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中的“做”后“写”

2010-02-16重庆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作文思维生活

重庆 李 鸣

小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用语言文字反映情境的一种创作。学生作文前“做”一“做”,然后再“写”,经历感知、体验、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作文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写作能力。

一、“看”后“写”

“看”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儿童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看”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学生就会情思涌动,文路流畅,有人可赞,有事可叙,有物可描,有景可绘,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二、“游”后“写”

习作的源头在生活与大自然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让学生在享受玩的乐趣中捕捉写作素材,也是作文“做”后“写”的好办法。可带学生到水库钓鱼,到河边打水漂;到山顶远眺,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春游时,可组织学生到野外、公园活动,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多方面感知春天,从小草、嫩芽、春风、春雨身上寻找春天的足迹……当然,在浏览之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感知的方法,让学生有备而游,为写作存贮更多的充满新、异、惊、奇的写作素材。

三、“听”后“写”

听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作文素材捕捉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经历有限,听老师讲故事,听同学说见闻,听父母说教训,听电视新闻,听电视评书,会有很多感慨,将感慨写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为了学生很好地写情境作文,教师可借助音乐让学生写感受作文,比如播放一段生活场景的录音或一段乐曲,让学生听音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或“异想天开”。这时学生的作文就有丰富的语言和情感基础,写起文章自然行笔如云。

四、“画”后“写”

绘画形象直观,作文形象具体,两者交叉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想象力。写植物、动物、建筑物、人物,都可让学生画一画再写,让事物的印象更深刻,变作文抽象为形象生动。写景、写人、场面或想象性的作文,也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先画,拓展各自创造新形象的广阔空间。当然,作文前的绘画不同于专门的美术创作,可不要求学生像写生画那样细致逼真,只要求画出主次、位置和大致轮廓。通过绘画,学生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人、物、景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感受,为下一步作文提供了清晰的整体思路,作文水到渠成。

五、“赛”后“写”

几乎所有小学生的共同心理都“怕作文”。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作文兴趣。语文课中如果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体育类的踩气球、扳手劲、瞎子坐凳、贴鼻子、接力赛;生活类的钉纽扣、削苹果、扎辫子、艺术插花、花样拼盘;知识类的成语竞赛、猜谜语、巧填古诗词、辩论会、演讲赛。每次比赛后,让学生在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中作文,学生是一吐为快,不会再“怕作文”。

六、“演”后“写”

叶圣陶曾经指出:“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各种生活场景中体验,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学生再现容易,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极易文情并茂。在作文活动课中,可让学生先表演后作文,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直觉思维。可通过开展生活模拟,小品表演,学做小导游,课本剧表演,古诗配乐等然后再作文,将课堂变为一个微型社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七、“说”后“写”

说作文,便于学生彼此之间进行立意、构思、遣词造句等诸多作文因素的信息交流。说有看图说话、联词说话、自我介绍、口述见闻、讲故事等多种,可采取同桌说、小组说、集体说等形式。作文题目《小猫》,可先让学生回顾整理观察猫所得到的具体材料,从种类、外形、习性等方面“说”作文。在说猫的外形时,又可按照头(耳、眼、鼻、嘴、胡须)、身、脚、尾等顺序。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的“说”,增添了学生写作的兴致。学生在说中也为引言入笔、广收第一素材充足了“货源”,夯实了写作基础。

八、“试”后“写”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在作文活动课中让学生做一些尝试性实验,不仅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将“电磁铁的性质”“怎样加快糖的溶解”“磷片自燃”“鸡蛋在水中和盐水中的浮沉”等小实验与习作练习结合起来。教师先进行实验演示,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把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寻找答案。然后,让学生作一做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积累了真实、生动的作文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有了“躬行”的“做”,就会有深刻的印象、深切的感受,再将这些“印象”、“感受”付诸笔端,必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作文也就成为学生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的有效载体。

猜你喜欢

作文思维生活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