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2010-02-15周耀宏
周耀宏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周耀宏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产物;理论成果;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P284)恩格斯的话深刻阐明了理论思维的时代特性,揭示出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会打上自己时代的烙印。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世人所密切关注。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今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内在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表现。
首先,科学发展观汲取了当代最新发展理念。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曾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指导思想。这种发展观在创造前所未有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导致了分配不公、社会动荡、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就迫使人们必须更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的,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强调发展必须是协调的,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强调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它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要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也对人类发展观作出了新贡献。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对当前我国存在突出矛盾的科学回应。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于丰富发展的内涵以及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依旧薄弱,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活殷实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真正转变发展观念,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摆脱过去那种偏重于GDP增长、粗放型的发展观,从而转变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区域和城乡发展相协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上来。
(二)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种结合,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的过程,又是在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从中国实际出发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却至今仍然充满活力并不断发展;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因此,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条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创造新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科学判断国际局势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特征,把我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放到世界和时代的大视野中去观察,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抓住和利用好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所提供的战略机遇;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它作为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在准确把握世情和国情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勇于实践。
其次,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处理了认识与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与中国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使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理论创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每当我国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或面临重大社会变革时,实践就会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影响革命、建设和改革全局的重大而根本性的问题。科学回答这些问题,作出新的重要结论,就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
(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是毛泽东于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最先提出的。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2〕(P658)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否则便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革命艰辛探索后达到的一种理论自觉。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强调理论的具体化。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告诫: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强调:“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3〕(P248)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P248)列宁深谙这一原则,他说:“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4〕(P161)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列宁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并成功实践的第一人。民族化的实质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问题,这实际牵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问题,牵涉到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关系的问题。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时,就要求严格防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脱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强调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的倾向。毛泽东提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5〕(P408)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6〕(P109)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强调特殊性而忽视普遍性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展开,而不是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强调的“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6〕(P109)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我国具体国情的特殊性相结合,使其民族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进入一个自觉主动的新的历史阶段。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结构和鲜明的理论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为立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思想为理论立足点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为理论实质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结构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有非常鲜明的层次结构,即一个逻辑起点、四大理论支柱、三大逻辑层次和十个理论范畴。〔7〕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四大理论支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科学发展观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发展任务、发展实质、发展保障、发展机遇等十大范畴构成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分为三大逻辑层次:第一层次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总论”。第二层次是关于发展的四大战略思想,即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四大战略思想犹如四根支柱,支撑起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大厦。第三层次是具体政策措施层次,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措施。这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备的理论体系表现了科学发展观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的独特理论架构。
(三)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
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理论的包容性。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在内涵上不断扩大,外延上不断拓展,并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包括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覆盖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科学发展观将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而继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二是结构的严谨性。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宏观视角进行总体构建,并强调要通过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三是目标的人本性。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强调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
三、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是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就是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使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把发展视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性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直接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和新视野。
(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思想;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其他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思想;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永续发展道路的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的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等。这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既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对实践中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既是对发展中的新情况的科学判断,又是对这些新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延伸和拓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产物,是新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尽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时代主题的不同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但是这正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P1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延伸和拓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丁晋清.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D616
A
1009-1203(2010)01-0003-04
2009-11-27
周耀宏(1972-),男,河南鄢陵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许昌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冯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