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石《二月》人物原型及地名考

2010-02-16郑建军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芙蓉镇柔石镇海

郑建军

(镇海职教中心,浙江 宁波 315200)

柔石《二月》人物原型及地名考

郑建军

(镇海职教中心,浙江 宁波 315200)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对柔石小说《二月》中文学人物与历史人物作比较,研究肖涧秋、钱正兴、陶慕侃、方谋等人物的原型,并求证小说中西村、女佛山、芙蓉镇等在现实中的地名,订正了鲁迅先生考证的错误,从而证实《二月》确为柔石自传体小说,为研究《二月》提供了新线索、新思路。

肖涧秋;钱正兴;陶慕侃;女佛山;芙蓉镇

现代著名作家柔石(1902-1931)是“左联五烈士”之一,原名赵平福,又名赵平复,浙江宁海县人。1929年11月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由上海春潮书店出版,《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1928年9月13日柔石在致大哥赵平西的信中说:“福(注:赵平福)已将小说三册(注:指《二月》和《旧时代之死》上下集)交与鲁迅先生批阅。鲁迅先生乃当今有名之文人,如能称誉,代为序刊印行,则福前途之运命,不愁蹇促矣!……”鲁迅为奖掖青年作家柔石,于1929年8月20日写了《柔石作〈二月〉小引》一文,以推重这篇作品左翼作家之中不可多得的圆熟之作,柔石郑重地将此事载入日记。这也说明,《二月》写作时间大致在1928年年初,由于《二月》大都是根据作者亲身体验之事写的,又可以把它看作是柔石的自传体小说,它反映了1927年前后作者在镇海的那段生活经历。

那么,书中那些人物的原型究竟是谁?书中那些地名又具体指哪里呢?

一、肖涧秋原型柔石

小说《二月》中肖涧秋的原型是谁?不是别人,正是《二月》作者柔石本人。主要原因有:

1.肖涧秋与柔石外形相似、年龄相仿

小说《二月》对萧涧秋外貌描写是这样的:“就见一位青年从校外走来,他中等身材,脸面方正,稍稍憔悴青白的,两眼莹莹有光,一副慈惠的微笑,在他两颊浮动着,看他头发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远的旅路来的,既长,又有灰尘。身穿着一套厚哔叽的藏青的学生装,姿式挺直。”这正是柔石的自画像,善良苦闷又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肖涧秋与柔石气质相同,肖涧秋是柔石创作的文学人物中最接近柔石本人气质的一个角色。

小说《二月》有这样的描述:“方谋坐在旁边插进说:‘此刻看来,萧先生底年龄要比陶先生大了。萧先生今年的贵庚呢?’‘二十七岁’。”1927年夏在镇海县中任教时柔石虚岁26岁,小说中的肖涧秋年龄27岁,两相比较,基本吻合。

2.肖涧秋与柔石姓名谐音相同、气质相同

“肖涧秋”是宁波方言“小”、“坚”、“臭”的谐音,鲁迅是最早读出了这层意思的人,他在《〈二月〉小引》中明确指出肖涧秋是一粒石子:“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此外,宁波话“肖涧秋”读作“小”、“坚”、“臭”又暗指“粪缸石子”,宁波老话有“屙缸石子——臭僵硬”,屙缸石子具有小、坚硬、臭的特点,这里“臭”当然是指脾气,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评价柔石具有“台州式的硬气”,指的也就是这种“坚”和“臭”。当年,诗人田间就曾以“粪缸的石子”自喻,表明自己与反动派当局势不两立。

“肖涧秋”这个名字的含义似乎是:虽然我的地位微不足道,但我坚强、我是脾气倔强的一颗小石子。这与他后来用得最多的笔名“柔石”一样,都是石子。为小说主人公起名“肖涧秋”体现了柔石性格中刚毅的一面。

3.肖涧秋与柔石都有游学北京的经历

《二月》:“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人走上各人自己底路上了。萧涧秋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迹,因他喜欢看骆驼底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底尖厉的北方底怒号的风声,所以在北京算住的最久。终因感觉到生活上的厌倦了,所以答应陶慕侃底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底故乡。”

1924年2月柔石约邬逸民、钱之江一同赴北京远游,潘漠华事先为他们在北大附近的沙滩孟家大院“通和公寓”订下了一个房间,让柔石和邬光煜一同住在自己的隔壁。柔石乍到北京,感到这座古都气势恢弘,人文荟萃,眼界大开,精神为之振奋。白天他游览了一天,晚上还兴致勃勃地给这时在沪谋事的好友陈昌标写信说:“京中景色非同小可,堪供青年游憩。中央公园已去过,北海滨、景山麓也带便看了,实在雄壮!”柔石在北京“访一师校长马叙伦先生,他就一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旁听”。在北大中国文学系旁听,最使柔石兴奋不已的是当面聆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略》课程,欣幸之情,溢于言表。他在给吴文钦的信中说,这“真是平生之最大乐事,胜过了十年寒窗!”柔石故居至今还保存有当年柔石手书“平复·北京”四字的《中国小说史略》新潮社1925年2月再版本。柔石在北京,除与潘漠华、冯雪峰等几位浙江一师的老同学朝夕相处外,还先后结识了镇海人鲁彦和诸暨人姚蓬子。由于大家都爱好文学,志趣相投,且又都是浙江人,在遥远的北国古都遇到同省的人,彼此感到分外亲切,并引为“同乡”了。

1927年2月柔石在北京游学、沪杭滞留、带病回乡等的风萍浪迹之后,应聘去了镇海中学,同时解决了生活之急。

4.肖涧秋与柔石都是中学教师

《二月》描写的是1927年前后,知识青年肖涧秋来到浙东芙蓉镇,投奔老朋友陶慕侃,校长陶慕侃欣然延聘肖涧秋在自己的中学里教书。《二月》中说萧涧秋六年前和陶慕侃同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当时他们两人底感情非常好,是同在一间自修室内读书,也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的。陶慕侃与肖涧秋说:“我们足足有六年没有见面,足足有六年了。老友,你却苍老了不少呢!”(《二月》)

据《柔石年谱》:“1918年(戊午年)民国七年17岁。秋,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度过了5年。1923年秋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而从1927年2月柔石到镇海县中教书算起,小说里“六年前”应该就是1920年,其时,柔石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与小说情节十分吻合的是,柔石1918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因友人王子芳介绍,他来到镇海县立中学任教,在大革命形势的感召下,柔石心头的阴霾被驱散不少。他初次当中学国语和音乐教员,兢兢业业,认真教学,在学校师生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学期结束前,校长专程到他的宿舍,褒扬有加、表示续聘,而且送上聘书,请他担任下学期的教务主任。

在任镇海县中教务主任期间,柔石十分同情革命事业。1927年春他参加了在镇海城关举行的庆祝北伐军进入杭州的大型提灯游行。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5月30日镇海县各界借镇海中学礼堂举行“五卅”两周年纪念大会。柔石获悉国民党军警将来校捣乱并逮捕学生会主席余一飞。尽管当时他对“清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还缺乏本质的深刻认识,但蒋介石竟然也像军阀政府那样粗暴、专制和不民主,使他十分反感。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设法掩护余一飞,让他走学校的后门脱险逃走。

5月间,柔石代表学校出席县各界代表会议,会上,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李某透露要逮捕镇海中学学生、青年运动负责人周浩然以及镇海县中学生骨干。柔石听到这个消息,便借故离开会场去通知周浩然,要他们马上避开。当周浩然走到鼓楼,迎面看见李某己经带领反动军警赶来,就机警地转身躲过。不久,反动军警包围周浩然的家,结果扑了一个空。

当年底,北伐军进军浙江,柔石支持镇海县中及附小师生举办提灯会,本人亦参加上街游行,被军阀势力当局诬为赤化嫌疑,只得深夜雇乘小船暂时离开镇海县城,又重到杭州童中岳友人那边暂住,静观局势变化,另谋生路。

5.肖涧秋与柔石都在杭州做过家教

《二月》有一处对话,陶岚微笑地脸问:“我好似曾经见过萧先生的?”萧涧秋答:“我记不得了。”她又依样淡淡地问:“三年前你有没有一个暑假住过杭州底葛岭呢?”萧涧秋想了一想答:“曾经住过一月的。”“是了,那时我和姊姊们就住在葛岭的旁边:我们一到傍晚,就看见你在里湖岸上徘徊,徘徊了一点钟,才不见你,天天如是。那时你还蓄着头发拖到颈后的,是么?”萧涧秋微笑了一笑:“大概是我了。八月以后我就到北京。”

1923年9月,由于经济困难,柔石确曾应聘到杭州应溥泉家作过家庭教师。应溥泉是一位曾经留学法国的博士,家在葛岭附近,有一幢别墅式的小洋楼,生活条件较为优裕。家中有一女一男两个孩子,女孩名蕙德,12岁,男孩9岁。这姐弟俩,就是柔石要教的学生。“眼睛看那不红不白的地板,手拌着背后,自然而无意义地走动两只脚,……两个孩子,正躺在我的床上,说些我所不懂的话。”两个孩子固然聪明可爱,但因年龄的差异,他整天寂寞无聊,连孩子有时竟也问起来:“先生!你很没趣罢?”更使他尴尬不安。当个这样的“西席”,生活固然舒适安逸,毕竟是寄人篱下,与自己原先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理想追求风马牛不相及。他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将会消蚀他的意志。这些话是柔石在1923年11月16日《日记》中所写。这篇日记,后经他略事修改,作为一个短篇小说,题为《无聊的谈话》,收入在1925年元旦他在宁波华升书局自费代印的短篇小说集《疯人》里,1923年底,柔石辞去“西席”回家。

二、钱正兴原型梅汀荪

小说《二月》中的钱正兴是一位倡导实业救国的芙蓉镇中学教师。小说《二月》是这样描写钱正兴的,“方谋说:‘密司脱钱是我们芙蓉镇里最富有的人家,父亲做过大官,门第是阔的。他自己又是商科大学的毕业生,头戴着方帽子,家里也挂着一块‘学士第’的直竖匾额在大门口的。’”

《二月》中这个留洋归来的阔少爷钱正兴,原型是镇海县中教师梅汀荪。梅汀荪(1897~1976),镇海县柴桥镇东山门人(现属北仑区),1917年赴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法学学士学位。归国后在上海澄衷中学任教。1925年初梅汀荪响应浙江四中(今宁波中学)老同学郑尊法的倡议,与浙江四中校友张左甫、张鲁峰(时任镇海县中教师)等人集资3200元,他们在上海闸北区中华新路租赁房屋,创办了民生墨水厂,郑尊法任厂长,梅汀荪任经理。到1926年夏,民生墨水厂一年经营的结果,亏损达资本额的三分之一,情况十分严峻,厂部不得不研究对策,梅汀荪被迫辞去经理一职,由具有经营企业经验的郑云川(郑尊法之兄)担任。1926年梅汀荪由上海返回镇海任镇海县中教员,与赵平复(柔石)同事。不久,柔石任县中教务主任,梅汀荪任县中训育主任。1927年秋梅汀荪代理镇海县中校长兼训育主任,负责主持校务。由于梅汀荪曾出资股金 800元入民生墨水厂股份,因而一直兼任民生墨水厂的董事。此时,梅汀荪既有教师薪水,加上民生墨水厂的红利,两头进账,所以同事柔石在《二月》中戏称梅汀荪为“钱正兴”(含“钱挣得正十分兴旺”的意思),但生活中柔石梅汀荪两人关系友善,由梅汀荪推荐的、柔石书写的“上海民生墨水工厂”的字样一直使用到1955年,解放后,梅汀荪定居上海,参与民生墨水的经营。民生墨水厂后来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墨水厂,1955年公私合营,更名为上海墨水厂。

三、陶慕侃原型虞凌芳

小说《二月》中萧涧秋“在北京算住的最久。终因感觉到生活上的厌倦了,所以答应陶慕侃底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底故乡。陶慕侃还是和以前同样地记着他,有时两人也通通信。陶慕侃一半也佩服他对于学问的努力,所以趁着这学期学校的改组和扩充了,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陶慕侃的原型是当时镇海县中校长虞凌芳。

虞凌芳,镇海县邬隘(今属北仑区)人,生卒年月不详。浙江省立四中(宁波中学)毕业后曾留学日本,思想比较进步。1924年至 1925年任镇海县灵岩区教育委员。他利用灵峰寺香资五万银元,新建二层钢骨水泥教学楼,添置教学设备,更名为县立灵山学校(邬隘中学前身)。他一受聘镇海县中校长,就延聘张鲁峰、梅汀荪分任教务和训育主任,聘柔石任国语教员。他们三人都是虞凌芳浙江省立四中的同学。他聘请的中共地下党员沃醒华,刚从宁波省立第四中学毕业,是一个思想前进的青年。

小说《二月》:“陶慕侃领着萧涧秋,方谋,钱正兴三人到他家里吃当夜的晚饭:他底家离校约一里路,是旧式的大家庭的房子。朱色的柱已经为久远的日光晒的变黑。陶慕侃给他们坐在一间书房内,房内的橱。桌,椅子,天花板,耀着灯光,全交映出淡红的颜色。”这里描写的是虞凌芳当时住的在镇海县中附近的虞松房,后该房产归镇海中学。

在虞凌芳校长任期,镇海中学试行先进的道尔顿教学方式,学校还建立了共青团,虞凌芳的侄儿虞一飞任学校共青团的负责人,为配合北伐军进军杭州,光复镇海,做了宣传工作。

四、方谋原型王方仁

1926年,赵平复认识了人,叫王方仁。王方仁(1904—?)浙江镇海人。又名王以芳、梅川,此人身上一股商人的机灵能干。1926年9月,他由上海南洋大学转入厦门大学国文系学习,成为鲁迅的学生,11月,在鲁迅支持和指导下,与崔真吾、俞荻等六人成立“泱泱社”。1926年春夏之间柔石正为谋生而奔走于沪杭道上,王方仁联络几个同道筹划在杭州创办一所私立中学,与柔石一商量,一拍即合。他们的计划是,找10个朋友,每人出资100银元,集资开办费1000银元,在一封家书中,柔石颇为乐观地估计:“如此举成,则儿偕二三友人将至杭州筹备,是则下半年即可招收学生矣。儿之友人中,多半做过中学教师,努力办一初中,当不无相当成绩,此可断言也。如此初中能办成而完善,则儿辈此后之生活,高枕无忧矣。”可惜此事后来并未成功。

同年春,王方仁回家乡镇海期间,虞凌芳欲聘他在镇海县中任教,王方仁则想去上海发展,就介绍柔石到镇海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1927年10月,鲁迅在上海定居后,王方仁也随即到沪,他的译著《红笑》经鲁迅校订后发表。1928年6月初,柔石也来上海,寄居在同乡严苍山家里。当时,鲁迅居闸北景云里。该年夏秋之交,王方仁向鲁迅引见柔石。9月9日鲁迅从上海市北四川路景云里23号迁居到里内18号屋,原住处交给他在厦大的学生王方仁、崔真吾以及柔石三人共同居住。柔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鲁迅日记》,是在1928年9月27日。这一天晚上,鲁迅邀请林语堂、柔石、王方仁以及周建人、许广平等八人往“中有天”饭庄晚餐。从此,柔石就和鲁迅熟悉起来,直至柔石牺牲,他始终和鲁迅在一起。

1928年10月的一天,王方仁提出合伙办刊物和出版图书的动议,说景云里居住着众多文化名人,他的哥哥在上海四马路上开设“合记教育用品社”,可代售朝花社出版的书刊。教育用品社可帮助先垫付印刷的油墨、纸张。崔真吾与柔石很感兴趣,去与鲁迅先生商量。鲁迅对此事也表示支持。几经商议,大家决定创建一个文艺社团,出版一种刊物,每人的股金为50元。柔石一时交不出钱,鲁迅就帮他垫付。为了有钱好办事,鲁迅让许广平也参加了一股。这样鲁迅用自己的稿费,实际负担全社五分之三的资金。鲁迅想起陆机《文赋》中“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的话,提出把这个文艺社团命名为“朝花社”,拟办的刊物也就名为《朝花》周刊。11月与鲁迅、柔石、许广平、王方仁等人成立朝花社。不久王方仁之兄开设的教育用品店在与朝花社业务往来中涉嫌欺诈获利,王方仁去了德国,不知所终。

1928年前后几年,王方仁与鲁迅过从甚密,《鲁迅日记》中记载其事就达七十七处之多,那时,王方仁在《朝花周刊》、《朝花旬刊》、《语丝》等上面发表了一些译作。

五、芙蓉镇与芙蓉镇中学

小说《二月》以当时柔石生活的镇海县城为生活背景展开情节,“芙蓉镇”即镇海城关。柔石在镇海县中教书之余,常到镇海城北后海塘下散步,看到大大小小的池塘上种满了荷花,微风过处,飘来缕缕清香,柔石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在镇海的每一天的新鲜感受都记录在自己的日记里。二年后,他把这段生活经历改写成中篇小说《二月》。在小说里柔石把“宁波市”称做“海市”,把镇海县城叫做“芙蓉镇”,把镇海县中叫做“芙蓉镇中学”……

从宁海到镇海,须跨越奉化、鄞县、宁波,比当年柔石上台州读书的路程还长。只不过多是乘船走水路,没有爬山翻岭长途跋涉的辛苦罢了。自从去浙一师求学时起,柔石乘轮船去上海转杭州的途中,多次目睹“镇海关”的雄姿,不想今天居然身临其地。

镇海中学坐落在城东梓荫山南麓,文庙东侧,原为总持寺旧址。它的前身是镇海县立中学堂,民国元年改学制后,因资金短缺,一度改为乙种商业学校,不久停办。1926年秋恢复中学建制,定名为县立初级中学。

小说《二月》里这样描述:“小轮船从海市到芙蓉镇,须时三点钟,全在平静的河内驶的。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上个世纪20年代,宁波与镇海之间还没有公路,靠甬江小货轮客运,宁波至镇海航行时间约需三小时。小说中“芙蓉镇”(镇海)与“海市”(宁波)之间的距离,以及甬江梅墟、岙甏港两岸“两岸的衰草”的风景描写,达到了写实的程度。

小说《二月》故事主要在“芙蓉镇中学”展开,而“芙蓉镇中学”就是柔石执教的镇海中学。《二月》是这样描述肖涧秋眼中的芙蓉镇中学的:“当他将这座学校仔细地观察了一下以后,他觉得很满意。……况且这座学校底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座学校。”这一描写与1926年落成的镇海中学“半西式”主教学楼情形一致。196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谢铁骊为拍摄根据《二月》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曾到镇海中学去查勘过。1990年现代文学研究家丁景唐为撰写《柔石评传》,到镇海中学考察过。2002年,上海越剧院编排《早春二月》,创作演出人员也到镇海中学体验生活。

2008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了电视剧《早春二月》。

六、“女佛山”

现实生活中的柔石因参加革命活动,受到反动派当局怀疑注意,遂于学期结束前辞职离校。小说《二月》写肖涧秋则因受不了芙蓉镇的是是非非,离开芙蓉镇中学,去了女佛山。

那么“女佛山”到底在哪里?鲁迅在《〈二月〉小引》中说“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鲁迅认为“女佛山”就是上海,不确。

《二月》:“这船并不是他来时所趁的那小轮船,是较大的,要驶出海面,最少要有四小时才得到女佛山。船内乘客并不多,也有到女佛山去烧香的。”后来芙蓉镇中学的老师收到了肖涧秋的信“发信人署名是‘女佛山后寺萧涧秋缄’”。“今天下午五时,有此处直驶上海的轮船,我想趁这轮到上海去。”这里的“女佛山”就是普陀山,镇海自民国时期至今一直与普陀山有定期客运航班。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也叫“女佛山”。观世音是印度古梵文的意译,为佛教的大乘菩萨,在西汉时随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人和僧人一起来到浙东普陀山安家落户。肖涧秋暂住的普陀山后寺,也叫法雨寺。

其实,后来柔石没有去普陀山,而是去了故乡宁海,再后来,他去了上海,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怀念柔石等烈士。

七、“西村”与镇海城涨鑑碶村

《二月》中肖涧秋对芙蓉镇一个穷苦的寡妇文嫂十分同情,当得知文嫂是他仰慕的大革命的烈士李志浩的遗孀后,他不仅从经济上资助她,还让她的小女孩采莲去上学,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她底家是在西村,离此地只有三里。……从校门出去向西转,一直去,过了桥,就沿河滨走去。望见几株大柏树的,就是西村。”小说《二月》里“西村”到芙蓉镇中学有三里地,而涨鑑碶村与镇海中学的距离也刚好三里。柔石在镇海中学教学期间,曾资助过家住镇海城西涨鑑碶村的一个困难学生。

涨鑑碶有座庙叫“外澜土庙”,庙内神桌上供置着一乘小花轿,庙外旗杆上一年到头都扯着布兰旗。据史志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冬,宋高宗到过镇海。当时因金兵突袭,负责明州布防的南宋将领张俟弃防而逃,致使赵构与侍卫溃散,他独自在镇海一带奔逃,被涨鑑碶村一腰系围布的村姑救下。救康王的姑娘正是张布兰,从此,本地人就把干活时围在腰上的围布叫做“布兰”,而镇海一带的“涨鑑碶布兰扯大旗”这一俗语也一直流传至今,这一精忠报国的典故,与采莲的父亲是大革命烈士相关联。肖涧秋怀着无私的同情,关怀烈士的遗孤,给年轻的寡妇以道义上的援助,万万没想到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后记:

1985年,我拜访过柔石儿子赵德琨、女儿赵小薇,最早考证出小说《二月》实写镇海中学事,但限于《浙江日报》和《宁波晚报》的篇幅(1000字),未能全面详细展开论证。同时,《梓荫风采》系镇中校内刊物,影响不广。所以,我对《二月》的考证,当时也只是假设是柔石自传体小说,未予确定。现将小说中文学人物与历史人物对应,重新求证。

(责任编辑 梁一群)

K207

A

1008-4479(2010)03-0124-05

2010-01-01

郑建军,镇海职教中心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芙蓉镇柔石镇海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函数教学,要让学生由“懂”到“会”
郑镇海:做中韩交流“民间外交家”
逆反会话合作原则延伸会话含义
一幅湘南山镇民俗风情的展览画
爱如朝花,明媚芬芳
相扶
相扶
《芙蓉镇》中典型口语词浅析
女性人格的特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