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金融危机与全球化
2010-02-15王文卿药朝诚
王文卿,药朝诚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略论金融危机与全球化
王文卿,药朝诚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它导致的利益融合表现在多个领域,它使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并逐步深化,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化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化进程也许会暂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其前进的脚步不但不会放慢,反而还会加快。
全球化;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经从美国波及到全世界,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美国次贷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遭遇了重创。金融危机暴露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弊端,也使人们对于全球化产生了疑问,并从理论上追问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全球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强大的趋势,在前苏联解体之后,更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对于全球化的是非、好坏的判断,已有诸多学者有过各种各样不同的见解,支持的、反对的都有。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几乎所有的理论判断都没有影响到全球化的迅速扩大,但这次金融危机却让全球化遭遇了最严重的挑战。让我们翻开经典,重温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全球化的,或许,能从中得到启示。
一、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一)马克思论全球化
究竟何谓“全球化”?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以及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如此预测性地描述了全球化: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P276)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市场是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使资本价值的增值,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在这里,生产是以巨大的、日益扩大的规模进行的,因此市场必定不断扩大………“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4〕(P268)
尽管马克思只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描述全球化,但反观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我们不得不佩服马克思的高瞻远瞩。
(二)美国金融危机
表面看,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所引起的,实质的问题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的失衡。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进而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它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创造很高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但是,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定演变成一种虚幻经济(fiction economy)。如果华尔街的金融产业像一台巨大的昼夜都在运转的“机器”,它一方面吸纳全球金融资源,同时通过其“生产”变成全球各地一个个投融资项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用资本在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回报给全球投资者,那么,华尔街的金融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或者,如这些金融产品的创造立足于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能促使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危机出现的概率也可以大大下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资机会,而且美国已经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通过制造业信息化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机会也已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吸纳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金融资产的供应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支撑。美国的金融危机就如此这般地发生了。
二、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在最近三十年里迅猛发展,在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这三个核心领域都有明显的快速发展。在贸易领域,在全球化刚开始的1960年到1985年的25年间,全球贸易出口额从1万亿美元仅增长到2万亿美元;而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间,全球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
全球化是导致当今金融崩溃、不平等日益加剧、贸易不公平和不安全的原因。由于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大国经济明显衰退,因此,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而全球化又加快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速度。
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全球化所导致的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就越大。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的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不可否认,全球化在近三十年里一直处于内部失衡的状态。全球化包括功能性全球化和制度性全球化两个方面。三十年来,功能性全球化在私人部门利益驱动和市场力量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但制度性全球化的推进始终较为落后。尽管在国际贸易领域,制度建设已经起步,但在金融投资和生产领域,制度建设还很滞后。
三、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1〕(P276)马克思这段精辟的论述,突出地表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全球化是从资本的本性产生出来的。
马克思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制度的内部缺陷是生产过剩危机的成因,市场经济机制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引起的不稳定影响是经济制度内部缺陷的表现。
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不仅预测了经济全球化,而且运用矛盾分析法,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到社会经济制度等领域对生产过剩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更加注重生产领域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历史,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总供给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的过剩,并且提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制度。
马克思认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P548)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美国实体经济在近十几年的低迷状态下徘徊,而股市却在哄抬中不断上扬。股市是由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支撑的,到2008年下半年,这种预期在次级贷款者断供之后,人们的信心破灭,疯狂抛售股票,便如同触动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其后来势汹汹,引发了美国金融界的大地震,继而波及到各个行业和世界各国。银行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坍塌对于经济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美国次贷危机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所引起的,归根结底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是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是过分强调了“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其增长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危机的产生。
马克思的预言已经成为客观现实,而其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一些改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比如银行、大工业的国有化等措施,就可能被资本主义的自救计划所吸收和采纳。实际上,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救市计划里就包含着不少银行、大工业国有化的举措。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笔者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化进程也许会暂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趋势的进程非但不会放缓,反而还会加快。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兰.经济全球化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最有效的措施〔J〕.商业周刊,2008,(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F83
A
1009-1203(2010)01-0112-02
2009-11-29
药朝诚(1953-),男,山西晋中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教授。王文卿(198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赵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