笔吗?”这一问题,回答肯定的占72.3%,可对“你平时经常给学生练笔吗?”这一问题,“没有”的选项却高达87.6%。大部分老师由于“没有时间指导,练笔的意义不大”或是“学生带有应付心理,练笔的效果不佳”等原因而放弃了日常练笔,农村孩子的习作能力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由此可见,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习作兴趣,提高农村孩子的习作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程。在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一些做法,对提高农村孩子的习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重视“口语”关,训练表达能力。

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打开农村孩子的作文本,总是那寥寥几行,读起来干巴巴的,还有些句子让你捉摸不透。一方面是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贫乏,日常生活中交流简单;另一方面是他们与父母、朋友都是用方言交流,即便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也是先用方言思考,再把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所以很多句子就不通顺,甚至读不懂。要让学生的作文流畅,厚实起来,我认为先要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

1.重视口语交际课

许多农村老师或因为口语交际课上学生无话可说,上不出名堂;或是因为语文任务重,而“口语交际”反正不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竟没有上过一节规范的口语交际课。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会说完整话,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意思表达不清楚。这样的学生能写得好作文吗?为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口语交际训练。针对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想方设法,上好口语交际课。

2.把“说”挤进课堂

课堂是训练小学生“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主阵地,教师应以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说的训练。可利用插图、角色表演、讨论、交流、复述等多种形式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二)强化“阅读”关,丰富语言积累。

许多小学生,面对生活有所思有所感,却找不到相应的词句来表达,总有一种“眼前有景吟不得”的感觉,这就是语言积累的不足。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用好教材,丰厚课内积累

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就得好好地用好手头的教材。一方面加强读的训练。无论是什么题材的文章,不管是哪个年段,每篇范文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甚至是熟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段落还要要求学生背下来。就如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另一方面培养孩子们坚持摘抄背诵,丰富语言的积累。教材中有许多有利于语言积累的内容,如课后的“读一读,再抄写下来”,“摘抄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等,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再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课文××段(或你喜欢的部分)”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精彩之处、优美片段。“积累与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成语、谚语、警句、对联、古诗词等等,这些语言都很有积累价值。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建立一本语言材料本,督促、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摘抄、熟读,要人人会背,有的还需要默写得出来。定期开展一些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如“成语大比拼”、“古诗文擂台赛”、“名人名言伴我行”、“语文知识抢答赛”等,检查学生平时的积累背诵情况,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热情。

2.营造氛围,增加课外积累

农村孩子的课外书很少,家长又没指导意识,老师就要通过多渠道给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滋润孩子的心田。如学完三上《秋天的雨》与《听听秋的声音》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描写美丽秋天的文章。每天的早读课花5——10分钟,老师或学生给大家读一则故事、童话,也可像说书的人一样,把一本书分成几个早晨读。小学生交换课外书阅读,提倡用压岁钱买一本书等活动。想方设法地让孩子阅读,同时加强指导,组织读书会、讲故事等多种汇报会,提高阅读兴趣。

(三)把好“练笔”关,提高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练笔是必不可少的招。而农村孩子却很少练笔。他们与家长间从不写信,发短信,更不用说写日志、博客了。因此农村教师要多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练笔。

1.精心设计随文小练笔

课堂小练笔是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笔抒写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让学生留下语言,发展语言。培养学生积累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写作兴趣。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习作能力,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在听课时,发现许多老师的小练笔过于注重人文性,仅是对文本感悟的补充,仅是学生情感的表达。如学完了《黄山奇石》,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当黄山的游客,对朋友说一说。再如《荷花》一课,许多老师都把小练笔设计在第四自然段:师问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还有谁也会过来,跟我说些什么呢?类似这样的小练笔,学生的思维,语言只处于平移状态,并没有得到发展,尤其是对提高习作能力,没有太大帮助。汪潮教授一直强调:小练笔要多关注语言,要以提高孩子的能力为出发点。我看过一个《黄山奇石》的课例,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小练笔的:在学完课文后,老师先出示一些黄山奇石的图让学生与相对应的奇石的名称连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学生在说理由时,必须认真观察画面,还要表达出来,只是说的不够有条理。于是老师就示现文中的句式:

(1)就说“_________”。它好像 ___________。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________。它_________。

(3)“_______”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_________。

“孩子你也可以像作者这样说。能干的孩子还可以当当小作家,拿起笔选一种写下来。”这种小练笔孩子们积累并运用了课文的语言形式,让学生留下语言,发展语言,学会了表达,提高了习作能力,这才是有效的。

小练笔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让学生能写,会写,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写,乐写。

林乐珍老师在教《母鸡》一课时,她一边用语言来引导,一边用课件为孩子创设情境:孩子们,你们用心感受,这就是母鸡,看(课件播放图片,并配上音乐),它教鸡雏们啄食,洗澡,它会说些什么?它在辅导着什么?这只鸡雏碰到什么困难了,它在鼓励着什么?……然后让学生选一方面写一写。交流时,孩子们不仅有东西写,而且语言生动,想象丰富。

2.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小练笔资源

农村孩子的生活较单调,农村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再加上孩子不善于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所以习作时常觉得无话可说。要想指导孩子们写好习作,就要立足农村学校的实际,培养他们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和一颗“敏感”的心,并善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开学了,班级来了几个新同学,我就让学生写一写《我的新同学》。每学期学校总会组织几次大大小小的活动,一个学期下来,班级中也总会出现几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及时地抓住这些机会,引导孩子们写一写。这些内容孩子们有真实的体验,有话可说,真正达到我口写我心的目的,也培养了他们及时收集素材的习惯和能力,真正提高了习作水平。

3.注重习作方法的指导

许多教师认为作文不像数学一样能找出一个公式来记记,作文不能套,是没法教的玩意儿。学生只能面对作文本,常唉声叹气,不知所措。新兴的“写作心理学”却提出写作教学必须走序列化的道路。全国著名小学教育专家丁有宽老师归纳构成小学生记叙文规律的“五十个基本功”。可见作文也是有“门路”的。

前不久,听了林乐珍老师上的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看图写话《游猴山》,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作文是可以教的,而且是要教的。《游猴山》是孩子们入学以来第一次正式地写话练习。林老师立足学生起点,先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什么地方,谁,干什么,再让学生连成一个通顺完整的句子。有的说“春天,我们去动物园看猴子。”有的说“我们在春天里去动物园看猴子。”林老师还很有创意地把这个句子用头、肚子和脚摆成一个”小人”,并告诉孩子头和肚子是用脖子联起来的,顺手把图拉开一点,加上了一个“,”。一个句子小人写好了,要给它一个家,摆上一个“。”。然后以小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打扮小人——引导孩子扩写句子。在动手写话前,又用她独特的方式告诉孩子:句子的开头要空两格,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等一些细节。在后面的反馈中,几乎没有发现孩子们出现“顶格”、“忘加标点”、“句子残缺”等一些“常规”错误,因为林老师的这个“小人”已深深地印他们的在脑海中。

我想,如果我们立足课标,抓准学段的习作目标,把句、段、篇都给学生一个深深的印象,也许就不用对着作文本叹气:怎么标点符号都没有?怎么都不分段?段前空两格老忘记……如果我们读写结合,或是利用习作点评课适当地渗透一点句式、构段等知识,也许孩子们就不用在黑暗中摸索,而在习作之路上能走得更流畅。

综上所述,“立足农村实际,优化作文教学”是乡村学校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说好话、读好书,并养成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1]王丽鹃.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郑州大学出版社.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

[4]汪潮.语文教学专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5]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8.8.2008.10.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语言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习作展示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