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跃进”时期中国农村的技术革命运动

2010-02-16朱云河

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大跃进农具绳索

朱云河

为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大跃进,1957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农民在广大农村开展了技术革命运动。特别是在1958年,全国农村连续掀起“农具改革”、“滚珠轴承化”和“绳索牵引机化”三大技术革命运动高潮。在“大跃进”期间,中国农村的每一个村落和每一个农民,大多卷入到技术革命运动之中。这场农村技术革命运动,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还是对农民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①从地域范围看,这场技术革命运动几乎席卷全国农村的每一个农业社、队;从参与人数看,5亿农民中的绝大多数都参与其中;从时间跨度看,这场技术革命运动历时3年之久,中间掀起多次高潮;最重要的是,在农村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方式搞技术革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此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②在近三年间,有个别学者开始涉及此问题:朱显灵等从农业科技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大跃进”时期中国农具改革政策的演变与农具改革运动的大致过程。参见朱显灵等《我国“大跃进”时期农具改革运动考查》(《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4期)。此文发表时,笔者的硕士论文已经完成。邓进在《试析大跃进时期的技术革命运动——以广东省为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一文中,对广东省的农村技术革命运动问题有所论及,但并未展开论述。因为,该文探讨的重点,是广东省工业战线的技术革命运动问题。对“大跃进”时期中国农村技术革命运动的来龙去脉及诸多相关问题,尚无学者进行过具体、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以当时报刊对这场运动的报道为基础,对“大跃进”时期中国农村的技术革命运动问题进行探讨。①从理论上解释,农村技术革命应包括农作物栽培技术与生产工具革命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大跃进”时期,党把农村技术革命的重点放在生产工具改革上,故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也仅限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的技术革命。

一、农具改革:“农业技术革命的萌芽”

在中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冬春两季基本上都是开展农田水利和积肥工作最有利的时节。195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决定》指出:“积极广泛地兴修农田水利,是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单位产量,防治旱涝灾害最有效的一项根本措施。多积肥,多施肥,是保证增产的可靠办法。为了更好地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到来,实现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我们一定要在今年冬季,集中大力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和积肥工作。”②《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人民日报》1957年9月25日。入冬前后,各地农民陆续开展兴修水利与积肥运动。

农村兴修水利,主要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包括挖塘、筑堤、筑圩、开沟渠、修水库等。这些工程主要由地方和农业社负责。在水利施工中,耗费劳动量最多的环节是土石方运输。如开沟渠,挖出的土方需要从沟渠底部运到岸边。由于缺少施工机械,挖出的大量土石方只能靠肩挑、人抬等传统方法运输。在工期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下,各地农民开始自发改进、创制出大量运输工具。仅安徽农民创制的运输工具就有20多种,“既有适合修水库和大型塘坝工程用的半自动化空中运土器、手摇空中运土器、畜力运土器和翻土器,也有适合挖塘开沟等多种用途的双杆吊土器、杠杆双线悬空运土器、单轮滑车”等③《谁的运土工具好,比比看!》,《安徽日报》1958年3月22日。。农民群众自发改进、创造施工工具的活动,在全国各地的水利工地上都广泛地进行着。在江西,“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争取在雨季到来之前全部竣工,奋战在水利工地上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一面紧张劳动的同时,还开动脑筋,寻找窍门,掀起了提合理化建议的运动,大胆地革新、创造和改进了劳动工具”。在四川,内江县的一个区就改良和创造了66种挖土、运土、打夯的新工具。④《群众的智慧,群众的创造》,《江西日报》1958年2月28日;《群众改革农具的创举难以计数》,《四川日报》1958年3月25日。此时的农具改革与全国各县、乡、社办工厂的高潮相呼应,是1958年初媒体争先报道的话题,成为农业生产大刮浮夸风的滥觞。⑤参见林蕴晖《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香港中文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第129~132页。

与兴修水利同步,大规模的积肥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农村展开。各地农民积攒的肥料数量比往年有了很大提高。据当时农业部的统计,截至1958年3月18日“全国农村已经积肥一千四百零三亿担,按每亩耕地平均,比一九五二年全年施肥量增加四点五倍,比一九五六年全年施肥量增加二点四倍,比去年也增加了很多。积肥运动进展较快的江苏、安徽、湖南三省,目前平均每亩耕地已积有自然肥料两万多斤。湖北、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等五个省和自治区都达到了万斤。”⑥《全国积肥一千四百多亿担》,《人民日报》1958年3月24日。根据常识,这种统计明显含有很大的浮夸成分。如果只依靠人力,把如此多的肥料不误农时地运到田间,显然不太可能。为了多积肥,不少地方的群众开始用“牛车、手推车运肥”。“实现运输车子化,已成为农村的普遍迫切的要求,而且有不少地区已经实际行动起来。”⑦《来宾实行十大技术改革》,《广西日报》1958年2月23日;《车子代替肩挑,省力效率高》,《四川日报》1958年5月3日。

以各地县、乡、社办企业为依托,各地农民纷纷改革旧车、创制新车。广西“扶绥县全体乡社干部和群众,苦战两天三夜,新造大小牛车、人力双轮车、公鸡车共三万三千四百二十六架,加上原有和修补的现有各种车子共四万三千二百七十一架,平均每户有车一点零一架。全县除了个别高山峻岭、车子极难走的地区以外,其余百分之九十的耕地都能用车运粪下田,大小道路也有百分之五十修整过,几千年的肩挑痛苦已基本消灭”。①《扶绥两天三夜实现车子化》,《广西日报》1958年3月31日。用车子运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肥料与其他农资的运输效率。“人挑改车运,对挖掘劳动潜力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十来岁的少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都可以使用车子送粪。”②《肩挑改车运,效率翻两番》,《人民日报》1958年3月3日。湖北省光化县实现运输车子化后,改变了人挑现象,劳动效率翻了两番。

在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中体会到工具改革功效的农民,在1958年的春耕、春播中,又改革、创造了数量众多的新式农具。湖北省襄阳县农民创造的手摇撒谷器,使用起来“一人能抵四、五个人用,撒的谷子很匀”③《改良工具保证农业生产大跃进》,《人民日报》1958年3月14日。。山西农民创造、改进的农具多达数百种。其中“既有可以用来耕地、耙地、锄地、割草,又可用来喷雾抽水、拉车的手扶拖拉机……有马拉拔棉秆器、拥土器、施肥器、点播器、土水平仪、擦菜机等”④《72种新农具和农民见面》,《山西日报》1958年3月16日。。为推广这些新式农具,一些省、市、自治区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会;各地报纸也开辟专栏,广泛介绍、宣传各类新式农具。

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经过更严厉的批判“反冒进”,“大跃进”已成定局。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下,群众性农具改革被凸显出来。3月10日至19日,会议听取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汇报。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汇报了湖北省当阳县群众改革农具的经验以及湖北全省开展农具改革运动的情况。毛泽东对汇报中提到的改革农具的群众运动,给予很高评价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 (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95页。。他指出:“这是个伟大的革命,是个技术革命的萌芽,它有伟大的意义,它带着伟大革命的性质。几亿农民在搞这个事,这个事情一搞,并不亚于机械化。同过去比较,把人力节省一倍、两倍、三倍、四倍,有到十倍的,这不是革命?”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1958年3月20日),转引自《党的文献》1991年第6期。为把湖北等地的农具改革经验推向全国,毛泽东要求“各省市区普遍推行”⑦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958年3月20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

195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农业技术革命的萌芽》社论。社论指出:“随着全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的发展,目前在各地农村中已经出现了群众性的改革生产工具的运动……这个运动发生在直接从事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民群众中……这些劳动者改革旧工具和创造新工具的直接动机,一是节省和减轻繁重的人力劳动;二是提高劳动的效率,加快工程进度和农事活动进度;三是省钱省工料,以当地能够找到的材料代替缺乏的材料 (如以木筒代铁筒)。他们创造的新工具,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这些目的……很明显,这一运动的发展,将使农业基本建设和整个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却必须看到,这种工具改革是发生在社会大革命之后……它有极其旺盛的生机和足以冲破一切困难的强大生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生的工具改革运动,它的发展前途和归趋必然是一个新的农业技术的革命。”社论号召全国各个地区的党政领导机关,都要重视和抓紧领导生产工具的改革运动。在多快好省的原则下,各省、专区、县、区、乡都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更多地创造和改制比较进步的工具,代替比较落后的工具。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应当无一例外地努力领导这个运动,使它更有组织、更有计划地向前发展。⑧《农业技术革命的萌芽》,《人民日报》1958年3月22日。

《农业技术革命的萌芽》社论发表后,各地农具改革运动渐入高潮。一个群众性的农具革命,已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开花。据不完全统计,伴随着生产大跃进,河北省农民改革和创造的农具已有百余种。①《河北农具改革技术队伍强大》,《人民日报》1958年3月31日。湖南全省的工具改革运动正迅速地深入地开展起来。据湘潭、常德等47个县的调查,已创造和改良的工具共1.6万多种,普遍在各乡推广。至4月末,全国大部分农村都广泛地开展了农具改革运动。②《检查出问题马上就解决》,《人民日报》1958年4月21日;《深入地、细致地、踏实地干!》,《人民日报》1958年4月27日。

为交流各地创造、改革农具的经验,进一步推进农具改革运动向前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全国农具改革展览会。1958年5月5日,全国农具改革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展出的主要是“全国农具改革运动中群众自己创造、改造、改装的耕作、排灌、运输、施工等方面的农具、工具和简单的机械”。谭震林、薄一波等人在参观过程中,“对群众创造的各种提水工具赞声不绝”。③《农业技术革命全面进军》,《人民日报》1958年5月6日。全国农具展览会标志着农具改革运动达到高潮。

二、滚珠轴承化:“农业半机械化的标志”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此时,全国“大跃进”已进入高潮。当时,《人民日报》称:中国进入了“以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④《向技术革命进军》,《人民日报》1958年6月3日。。“土洋并举”,作为实行工业化三个并举方针写进了八大二次会议的政治报告。到7月底,全国各地出现土法炼铁高炉3万余个。至9月份,土法炼铁高炉达几十万个。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各项建设事业的“大跃进”,广大农村到处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⑤《大搞工具改革》,《人民日报》1958年8月21日。。

1958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迅速在农村展开农具改良运动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指示》要求:“迅速展开一个全国范围的推广改良农具和新式农具的运动,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改良农具和新式农具普遍代替旧农具,把劳动效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倍到两倍”⑥《迅速推广改良农具》,《人民日报》1958年7月15日。。事实上,此次农具改良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半机械化,也就是实现滚珠轴承化。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在我国目前的具体条件下的半机械化,就是把一切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农业生产工具都安装上滚珠轴承,使一切运转工具轴承化。轴承是一切机械的灵魂……畜力农具加轴承,就是我国农业的半机械化。”⑦《农具革命中的一件大事》,《人民日报》1958年7月26日。《指示》下达后,全国各地迅速开展了农具改良运动。

为推动农具改良运动发展并检查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书记处两次召开全国省委书记电话会议。谭震林在会上指出:“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是当前工具改良运动中的主要环节,它是我国农业生产走上半机械化的根本标志。各地领导同志应该抓住这一主要环节,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一个以滚珠轴承化为中心的、创造发明和推广使用相结合的工具改良运动。”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滚珠轴承化工作。他指出:“各级党委要摸清情况,全省全区有多少农具需要改良,多少农具需要装上滚珠轴承?订个规划,哪种先改、哪种后改,什么时候完成,都要有个具体安排。这样,领导就具体了,加强了,工具改良运动就会更好地开展起来了。”⑧《要具体领导工具改革》,《人民日报》1958年8月21日。

中央书记处电话会议后,各省、市、自治区迅速召开地、市委书记电话会议,部署本省滚珠轴承化运动工作。浙江省委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掀起一个改良农具的新高潮,把一切改良农具都装上滚珠轴承,在10月底实现农具半机械化⑨《全省十月底实现农具半机械化》,《浙江日报》1958年7月31日。。江苏省委要求,全省必须立即开展推广改良农具运动,年内基本实现农业半机械化,把一切能够安装滚珠轴承的工具轴承化①《各地大造滚珠轴承》,《人民日报》1958年8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要求,立即行动起来,在当年使一切运输工具实现滚珠轴承化②《内蒙古、浙江、安徽、广东将掀起改良农具新高潮》,《人民日报》1958年8月2日。。山东省委召开各地、市委书记会议,省委书记谭启龙代表省委传达了争取8月底以前实现全省主要农具滚珠轴承化的意见③《提前实现滚珠轴承化》,《大众日报》1958年8月8日。。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四川、辽宁、吉林等省在8月上旬也分别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传达中央指示,部署本省滚珠轴承化运动。随后,各地、市委召开县、区委书记会议,各县、区委又召开乡、农业社党委会议,逐级传达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滚珠轴承化运动的指示。各级党委迅速行动,布置本辖区滚珠轴承化工作。地、县、乡、社分别制定计划,并保证限期完成。

陕西省委召开电话会议后,各地、县委立即行动,当晚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紧接着又召开区、乡党委书记会、电话会、广播会,传达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④《全省滚珠轴承化运动猛烈开展》,《陕西日报》1958年8月14日。。河南省“各地委都召开了地委会议,作了专门讨论,订出了具体计划,又召开县委第一书记电话会议,作了专门部署”⑤《我省各地大搞滚珠轴承》,《河南日报》1958年8月2日。。黑龙江省委电话会议后,哈尔滨市委立即召开有各直属县委、各区委第一书记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在传达中央关于迅速实现农业生产工具半机械化的指示以后,决定全市各农业社迅速掀起一个规模更大、声势更高的以农业运转工具轴承化为中心的农具改革高潮。到8月末全市农业社要基本实现农业运转工具轴承化。会议要求,各县委、区委第一书记要亲自挂帅,立即行动,三天内提出具体规划,首先完成农村运输、粮谷加工等运输工具轴承化。⑥《松花江专区、哈尔滨市郊一两月内实现滚珠轴承化》,《人民日报》1958年8月4日。不少地方还通过全省广播大会或誓师大会等形式,宣布向滚珠轴承化进军。

为开展农具改良运动,陕西省各地从省、地、市到县、乡、农业社分别成立了农具改革委员会。省农具改革委员会一般由省委书记挂帅,另有委员10名左右,下设专门的农具改革办公室。县农具改革委员会一般由县委第一书记挂帅,并指定专人负责。乡、农业社也有专门机构与人员负责农具改革运动。各级农具改革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掌握情况,密切上下联系,定期向上一级办公室汇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山东、湖北等省还定期在省报上公布各专区、市、县的滚珠轴承化进展情况。陕西省委甚至专门做了一面红旗,“发动各县展开争夺红旗实现滚珠轴承化的竞赛”⑦《我省滚珠轴承化浪涛滚滚》,《陕西日报》1958年8月5日。。

据估计,要实现滚珠轴承化,一般每省约需滚珠轴承2000万套,每专区平均需要170万套,一般市、县约需15万套⑧文中数据是根据当时部分省、专区、县为实现滚珠轴承化,计划生产滚珠轴承数量粗略估计而来。例如,福建全省计划生产2500万套,江西全省计划生产2000万套,山东全省计划最少生产1500万套;浙江嘉兴地委计划生产150万套,江西九江专区计划生产211万套;山东一般的县计划生产15万套。。在当时,全国只有少数轴承厂具有生产滚珠轴承的能力,市场上基本买不到滚珠轴承。关键是,农村也不可能通过购买滚珠轴承去实现轴承化。“仅给一辆架子车安上滚珠轴承,即需要十四、五元到二十元左右,比买一辆架子车还贵”⑨《造滚珠轴承要坚定依靠群众》,《人民日报》1958年8月19日。。要实现滚珠轴承化,只能“依靠县以下的机械工厂、农具工厂、各农业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做到县县、乡乡、社社都办滚珠轴承厂,以土法为主,土洋结合,遍地开花”生产滚珠轴承○10《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迅速开展农具改良运动的指示》,《江西日报》1958年8月20日。。“一般的县要建二、三百个滚珠轴承厂”才能满足滚珠轴承化的需要○11《八月底全省实现运转农具轴承化》,《大众日报》1958年8月12日。。

以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一般的县要在短时间内建二三百个轴承厂非常困难。即使那些已经建成的滚珠轴承厂,生产能力也相当低下。山东省菏泽县低速轴承厂,其前身是一个拥有70多人的铁业社,在1955年合作化高潮时,由几家烘炉和自行车铺组合而成,当时仅有3个烘炉和1部破旧的车床,社员们都没有技术,只能修理自行车、地排车等零活①《一个县办轴承厂的诞生》,《大众日报》1958年8月6日。。江西省铁路农业社滚珠轴承厂,只有两个半工半农的土铁匠,一副能担着跑的小风箱和小土炉。生产滚珠轴承的锉刀、老虎钳、模子、钻都没有。②《掀起一个群众性的改良工具加滚珠轴承的运动》,《江西日报》1958年8月11日。这两个滚珠轴承厂的技术水平,基本能代表全国其他县、社轴承厂的平均水平。依靠技术、设备都如此简陋的滚珠轴承厂,在1个月,甚至10天内生产出10多万套滚珠轴承,显然不太可能。于是,“一个群众性的大搞滚珠轴承的运动从城镇到乡村,从铁木工厂到农业社,从机关到学校,以至小摊商,工农兵学商一齐行动起来”③《全省13个县市基本实现轴承化》,《大众日报》1958年8月20日。。

陕西不少县的商业部门、机关干部、学校学生、职工家属、少年儿童、理发员、售货员都动手砸滚珠④《全省滚珠轴承化运动猛烈开展》,《陕西日报》1958年8月14日。。渭南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人人当工匠,烘炉齐燃烧,铁锤连声响,男女昼夜忙”,用土办法制造滚珠轴承的高潮⑤《渭南开展“万人百万珠”运动》,《陕西日报》1958年8月9日。。山东莒县投入5万多人参加滚珠轴承制造,形成了到处是工厂,家家铁锤响,人人砸滚珠的热潮。甚至连城关镇卖纸烟的小贩都一面照顾生意,一面砸滚珠。⑥《全省13个县市基本实现轴承化》,《大众日报》1958年8月20日。山西定襄县城,“到处可听到机关干部、医院的医生、护士、街上的群众,叮叮当当的捣滚珠声”⑦《定襄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指日可待》,《山西日报》1958年8月29日。。

按当时的衡量标准,滚珠轴承化就是把一切农具的运转部位都装上滚珠轴承。滚珠轴承生产出来后,各地便组织铁匠、木匠深入到各农业社,把可以挪动的大车、手推车、双轮双铧犁、脱粒机、收割机等农具集中起来,逐个安装滚珠轴承;对不便挪动的碾磨、水车、风车、井轱辘等农具,则派工匠到现场去安装滚珠轴承。经过工匠们的日夜苦战,各地把需要安装滚珠轴承的农具基本都装上了滚珠轴承。到8月下旬,一些地方纷纷宣告本地区基本实现了滚珠轴承化。

莒县人民苦战20天,将全县4.1万多部主要运转工具安装上轴承,基本实现了滚珠轴承化。五莲县已安装轴承的工具占应安装总数的90%以上。其他如益都、莱西、新泰、沂南等地也将80%以上的主要运转工具迅速安装上了轴承,基本实现了滚珠轴承化。⑧《全省13个县市基本实现轴承化》,《大众日报》1958年8月20日。截至8月23日,江苏省77个县市中有62个县市的运输、排灌、脱粒工具基本实现了滚珠轴承化,有6个县的排灌工具基本实现了滚珠轴承化;截至8月30日,山东113个县、市基本上实现了主要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⑨《尽先给运转工具安上滚珠轴承》,《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北京市郊区在8月底也宣布实现了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10《北京郊区农民奋战三十日,全部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进入9月,又有更多的省、市、自治区宣布基本实现了滚珠轴承化。事实上,此时实现的滚珠轴承化,基本上是只求数量、形式,而不讲质量、效果的。因为,在“政治挂帅”的氛围中,突出“数量和形式”,往往比注重“质量和效果”更能获取益处。在此种思维模式主导下,率先实现滚珠轴承化的江苏、山东等省顾不上检查滚珠轴承化的实际效果,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运动——绳索牵引机化运动。

三、绳索牵引机化:“耕作机械化电气化的捷径”

被称为“农业技术革命中的一件大事”的绳索牵引机是伴随着深翻土地运动而出现的。①《耕作机械化电气化的捷径》,《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河南省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吕炳光就本县通过深翻土地获得农业大丰收的情况作了介绍。毛泽东对此大为赞赏:“这个发言很好,我又看了一遍。一年把一百一十二万亩土地全部深翻一遍,深翻一尺五寸,争取亩产几百斤。这就提出一个新问题,各县是否都能做到。河南长葛县能做到,别的县难道不能吗……没有好工具就用长葛那样的工具,用他们那种办法……这是一大发明。深翻一遍增产一倍。至少增产百分之几十。增产的措施土壤应放在前边。”②毛泽东主席对长葛县深翻土地经验的批示 (1958年5月),长葛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葛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封二。

1958年7月,农业部在长葛县召开全国深耕农具和改良土壤现场会议。会议认为:“在当前全国农田水利、肥料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深翻土地和改良土壤是农业增产的一项根本措施。”所以,“从现在起要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一个像去冬今春搞水利化劲头一样的深翻和改良土壤运动。要求大干一秋,加上一冬一春,把全国需要深翻和改良的十六亿多亩耕地,普遍深耕和改良一遍。”③《深耕深翻,大量增产》,《人民日报》1958年7月27日。1958年夏收期间,此起彼伏的农业高产“卫星”让中共中央进一步相信:“深耕是农业增产技术措施的中心,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必须政治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从现在起,在今年秋种以前和今冬明春,掀起一个深耕和改良土壤运动的高潮……在今后两三年内,要把一切可能深耕的土地,全部深耕一遍”。④《中共中央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人民日报》1958年9月11日。

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村,依靠铁锹和老式深耕犁把土地深翻1.5尺或二三尺以上,并非易事。用人力直接拉深耕犁,需要20多人才能翻1尺以上,用畜力,4匹壮马也只能翻到八九寸,再深就困难了,用人工翻同样的深度,每人一天平均只能翻一分地。⑤《让绳索牵引机在深翻中大显威力》,《辽宁日报》1958年9月28日。况且,很多青壮年去炼钢了,深翻土地失去了生力军。为完成土地深翻任务,各地夜以继日,大搞人海战术。即便如此,也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例如,1958年秋,河南省计划深翻土地8000万亩。但直到9月28日,才完成了4000万亩。为加快深翻速度,河南省委决定:“改进深翻土地的工具,提高劳动效率”。⑥《让绳索牵引机迅速普及全省》,《河南日报》1958年9月28日。同样,全国其他省、市也面临着无法按时完成土地深翻任务的情况,形势逼着人们不得不“从改良工具方面多打主意”⑦《中共中央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人民日报》1958年9月11日。。绳索牵引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先在江苏出现的。

江苏群众设计、制造的绳索牵引机在土地深翻中大显威风。绳索牵引机在深翻土地中的效能,比原来用人工深翻土或畜力深翻犁深翻土的效能,最少提高5倍,机力和电力的效能高达几十倍、上百倍。⑧《高效能深翻工具——绳索牵引犁》,《人民日报》1958年9月10日。江苏省在土地深翻运动中利用绳索牵引机大幅提高劳动效率的报道,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决定在南京召开全国绳索牵引机现场会议,研究、部署向全国全面推广绳索牵引机工作。

1958年9月16日,全国绳索牵引机现场会议在南京开幕。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7省、市、自治区的代表156人,其中有农业领导机关的负责同志,制造绳索牵引机的土专家和技术干部;与此同时,全国各县派出二至三个代表直接到扬州、苏州、盐城、徐州等地参观绳索牵引机现场表演。会内会外,共有5000多人。这次会议,将研究、总结和交流绳索牵引机制造和耕作等各方面的经验,将为全国全面地迅速推广绳索牵引机做好准备。⑨《叫绳索牵引机之花开遍全国》,《新华日报》1958年9月17日。经过三天半的现场会议和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解决了最为关键的深耕动力不足问题。

在19日的闭幕会上,谭震林强调:“绳索牵引机是深耕的有效武器,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绳索牵引机对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有很大的意义。现在推广绳索牵引机,是为了深耕;再进一步使用它除草、播种、栽秧,一步一步地趋于完善。同时要使现有的人畜力带动的绳索牵引机,提高到由机力、电力牵引。只要大家抓紧这个环节,积极研究,大力推广,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就可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鉴于绳索牵引机在土地深翻与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此次会议决定,立即“开展一个群众性的大搞绳索牵引机的运动。在一个月内,全国各社、队要普遍推广以人、畜力为主的绳索牵引机,以适应当前深翻土地的需要”。谭震林要求:“大家在会议结束以后,回去立即制造,一面制造,一面表演,每个省发给每个县一部,每个县再发到每个社,社立即掀起一个推广绳索牵引机的群众运动。”①《全国用绳索牵引机来深耕》,《人民日报》1958年9月20日。

要在一个月内实现绳索牵引机化,对全国各地无疑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在那个“政治挂帅”的非理性时期,各地不经科学论证,就纷纷表示要提前实现绳索牵引机化。江苏省委表示:“坚决响应谭震林同志的号召、力争在9月20日左右实现全省的绳索牵引化”②《全国用绳索牵引机来深耕》,《人民日报》1958年9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要求,全省在10月底以前推广绳索牵引机50万部③《省人委在许昌召开战地会议推广绳索牵引机》,《河南日报》1958年9月28日。;安徽省委决定,在10月15日前力争推广90万部绳索牵引机,做到队队有绳索牵引机,全省普及绳索牵引机④《全省普遍推广绳索牵引机》,《安徽日报》1958年10月3日。;其余省、市也纷纷表示,争取在一个月内把绳索牵引机推广到每个社、队。

根据动力来源不同,绳索牵引机可分为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机力和电力六种。但从实际应用与推广情况看,主要以人力、畜力绳索牵引机为主。从绳索牵引机工作原理和结构看,绳索牵引机制造技术并不复杂。只要有样品模仿,一般的铁匠、木匠就可以自行制造。全国绳索牵引机现场会议决定,由江苏省突击赶制样品,分发全国各省、区做样子,大量制造。⑤《全国用绳索牵引机来深耕》,《人民日报》1958年9月20日。与会代表把样品带回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仿制,再把仿制品分发给下级单位模仿。许昌“八一”拖拉机站参观学习了江苏省制造的绳索牵引机后,立即组织全体职工进行试制。经过三昼夜的苦战,试制成功了机动绳索牵引机、人推和畜力拉两用绳索牵引机以及手摇绳索牵引机。⑥《省人委在许昌召开战地会议推广绳索牵引机》,《河南日报》1958年9月28日。安徽省农村工作部安排省农具试制厂的工人们日夜突击,赶制了一批绳索牵引机给参加全省绳索牵引机现场会议的各地代表带回去做样子⑦《全省普遍推广绳索牵引机》,《安徽日报》1958年10月3日。。山东省各级党委自省委发出关于大力推广绳索牵引犁的通知后,也都立即赶制绳索牵引机样品⑧《我省各地大力推广绳索牵引犁》,《大众日报》1958年9月21日。。

各种类型的绳索牵引机样品分发到各地、县、乡、社后,农村出现了大规模制造绳索牵引机的热潮。各地组织了专门的人力,连日突击,昼夜苦战。许多县委书记、县长、社党委书记、社长,都深入现场,和工人、社员一起昼夜奋战。莒南县组织了1940名干部、3525名技术工,带徒弟23000余人,同广大社员一起奋战了两昼夜,赶制出各种绳索牵引机16196部⑨《全省各地大力赶制绳索牵引机》,《大众日报》1958年10月14日。;郑州市郊区的北郊、南郊、西郊、古荥等人民公社把2000多名铁匠、木匠组织起来大搞绳索牵引机○10《郑州市郊区大搞绳索牵引机》,《河南日报》1958年9月28日。。

截至9月30日,江苏省已经制造人畜力为主的绳索牵引机61.2万部,基本上实现了绳索牵引化,开始进入耕作半机械化时代,是技术革命上的重大胜利①《本省开始进入耕作半机械化时代——绳索牵引机遍布各社队》,《新华日报》1958年10月9日。。山东省奋战一个月,推广绳索牵引机60多万部,全省所有社、队基本普及,招远、黄县、寿张、范县等70多个县、市已经实现犁绳索牵引化②《山东社社队队有绳索牵引机》,《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4日。。安徽省濉溪县制成、推广18813部绳索牵引机③《濉溪大搞绳索牵引机,秋种速度提高近三倍》,《安徽日报》1958年10月26日。。上海市也在11月前完成了绳索牵引机的推广计划④《把工具改革运动抓到底》,《人民日报》1958年11月4日。。显然,率先实现绳索牵引机化的地方无疑会受到上级表扬,那些落后地区在上级指示和舆论宣传的压力下,不得不加快实现绳索牵引机化的步伐,最后也都基本“实现”了绳索牵引机化。

在以绳索牵引机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运动高潮过后,农村又陆续开展了以炊事、养猪工具等为中心内容的技术革命运动。但这几次技术革命运动无论是在参与人数规模,还是在涉及地域范围上,都与前三次技术革命运动高潮不可相提并论。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详述。

四、无果之花:农村技术革命运动的结局

农村技术革命运动的目标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大跃进。然而,直到以“农具改革、滚珠轴承化以及绳索牵引机化”为中心的三大技术革命运动高潮过后,上述目标仍未实现。农村技术革命运动花开一时,却未结出应有之果。

农村劳动力持续紧张,农民劳动强度并未明显降低。在社、队干部的指挥下,全国各地农村的壮年、老人、儿童仍日夜奋战于田间。在湖北,不但青壮年日夜苦干,“老人、小孩、半工半读的学生”也被动员起来参加秋收冬播⑤《湖南湖北农民奋战在十月》,《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1日。;在四川,“从山区到平原,从十多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一切能动手劳动的人,全都投入到战斗中来。白天紧张劳动一天,天黑又连续夜战”⑥《战斗中的深耕兵团》,《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4日。;由于持续不断的高强度劳动,农民得不到充分休息,加之营养不足,不少地方开始出现农民因劳累致病、致死的情况。毛泽东对此极为重视,认为是“一个教训”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1页。。以上情况,足以反映农村技术革命运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方面,并未发挥多少积极作用。

农业生产出现历史性倒退,各种农作物产量急遽下滑。“1959年粮食产量仅为3400亿斤,比1958年实际产量4000亿斤减少600亿斤;196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下降到2870亿斤,跌至1951年的水平;1960年棉花产量为2125.8万担,也跌至1951年的水平。”⑧转引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1960年的经济作物产量与1957年相比,糖料减产203.8万吨,减产17.1%,烤烟减产7万吨,减产27.3%⑨王毅之主编《当代中国的轻工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98页。。当然,农作物产量急遽下降的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但农村技术革命运动未能促进农业生产大跃进,是个不争的事实。

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农村技术革命运动,在轰轰烈烈、几经高潮后,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浮夸风”吹出的假相,显示农村技术革命运动“形势大好”,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无论是“实现车子化”、“实现滚珠轴承化”,还是“实现绳索牵引机化”,在运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靠浮夸而产生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技术革命运动成果,自然不可能对农业生产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第二,即使扣除浮夸成分,那些技术革命运动中实际产出的运动成果,大多也都是空有其名。因为,在“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广大农村,根本不具备进行技术革命所必需的物质与技术条件。无论是农具改革、滚珠轴承化,还是绳索牵引机化,都是在原材料极其匮乏、技术水平非常低下,甚至在毫无技术可言的条件下依靠“土办法”进行的。这种技术革命充其量只是农具改良,是不可能在技术上获得任何突破的。

滚珠轴承化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是钢铁。当时全国生产的钢铁,都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国家根本没有多余的钢铁供给农村制造滚珠轴承。发动农民献铁、献钢是解决制造滚珠轴承钢材不足的主要方法①田春、李时烈:《加速实现滚珠轴承化》,中国共产党广西省委员会主办《思想解放》1958年第2期。。陕西咸阳发动全县人民拿出了30万斤钢铁②《月内见高低》,《陕西日报》1958年8月10日。;广西邕宁专区群众在几天内就献出钢铁1300多万斤③田春、李时烈:《加速实现滚珠轴承化》,《思想解放》1958年第2期。;当时,农民家里没有多余的钢铁,很多农民只能把“水勺把、铁锁链、扁担钩”献出去,还有的群众“把椅子腿上的铁称子替换下来做滚珠”④苏群:《十万人动手大搞滚珠轴承》,《奋进》1958年第3期。。少数确实拿不出钢铁的地方,只能用竹木代替钢材制造滚珠轴承。

在绳索牵引机化运动中,制造绞盘的硬木料、钢铁,制造绳索的原麻、钢丝,同样不足。各级领导干部只能用“依靠群众,土法上马”的办法解决原料不足问题。动员“群众在突击制作绳索牵引机当中,献计、献策、献物料”。⑤《扶沟一昼夜实现绳索牵引机化》,《河南日报》1958年10月13日。江苏全省群众献出旧钢废铁3000吨、木材杂树2亿斤和各种绳索1亿多斤⑥《本省开始进入耕作半机械化时代——绳索牵引机遍布各社队》,《新华日报》1958年10月9日。。河南省扶沟县群众共献木料68442件,麻绳240630斤,铁丝1400斤⑦《扶沟一昼夜实现绳索牵引机化》,《河南日报》1958年10月13日。。实际上,群众手里的原料也不富裕,而且由于频繁地被“依靠”,手里的物资早已被“依靠”殆尽。别无他途,唯有土法上马。有些地方没有材质坚硬的木料就用普通木料;没有制造绳索的原麻、钢丝,就用野草、树皮替代。商丘专区“利用桑皮、柳根、蒲草、竹子、葛藤和各种旧麻绳,来解决麻绳不足的困难”⑧《社社队队都有绳索牵引机》,《河南日报》1958年10月4日。;宝应县利用“稻草、树皮、蒲草等原料,进行加工绳索”⑨《宝应用野生纤维加工绳索》,《新华日报》1958年9月26日。;辽南地区农民找出棉秸皮、刚草、榆树皮、稻草、树棕、沙绳、猪鬃草等十余种可以代替原麻的原材料加工绳索○10《大力推广深耕利器——绳索牵引机》,《辽宁日报》1958年10月8日。。

从技术规范而言,农业技术革命需要的钢铁、木材等原料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例如,制造滚珠轴承就需要CGr15钢,而农民捐献的钢铁、木材或其他代用品,不可能与技术规范的要求完全相符。而用不符合技术规范的原材料,一般也很难制造出合乎技术要求的合格品。原材料的匮乏使技术革命不具备必要的物质基础。农民群众技术水平的低下,更导致技术革命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可言。在不少地方的农村,所谓的技术革命,实际上无异于农民群众的异想天开。

河南省长葛县农民制造滚珠轴承时,“没有车床群众用烘炉代替,没有电动机设法用煤气机带动,没有钢材用元铁闷或用白铁翻砂铸钢。双庙乡幸福社二十二社用水车改为车床,用犁面翻砂炼成溶液,然后,再找若干块土坯,把土坯上面挖成和滚珠大小相似的小坑,作为造滚珠的工具,把溶液分别倒在坯上的小坑内,待凝固后取出来略加修正就成滚珠。○11《长葛日产万套滚珠轴承》,《河南日报》1958年8月8日。当时,全国其他地区农业社制造滚珠轴承的技术水平,基本上和长葛不相上下。

滚珠是滚珠轴承的关键零件之一,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滚珠轴承是否合格。滚珠质量主要由球体尺寸、圆度、硬度、表面粗糙度等基本技术参数决定。只有各参数都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滚珠才是合格品。河南省农民却“根据土法鉴定 (锤砸)的结果”,就断定自己生产的滚珠“质量和大工厂的产品一样”①《依靠群众,土法为主,实现滚珠轴承化》,《河南日报》1958年8月6日。。他们的鉴定结论是这样得出的:先用锤砸大厂生产的滚珠,再用锤砸自己生产的滚珠,如果两者都砸不碎,那就证明它们的质量一样。其实,这种鉴定方法根本没有任何技术依据。用此种方法断定他们生产的滚珠质量与大厂生产的质量一样,只不过是农民群众的想当然。用“锤砸”方法检验滚珠轴承质量,一方面表明了农民群众对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农村技术革命运动,在事实上已经偏离了技术轨道。

滚珠轴承作为精密机械零件,在生产、检验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技术要求。原料上,需要CGr15钢;加工设备上,需要专用机床与夹具;工序上,需要多工序加工;工艺上,需要热处理和研磨;精度上,加工精度和几何尺寸都以微米为单位;测量与检验上,需要高精度专门工具②参见夏新涛等编《滚动轴承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而在滚珠轴承化运动中,各地“机关干部、工人、教职员、学生、理发工人、售货员和老汉、老太婆、少年儿童”用水勺把、扁担钩、椅子称等材料就造出了滚珠轴承③《咸阳县首举滚珠轴承化红旗》,《陕西日报》1958年8月10日。。甚至“六岁的小孩周有宁一天磨好滚珠十四粒”。在当时,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因为“类似这样的动人事例,不胜枚举”。④田春、李时烈:《加速实现滚珠轴承化》,《思想解放》1958年第2期。这些对“机床、夹具、工序、工艺、加工精度”等专业术语完全没有任何概念的群众和儿童,利用不合技术要求的原料制造出的滚珠轴承,显然经不起实践的任何考验。“说是滚珠轴承,根本就不能用!装到大车上,一压就碎;装到水车上,转不了几圈,珠子就掉出来了。”⑤笔者2008年12月采访陈立国 (安徽省亳州市退休工人,“大跃进”期间在亳州农村劳动)记录。

绳索牵引机化运动中,各地利用野草、树皮、稻草、棉秸皮等代用材料加工绳索。但这些绳索,无论在抗拉强度、柔韧性,还是寿命上,都无法与原麻或钢丝加工成的绳索相比。同时,由于绞关 (绳索牵引机——笔者注)和深耕犁制造技术不成熟,导致更多的绳索牵引机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山东省昌邑县因为绳索牵引犁不合乎标准,导致已制成的一千多部绳索牵引机,大部分没有运用起来⑥《让绳索牵引犁迅速推广用于深耕》,《大众日报》1958年9月29日。。江苏省“有不少地方的绞关推广了而不使用,据说主要是因为绞关本身存在着问题”⑦《思想行绞关就行》,《新华日报》1958年10月16日。。1958年9月,江浦县上游人民公社制造了200部绳索牵引机,但使用的还不足50%,主要原因在于绳索牵引机本身存在缺点⑧《学习小纪社,政治先挂帅》,《新华日报》1958年10月16日。。

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倾注了人们无限热情的农村技术革命运动,经过一年多的轰轰烈烈后,已是强弩之末。毕竟,技术革命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基本上起不到积极作用的事实,已经唤不起大多数农民的热情与支持。此后,尽管在党的不懈推动下,各地农村又陆续开展了以“炊事工具、养猪工具”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运动。但在势头上,它们与1958年农业战线上的技术革命运动高潮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大跃进”后期,随着国民经济困难形势的日益加剧,党在农村的注意力已经不可能再放到技术革命运动上。原本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基本就不具备的农村技术革命运动,在失去了最重要的外在推动力后,趋于沉寂。

猜你喜欢

大跃进农具绳索
古代农具“奇妙夜”
绳索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推理:绳索比长短
解开干部身上的“绳索”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笑看有趣的发明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