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会议发言综述

2010-02-15北京100020

中国司法 2010年10期
关键词:监所服刑人员

本 刊 (北京 100020) ■文

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会议发言综述

PromotingtheAssistanceandEducationfortheReleasedPersonsfrom PrisonsorReform-through-labour InstitutionstoGuaranteeSocialHarmony andStability

本 刊 (北京 100020) ■文

编者按:9月 13日至 14日,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总结近年来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对深入学习贯彻中办发 5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会上,山东、北京等省 (市、区)的负责同志作了大会发言,分别介绍了各个省 (市、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验。现将发言综述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借鉴。

山东省人民政府:不断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 5号文件精神,坚持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重新违法犯罪。

(一)坚持正规化培训,强化心理矫治、思想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服刑在教人员的就业谋生能力。

(二)坚持社会化帮教,使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首先,在社会化帮教工作中,建立健全了社会化帮教工作网络。目前,全省市、县、乡、村四级共有帮教组织 7万余个,专兼职工作人员 18万余人,帮教志愿者队伍 10万余人,构筑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社会化帮教工作网络体系。其次,广开社会化帮教途径,强力推动帮教工作 “三个延伸”。一是推动帮教工作向监所延伸。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定期联系邀请政府部门、群众团体、法律服务机构和慈善组织、知名企业家、社会志愿者、服刑在教人员亲属等,深入监所送亲情、送温暖,开展 “一帮一”、“多帮一”活动,使服刑在教人员切身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关爱,促使其安心改造。二是推动帮教工作向社会延伸。监所普遍与安置帮教组织签订联合帮教协议,定期排查服刑在教人员中长期无人探视、家庭婚姻关系出现危机等情况,并及时通知其户籍地安置帮教组织,动员亲属探视,帮助稳定家庭婚姻关系。三是推动帮教工作向家庭延伸。监所采取设立服刑在教人员法律援助工作室、自筹资金设立服刑人员特困家庭救助基金等方式,将帮教工作具体到人,落实到家庭。各级安置帮教组织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对服刑在教、刑释解教人员困难家庭特别是老人和未成年子女实施救助。第三,总结推广社会化帮教典型,如青岛市实施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济南市推行科学分类帮教法、枣庄市实行分级管理法、济宁市开展“预防重新犯罪示范区建设”等,有力推动了整体工作的扎实开展。

(三)坚持多元化安置,多渠道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就业问题。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各级金融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对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其次,做好帮困救助工作,拓宽安置就业渠道。一是政府安置,二是过渡性安置基地安置,三是企业安置,四是原单位安置,五是回乡务农安置,六是自谋职业安置。

(四)坚持规范化管理,推进安置帮教工作深入发展加强信息化管理和目标化管理,特别是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衔接制度,形成了监所社会无缝对接、重点人员必接必控的长效机制。建立协调议事制度,完善各级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定期沟通情况,分析研判形势,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部门分工协作、登记造册、危险评估、跟踪帮教、重点管控、定期排查、重要信息报告、检查考核、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在双向管控方面狠下功夫,对流动安置帮教对象,实行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双向管理措施,防止脱管失控现象发生。

山东省青岛市委政法委:实施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本性措施来抓,本着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落实“首要标准”为目标,探索建立起 “大墙内外资源共享,监所社会双向互动”的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作新机制。

(一)内外联动抓教育改造,推进服刑劳教人员信息核查、亲情帮教和技能培训一体化。一是信息核查实现早共享。各监所在接收服刑劳教人员 15日内,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传送至服刑劳教人员户籍所在地;由所在地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填写《社会情况调查表》反馈给监所。从根本上防止了因监所与社会衔接不紧带来的漏管失控问题。二是亲情帮教实行早对接。服刑劳教人员入监所三个月内,由监所与区 (市)司法局和服刑劳教人员家属联合签署帮教协议书,并与服刑劳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定期排查长期无人会见、婚姻家庭变故等影响教育改造的突出人员和问题,监所与全市 171个司法所全部开通了远程网络视频会见系统,建立了“一封家书”网络帮教机制,实行人性化、差异化的亲情式帮教。三是技能培训实行早跟进。探索建立了“以生产技能培训为基础,以社会用工需求为导向,以社会资源入监所培训为主体,以回归社会后培训为辅助,自愿参加与强制学习相结合”的劳动技能培训模式。

(二)双向延伸防漏管失控,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就业指导、接茬管理、跟踪考察一体化。一是双向咨询把好就业关。将社会力量引入狱所,在狱所内建立了职业介绍机构、就业指导中心和劳动就业市场,为服刑劳教人员提供社会用工信息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创业项目评估。二是双向衔接把好接茬关。对一年内即将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借助“一体化”网络平台“点对点”及时对接;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基层司法所提前动员家属来监所接回。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把一体化的触角向社区矫正延伸,对解除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通过签订帮教协议书实现“无缝隙”对接,及时纳入安置帮教工作范围。三是双向跟踪把好管理关。对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婚姻家庭破裂等有重新违法犯罪隐患的刑释解教人员,采取司法和公安“双列管、两头包”的方式,做到一人一个帮教小组、一人一份管控对策、一人一套应急处置预案。

(三)多方协作促回归社会,推进刑释解教人员思想帮教、就业安置、社会保障一体化。一是在思想帮教上体现政府关怀。二是在就业安置上拓宽工作渠道。重点抓好农村责任田和城市过渡性安置基地的建设,并根据刑释解教人员的年龄、住址、特长、入监所前情况等因素,在全市建立起务农、就学、就业、救助、帮扶等多渠道安置体系。三是在社会保障上解决实际困难。

首都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全力做好新时期的安置帮教工作

多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大局,坚持创新发展,按照“完善基础、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注重结果”的思路,全力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为首都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

(一)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工作合力北京市将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合并,市、区县和街道乡镇三级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帮教安置工作协调委员会,由 19个成员单位组成。

(二)开展重点帮教对象的无缝衔接工作,从源头上预防重新犯罪。首都综治办、公安、监狱、劳教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服刑在教重点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无缝衔接工作的意见》,市、区县司法局专门成立无缝衔接工作小组对重点人员做好前期的信息核查、入监所帮教、当面接回、建立档案、定期走访、加强管控等系列安置帮扶措施。

(三)强化基础,创新机制,全方位加大对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力度。一是全面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二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司法行政系统内部,建立了专网,所有刑释解教人员的各类信息实现了市、区县、街乡上下三级贯通;与监狱、劳教、公安等成员单位之间也建立了横向通畅的信息渠道,确保各类信息的及时准确。三是加大社会综合管理的力度。紧紧依托社区,实施专群结合、专兼结合的 “3+N”的工作模式。“3”,即在街乡司法所建立司法助理员、抽调监狱劳教干警、社会工作者三支专业专职力量,每所至少有一名司法助理员专门负责帮教工作;抽调 365名监狱劳教干警,一所至少一名,与司法所共同做好帮教工作;全市还招聘 840名社会工作者,每所平均两至三名,协助司法助理员和抽调干警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管理并提供各类帮扶服务。“N”,即若干名由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和刑释解教人员家属等志愿者组成的群众兼职力量。

(四)全力开展特困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救助工作,从源头上消除影响稳定的隐患。一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生存状况普查与调研,摸清困难人员的数量和原因。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对“三无人员”困难群体的救助工作。三是开展疾病、贫困刑释解教人员的关爱行动。四是多渠道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就业培训与安置工作,使全市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员 100%得到安置。

湖南省星城监狱:做好刑释人员出监教育培训工作

为贯彻落实“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和监狱工作“首要标准”的要求,湖南省星城监狱认真履行出监监狱的职能定位,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创业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一)狠抓三个关键,全力确保职业培训取得实效。首先,狠抓专业、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机构,配强人员,成立培训部、鉴定所、3个出监教育监区、4个教研室以及专门行使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职能的回归指导科。引进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社会高职院校合作,开办焊工、电工、计算机软件等 14个专业,形成了相对稳定又兼具灵活性的专业体系。在采用社会职业技术教材的同时,自编《计算机操作实用教程》等适合服刑人员学习的专业教材,开发多个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教学资料。建立良好的教师选聘、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培养了一支“双师 (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双证 (既有高等学历证又有职业资格或等级技能鉴定证)”型的教师团队。其次,狠抓教学现场管理和教改教研工作。通过现场巡查和教学监控网络巡查,强化教学现场管理和班级管理,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创办《教育论坛》,推行模块和案例式教学法,经常开展教学比武,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教改氛围。第三,狠抓实际操作培训。建立烹调、电工、焊工、数控铣床、加工实训室和 3个计算机房,加大实操实训工位和设施设备投入,举办技能大赛,提高学员动手操作技能。通过抓软、硬件建设,筹建了全省罪犯职业技术等级鉴定所,为全省罪犯等级鉴定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

(二)力推三项服务,科学构筑就业推介对接平台。首先,力推创业培训 (SYB)服务。使每一个参训学员都接受较为系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中要求学员制订个人回归创业计划,指定教师进行个别咨询、评估、指导其次,力推职业指导服务。建立了一支职业指导师队伍,通过课堂化教学、专题讲座和职业素质测试,组织力量编著出版《回归人员就业指南》,为学员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指导,帮助学员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渠道,掌握必要的求职方法、技巧。建立回访考察制度,采集刑释学员就业、创业信息,经常举行“就业创业典型报告会”,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第三,力推就业安置服务。开展多渠道职业介绍,与 4家社会职介机构和100多家签协用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现场招聘、网上招聘、过渡安置与个别推荐四轨并行的工作模式即:在狱内举办就业咨询与招聘活动,让即将刑释人员与社会职介机构、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劳务洽谈和预约;创办《回归在线》网站,为社会企业和即将刑释人员发布职业供求信息,进行直接推介;建立刑释人员过渡安置基地,为有特殊困难的刑释人员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使其先安定生活,再谋求发展;

对出狱后重返监狱寻求就业帮助的,免费为其提供个别推介安置和后续咨询服务。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帮教安置新路 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健全工作机构,完善衔接管理、安置、帮教、考核等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初步构建了符合温江实际的安置帮教工作体系。

(一)“三个保障”构筑安置帮教工作体系。第一,组织保障体系完善。建立健全三级安置帮教组织网络,成立了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辐射到点的安置帮教网络。第二,责任保障体系健全。建立了“一级包一级”的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制定完善了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帮教、档案管理、教育管理、定期回访和领导帮扶等制度,使安置帮教工作有章可循。第三,经费保障体系有力。

(二)“三个到位”确保管控工作落实。第一,衔接到位着力抓信息核查、抓对茬衔接、抓双向管控,对刑释解教人员逐一进行档案登记,实施跟踪管理、定人帮教。并积极探索建立对“三无”人员等重点帮教对象的必送必接机制,实现与司法所、派出所、社区组织和家庭的无缝对接,确保衔接率逐年上升。第二,排查到位。一是检查到位。采取刑释解教人员资料与地方接收信息对应比照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调查登记相结合、司法所与派出所相联合的方法,一季一小查,半年一大查,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宣传到位。利用走访刑释解教人员之机,发放法律宣传手册,为刑释解教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三是监督到位。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跟踪管理,积极与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和刑释解教人员家属协调联系,对重点人员建立特殊信息档案,防止脱管、漏管及失控。第三,日常教育到位。做到“四包”即:包教育、包管控、包解困、包扶持。实行“五必谈、六必访”,“五必谈”即:在安置对象思想波动时、遇到难题时、工作不满意时、身体有病时、家庭出现变故时,帮教人员必须及时找其谈心;“六必访”即:当刑释解教人员刚安置时、有段时间未到岗工作时、有违法倾向时、家里婚丧喜事时、遇到重大节日时、有劣迹被确定为重点对象时,帮教人员必须到其家庭走访,及时解决问题。

(三)“三个延伸”不断推动安置帮教工作健康发展。第一,向前延伸,实现监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组织劳动、民政、技术培训学校等相关部门进监狱,为温江籍服刑人员介绍区内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政策和劳动技能培训,对达到培训要求的服刑人员,颁发劳动技能等级证书。2007年,联合劳动保障部门,首次在国内将“SYB”创业项目引进高墙,对即将回归社会的温江籍在押服刑人员进行免费创业培训。第二,向外延伸,营造社会帮教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协调作用,教育、示范、引导他们走上遵纪守法、劳动致富之路。第三,向后延伸,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后顾之忧。率先实现安置帮教基地全覆盖,确定了 10家企业作为安置帮教基地。把安置帮教与扶贫救济相结合,通过镇 (街)筹一点、村 (组)出一点、群众捐一点的办法,为刑释解教生活困难的人员解决生活和生产问题。

河北省司法厅:加强过渡性安置 (培训)基地建设

(一)创新模式,拓宽过渡性安置 (培训)基地建设渠道。首先,多渠道建设过渡性安置基地。一是依托政府建基地,把基地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基地建设经费。二是依托监狱劳教单位建基地,培训即将出监解教人员的劳动技能。三是依托社会力量建基地,620个企业创建的基地或实体已成规模,培训和安置了一大批刑释解教人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组织好培训。一是体现人文关怀。所有培训中心都没有用“释解人员”的字样,而是以“阳光”和“蓝天”字样冠名;在教学环境方面,所有的培训中心都建起了教室、宿舍、文体活动室;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学习技能外,把法律常识安置帮教政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教育等内容寓于教学之中,并编印了“情暖回归路”、“点燃心灯为回归”等教材增强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二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专业。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结合市场需求,对基地学员所学专业进行调研,对委培学校进行考核评定,筛选出信誉好、师资雄厚的学校作为合作单位三是精心组织培训。各中心都聘请了专业教师,强化师资力量,确定培训方法,确保培训质量。四是实现与过渡性安置基地对接。各中心实行培训、安置、帮扶、回访链接式服务。

(二)创新工作手段和方法,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第一,健全完善衔接机制。为搞好基地与狱所的衔接,基地派人到监、所宣传基地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培训效果等,树立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由狱、所及时向基地通报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情况和择业意向,签订意向书,实现衔接。刑释解教人员到基地后,与基地负责人、用人单位面对面签订就业意向。通过建立排查回访、衔接登记、健全档案、检查考评、信息通报等制度,完善衔接程序,推动衔接工作规范化。第二,健全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省综治委专门发文,综治部门统筹协调,加快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 (实体)建设。安置帮教部门细化责任,并通过建立联系点制度,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有效解决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把过渡性基地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仅今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上千万元。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把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纳入就业帮扶培训范围,负责考核和发证,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就业渠道,对就业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全省仅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的就达 1500多人各级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第三,健全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发动、鼓励社会有识之士通过捐赠资助基地建设,志愿者参与安置帮教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第四,健全完善督导考核和评估机制。省综治委提出刚性要求,凡是没有按规定完成过渡性基地建设任务的,年底一律取消评优资格。对推进基地建设不力,重新犯罪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区域稳定的,给予警示,直至一票否决。

吉林省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进安置帮教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吉林省在实践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促进发展与完善功能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安置帮教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了安置帮教信息化,创新了管理方式,提升了管理效能,全面提高了安置帮教工作整体水平。

(一)强化五个突出。一是突出实时在线指导。从 2008年起,我们便实行了网络 QQ实时技术指导和在线答疑。今年,又将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加入到了 QQ群内,既方便了工作指导,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为基层单位搭建了技术交流的平台。二是突出技术创新。在总结操作规程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了 5项程序规则,减少了各级软件操作的繁琐工序。三是始终注意与外省市的工作交流,积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四是突出技术储备。注意新功能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指纹录入、软件数据与公安机关接口共享等功能。五是突出服务意识。加强整体协调,提供完善服务,使全省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二)注重三项管理。一是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将各监所、各市 (州)、县 (市、区)司法局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工作情况纳入年度全省司法行政单位绩效考评中,有效推动了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二是强化责任落实管理。在省综治办的指导协调下,全省各监所、基层安帮办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了分兵把口,责任到人。三是强化技术指导管理。采取网上答疑的方式,及时解决基层单位遇到的技术难题,制作了《软件常见问题解析》等 10套电子版课件,供操作人员学习和借鉴。

(三)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完善功能。增设了二次分发、照片录入、社区矫正人员补录、未衔接人员上报、建立省市两级刑释解教人员详细信息数据库等功能,为衔接、帮教和公安机关重点人口管理、网上对比查找、网络追逃、大要案排查等工作提供了电子影像资料,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二是加强培训。四年来,参训人员 3700余人次,全面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三是高效录入。截止 6月 29日 16时,我省共录入服刑在教人员信息 44383条,录入率达到 100%。四是准确核查。截止 6月 29日 16时,核实成功26030人,核实失败 13479人,核实率为 89%,核实成功率为58.6%。

(四)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安置帮教信息化建设合力我们成立了以省综治办为领导的工作协调机构,并建立了分析研判机制。省综治办多次召开协调会议,落实各部门建立基本信息沟通机制和完善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工作的职责,解决有关问题。省监狱局、劳教局、省公安厅监所管理总队细化了各自任务,保证了 100%的录入率和 100%的准确率。各监所克服经费、人员紧张等困难,解决了电脑、上网设施数码相机等设备,安排两名以上专职人员录入信息。各市(州)、县 (市、区)以至乡镇、街道综治组织,积极协助补录、核实信息。公安、监狱、劳教等部门还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延伸了安置帮教工作,使服刑人员与亲属建立亲情联系,增强改造效果。

黑龙江省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技能培训 做好对接文章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加强出监技能培训为切入点,瞄准市场需求定方向,工作前移抓培训,实现了监狱教育改造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就业相结合,为开展好全省安置帮教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在出监技能培训资源上做好 “统”字文章,实现与市场就业安置的实体对接。一是在省级层面重点加强培训中心建设。省安帮办于 2006年 12月成立了黑龙江省育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向全省各监狱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实用技能培训活动和国家级职业技术技能资格 (初级和中级)鉴定工作,做到了统一指导管理、统一培训考证。二是在基层监狱重点做好联合办学、共同培训工作。由于狱内培训资源有限,省安帮办积极支持和指导基层监狱联合社会上的初、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开展对服刑人员的技能培训。

(二)在出监技能培训方法上做好 “活”字文章,实现与市场化就业安置的无缝对接。一是培训内容差别化。省安帮办把出监技能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层次、素质服刑人员的特殊需求结合起来,把就业市场需求与服刑人员的就业意向结合起来,做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重点培训什么,服刑人员期望学习什么就重点传授什么。对于农村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服刑人员,重点开设种植养殖类职业技术培训;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服刑人员,重点开设数控机床、机械加工、汽车修理、电气焊、司炉等职业技术培训;对女性服刑人员重点开设服装裁剪、美容美发等职业技术培训;对未成年服刑人员重点开设计算机使用、烹饪、印刷等职业技术培训,增强了出监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培训手段多样化。各监狱定期录制中央电视台的“祝你成才”、“农村天地”、“致富经”等栏目内容,供服刑人员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喜好收看。同时购买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术培训光盘,每周为服刑人员播放。三是培训师资专业化。省司法厅注重选拔具有技术职称和实践技术专长的民警担任出监技术教员,发挥他们“传、帮、教”的积极作用。

(三)在出监技能培训机制上做好 “联”字文章,实现与市场化就业安置的平台对接。一是出监技能培训与教育改造相衔接。省安帮办以降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为目标,出台贯彻落实“首要标准”实施方案,确定了罪犯心理矫治、职业技能教育、“三课”教育、社会帮教、监区文化建设等十个重点项目,将出监技能培训作为教育改造的重要内容来谋划、推进和落实,收到了较好效果。二是出监技能培训与职业介绍相衔接。各监狱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专项对接,开展服刑人员就业推介活动,提供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岗位见习等服务。三是出监技能培训与安置帮教相衔接。省安帮办积极建立出监技能培训中心与全省 119个刑释解教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间的信息互通、机制互联、功能互补、力量互动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刑释人员输得出、企业留得住、个人能发展的工作局面。

安徽省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重视 部门齐抓共管 扎实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安置帮教工作创新,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助推“平安安徽”建设。

(一)协作配合紧密,实现安置帮教工作齐抓共管。首先,建立联动机制。各级安置帮教机构建立了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之间协商、通报、配合、考核制度。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分析工作形势,研究推进工作的措施。各级安帮办将重要工作安排及工作开展情况及时通报成员单位。其次,开展业务协作。2009年 8月,在成员单位和省农委、省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省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安徽省刑释解教人员职业培训与过渡性安置基地管理暂行规定》,成员单位积极落实有关扶持政策,为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创业搞好服务。共青团、妇联组织社会志愿者参与帮教工作,关注刑释解教人员家庭生活。最后,落实经费保障。

(二)措施落实到位,全力预防违法犯罪,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完善衔接管理机制。一是以落实各项制度加强衔接,监所按规定寄发《刑释解教人员通知书》、《出监所鉴定表》等法律文书,司法所接到通知书后动员其家庭和相关单位接领;对无人接领的重度残疾、疾病人员,监所派人送回原籍,并加强与安置帮教机构的联系。二是以信息技术应用加强衔接,监所通过司法行政专网与安置帮教管理系统发布《刑释解教人员通知书》,省司法厅与省公安厅分别通过司法行政安置帮教网、公安金盾网将刑释解教人员名单发给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共同做好衔接。今年,全面应用中央安帮办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刑释解教人员数据交换。三是以开展核查摸排加强衔接,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村 (社居)基层帮教组织对信息不全、不真实人员,通过上门摸排、人口管理系统核查,在两所例会上相互比对,建立登记档案。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的调查摸底专项活动和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核查工作。其次,拓宽安置帮教渠道。一是大力推进基地建设和职业培训,将刑释解教人员技能培训纳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培训范围。全省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职业培训基地 113个,通过扶持刑释解教人员自己创业、社会企业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 290个,安置941名刑释解教重点人员。二是大力推进就业帮扶和服务各地安置帮教机构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配合,共同实施“就业援助百日帮扶活动”、“春风行动”,给刑释解教人员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在全省范围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包括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援助、培训补贴等内容。三是推进专项活动和跟踪帮教从今年 3月开始,省司法厅组织全省近 5000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 2万名志愿者,开展了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专项攻坚活动,接送重点帮教对象 1276人次,开展走访服务 2.95万人次,组织进监所帮教 66场次,跟踪外出流动安置帮教对象 7942人。

江西省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衔接工作

(一)破解部门衔接难题。江西省从去年 7月开始启动刑释解教人员数据库建设,在全国率先研发建设了纵向连接省、市、县司法行政机关,横向覆盖全省 14个监狱和 7个劳教所,外联对接公安厅专网的“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数据库”,将涉及安置帮教工作的所有部门、工作环节都纳入了信息化管理渠道,实现了出监所评估、衔接管理、安置帮教等工作网上“无缝对接”,服刑在教人员从入监所改造开始到刑释解教后的相关信息,做到了全过程实时动态连接。

(二)破解人员衔接难题。建立监所与社会对接机制。服刑在教人员出监所前 1个月,监所将其姓名、住址、户籍所在地、改造质量、重新犯罪可能性预测以及安置帮教工作建议,通过专网发至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安置帮教部门,县级安置帮教部门在 7个工作日内向监所发送回执单,较好地解决了监所与社会衔接不畅的问题。实行人员无缝交接。县级安置帮教部门接到刑释解教人员即将出监所的信息后,及时告知其户籍地乡镇 (街道)司法所,由司法所通知村 (居)委会派员陪同其亲属将其接回;对无亲属的刑释解教人员,由村 (居)委会干部负责接回。建立登记注册制度。回归原籍的刑释解教人员在 3天内由村 (居)委会干部陪同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报到,逐一进行登记注册,采录和比对相关信息,并落实安置帮教责任和工作措施。

(三)破解过渡安置难题。对村 (居)委会从监所接回的刑释解教人员,在出监所半年内,按照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费,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刑释解教人员,建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解决其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

(四)破解就业扶助难题。组织技能培训。由省司法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组织,省财政出资,对一年内将出监所的服刑在教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经培训考试合格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纳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由县级统筹安排就业技能培训,培训经费由县级财政统筹解决。拓宽就业渠道。一是鼓励企业招聘刑释解教人员。二是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三是扶持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

(五)破解社会保障难题。将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是纳入低保“五保”范围。二是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三是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四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六)破解接茬帮教难题。采用结对帮教、跟踪帮教、分类帮教、示范帮教等方式将刑释解教人员纳入帮教体系,破解了按茬帮教难题。

河南省司法厅:全力做好刑释解教人员信息核查工作

近年来,河南省以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核查工作为基本平台和主要抓手,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的衔接管控。

(一)强化信息意识,搭建高水平信息化管理平台2007年,中央安帮办在全国推行单机版安置帮教管理软件2008年 4月,全省监所和县市区安置帮教组织已经全部启用安置帮教管理软件,为开展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核查做好了前期准备。今年 7月,在单机版运行基础上,利用服刑在教人员信息录入核查,顺利推进了网络版管理系统的运行,基本建立了全省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

(二)强化信息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录入核查准确率把服刑在教人员信息录入核查与日常信息管理结合,设定了集中录入核查阶段和正常运行阶段,大力推进信息录入核查任务的落实。其间全省监狱、劳教所、看守所从事录入工作的干警,不辞辛苦,加班加点,积极组织服刑在教人员信息录入。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服刑在教人员信息核查,切实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

(三)强化领导协调,加强信息录入核查工作的衔接配合。加强领导,提供保障。省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开展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核查的通知》;省综治办、公安厅、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核查工作的通知》,对全省信息录入核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将服刑在教人员信息核查工作纳入全省平安建设考评体系进行考核;明确各级安帮办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要求各地各单位有专人负责录入核查工作。同时,要求各地各部门为信息录入核查提供必需的工作设备,配备专用电脑、光盘刻录机、打印机,开通网络。加强联系,协调配合。一是加强与监所单位的联系,对服刑在教人员信息录入进行指导二是加强与各级安帮办的联系,对服刑在教人员信息核查进行指导。三是加强与中央安帮办和软件开发公司的联系。对信息核查工作开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及时请示汇报,确保软件变得更加科学实用。

(责任编辑 张藤青)

猜你喜欢

监所服刑人员
最老少年犯服刑68年后出狱
智慧监所建设与技术应用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服刑中的劳教人员可以结婚吗
新刑法视角下监所工作的侧重及本质方向探讨
条形码技术在公安监所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浅析公安监所特情选建机制*
中国关工委中秋慰问干警帮教服刑青少年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