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中寻找平衡
2010-02-15观察家
■ 观察家
翻过2009年的最后一页,我们就告别了一个年代。
从“9·11”的噩梦中开启,经历“非典”肆虐、甲流横行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激烈争吵,新世纪的“零零年代”徐徐落幕。由此,各种情绪接踵而至,失望、失落,愤怒、无奈,乐观、憧憬都裹在了一起。各国媒体和专家盘点本国在这个年代里的得失时,推出的关键字、关键词各不一样就是这种情绪的充分流露,如美国《时代》周刊以“地狱的10年”作结;英国《独立报》以“毁灭的10年”、“漂移的10年”作结;俄罗斯专家用“成长的命运”来概括;中国的《环球时报》票选的关键字,“被”和“变”被网民追捧。
过去的十年,在经历诸多大事之后,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权力开始转移:G20取代G8,同时发展中国家在IMF的发言权获得提升,标志着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在未来将发挥更大影响力。这是十年之变,是世界在多极化趋势中寻求的一种平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如果从世界大格局中审视过去的十年,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当属中国的成长和崛起。2001年入世,中国开始全面、深刻地融入世界,开放、改革相互促进。从08奥运到建国60年盛典,再到海军深入蓝海,彰显了大国的自信和责任。而围绕气候问题做出具体的减排承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既有诚意又有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必须给发展中国家以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补偿和援助,这是在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中寻求平衡,脱离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谈现实合作,缺乏必要的基础,也缺乏起码的平等和尊重。只有在历史与现实的平衡中,才可能在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议题上凝聚共识、一致行动。中国秉持大国的责任意识努力推动达成这种平衡。
大国的责任需要有大国自身发展和强大以及大国国民意识做支撑。正如媒体所选关键字“变”所揭示的,中国的变化很大,经济规模已经稳居第三,2010年可能超过日本,紧随美国之后。而且拥有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中国话语权的提升与此密切相关。但有个事实不能忽略:我们与美国相比还要相差几十年,地区差距大,收入差距大,现实情况与群众的期待距离还很大。
办好自己的事是前提,“变”仍将是主调。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多,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这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包括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加快发展,政府在着眼宏观全局的规划下,需要采取不同的调节手段进行引导和支持,尤其是要促进落后地区发展能力的增长和发达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二者良性互动,要素流动自由畅通,从而实现均衡发展。
利益分配不平衡。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必然会有获益大小之分,改革也必然带来利益的调整和博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属正常。问题在于,我们的分配体制的弊端,导致“穷的更穷,富的更富”,违背了基本的公平分配原则,甚至存在利益集团把持下的分配不公现象,必须警惕。而分配的导向上,实质上存在一种反向激励,真正的基础性创富劳动远不及投机和娱乐,造成价值取向扭曲、两极分化严重,而税收调节不力,给社会分配秩序带来混乱,社会浮躁之风愈刮愈烈。
经济结构不平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不小,暴露出结构失衡的矛盾,调整的要求十分紧迫。失衡的本质就是不匹配,既要转移就业,又无更多的机会吸纳;既要产值高贡献大,又要生态环保、节能降耗,这些都是一对对现实矛盾,要解决就必须调整,否则矛盾越积越深,发展将必然遭遇瓶颈。
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典型的是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在城市,择校风盛行,看病扎堆;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匮乏,待遇不高,难以扎根;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素质教育成口号,苦了老师,害了孩子,耽误一代人。而医疗设施更是不足,看病难,难看病,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极差成为大多数农村的现实困境。
群众心理不平衡。一系列的不平衡,导致群众的心理失衡,“被”字流行就是一种心态的折射。“蚁族”聚居,就业无着,需要社会关怀;房价疯涨,被称作保民生的最大困局。疯涨的房价背后是投机行为的疯狂掠夺,是腐败成本的转嫁在推波助澜,杭州副市长许迈永收受房地产老板的贿赂过亿,就是一个例证。有网友就说,以前为攒钱,单位的养老金折成了现金,现在房价太高又攒不够,两头落空,整天焦虑。心理的平衡已被打破,内心怎么和谐?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平复内心,同时更需要修复遭到破坏的社会平衡系统,否则,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社会稳定的大局不利。
平衡是相对的,是动态,平衡——失衡——再平衡,是一个基本规律,我们需要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在不断变化中寻找平衡。
期待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