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矛盾观点看陈云党建思想的理论特征*

2010-02-15高广景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陈云矛盾事物

高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836)

从矛盾观点看陈云党建思想的理论特征*

高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836)

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陈云始终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坚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建设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他还强调要抓住党建工作的主要矛盾,有重点地建党。他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利用矛盾,对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云;对立统一规律;党建;理论特征

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陈云始终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党建思想。内容深刻,思想深邃,理论特征十分鲜明。

一、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属性,也就是说,双方在相互对立中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反之亦然。不仅如此,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时,要在缺点中看到优点、在错误中看到正确,在现实中看到未来,并创造有利条件使矛盾双方向着更为有利的方向转化。

陈云在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建党的实践中,坚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建设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一)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中追求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现真理。陈云指出,实事求是既容易做到,也难以做到,关键问题是要在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他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主要原因是主观和客观相脱离,把片面当成了全面。为了克服片面性、少犯错误,他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方法。他认为,可以通过交换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达到了解客观事物全面情况的目的。他特别强调要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见,因为相反的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足。比较则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楚事物发展的程度,难以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正确。他经常说,“正确的东西,是在否定错误的东西中生长起来的。”[1]不仅如此,他还主张要把自己的意见放到实践中继续检验修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避免某些片面性,作出比较正确的决策,比较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二)在矛盾的转化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陈云指出,提拔干部时要做到才和德的有机统一,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他认为,考察干部时,做到真正全面了解人就要务戒:一方面不能只看到坏,不看到好,或者只看到好,不看到坏;另一方面,不能只看到他的今天,不看他的昨天,或者只看过去,不看现在;只看功不看过,或者只看见过不看见功;只看今天的好,不看昨天的坏,或者只看今天的坏,不看昨天的好。

抗战时期,敌占区、大后方党的组织是秘密的,党员已经有了相当的数量,但大后方党组织还不太巩固。针对这一现实,陈云作出了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的著名论断。他提出在缩小大后方的党员队伍的同时,要加强党内的教育,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这虽然不是党员数量上的发展,但这种质量上的提高,远胜于数量上的发展。培养这样成千上万的干部,并且能够保存下来,使用到革命决战关头,实在是无敌的力量。这就做到了在质与量的对立中达到了统一。

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和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陈云认为,巩固党的基层组织的首要任务是要巩固党的内部,教育党员,清除坏人。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支部在群众中的工作,使党员在群众运动中锻炼自己,加强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两者相互配合的结果,会使整个工作推向前进。同时,上级党部的负责人要使自己的领导正确,就必须首先熟悉这个支部党内党外的具体情况,了解支部的历史,每个党员的各方面,支部的环境,如地方情况、群众情绪和阶级关系等,否则,就不能作出正确而适当的指导。这就在内外、上下的对立统一中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健康发展。

(三)在群众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并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陈云始终坚持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他说,“只停留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只停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看不见理论和实际统一,或者看不见理论和实际有别,都不对。”[2]陈云对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做了深刻而辩证论述,他认为,虽然我们应看到个人在关键时候的作用,但人民的作用还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如此,他主张领导干部必须注重深入群众,用90%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多听不同的意见,用10%的时间做决策,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此外,他还特别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1962年2月8日,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上下通气的必要条件。只有通气,才能团结。他还批评了党内生活不正常的现象,“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些人见面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作为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要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必须听取不同的意见,经过周密的分析,把它们集中起来,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客观事物。

(四)在制度的内在对立统一中寻求党建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重视制度建设,是党的一大优良传统。陈云一贯重视和强调党的制度建设。1947年4月22日,他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组织生活不健康的状况,提出了党内要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意见,并对民主与集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了深刻论述,他说,“民主不仅一般需要,在目前情况下有特殊需要。不经大家交换意见,是不可能集中的,形式上集中了也难免出错误。”“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换意见,反而容易集中。”[3]“文革”结束后,他对这一制度做了多次强调。1987年1月16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党内要强调一下,要有民主生活制度。常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政治局多少时间开一次会,要立个规矩。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应该分开来开。这是党内民主生活。民主集中制要坚持。经常开会讨论,经常交换意见,就不至于出大的问题。”[4]

离退休制度是我国干部制度方面一场深刻的变革,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老干部离退休和提拔中青年干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陈云对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针对“文革”结束后大部分干部年事已高的状况,陈云出于对党和国家的前途的考虑,1981年5月8日,他在《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中指出,提拔中青年干部已刻不容缓。但有些干部有顾虑,认为“中青年干部缺乏经验”。他经过辩证分析后认为,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只要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中去,经过几年的锻炼,他们是能够成才的。他同时指出,中青年干部有朝气,多数人有专业知识,不少人有第一流的专门知识,这是他们的长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应该珍惜使用他们,使他们尽到传帮带的职责。为了贯彻这一决策,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期间设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新老干部交替的过渡。党的十四大鉴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已基本完成历史性任务,同意不再设立。至此,党的新老干部交替工作顺利完成,干部离退休工作也走上了正常化、制度化轨道。

(五)在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中推动反腐倡廉建设。陈云重视党的纪检工作,提出许多开创性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辩证地指出了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的挑战。他认为,中共是有军队与政权的党,比起秘密工作和山沟里打游击战的时代,更容易出现野心家。他说,“在胜利了的国家里头,有电影,有照片,开会时热烈鼓掌,阅兵时可威风啦。火车站欢迎的时候,送鲜花,夹道欢呼。物质享受是很具备的,很可以腐化。从前在瑞金、延安时,想腐化也很难,现在腐化很容易。”[5]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和违法行为,除了抓党风廉政建设以外,陈云还特别提出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做到两者相辅而行。他说,“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如果不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任何单位,任何领导干部,如果忘记或放松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6]

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把握党建的重点和关键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在各种矛盾中,不管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而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既然矛盾有主次之分。我们在用矛盾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就要善于抓住事物的重点和关键。

(一)紧扣时代主题,解决突出问题

由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事物就表现出阶段性来,这就要求人们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并妥善地处理事物的矛盾。根据不同时期党面临的突出问题,陈云提出了一系列党建思想,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一方面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要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以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陈云认为,解决生存问题的首要条件是要深入群众中去,发动群众,取得群众的信任和保护。鉴于党内“左”倾错误脱离实际,使革命遭到重大挫折的严重教训,陈云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要求“一切工作方法,必须随着每个地方的不同情形来决定。一般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参考党中央各种决议,同时要审慎地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形来提出适当的口号,灵活地运用各种工作方法,”[7]以此来解决发展问题。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新民主主义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如何为贯彻政治路线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便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陈云提出,“组织路线要适合于政治路线的要求,保证政治路线的实行。”[8]他这一时期写下了《论干部政策》、《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巩固和加强群众工作》、《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学会领导方法》等大量党建专著,论及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的支部建设、党的群众工作、党的思想方法等内容,涵盖了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显然,党的组织建设是这一时期陈云所关注的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但这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怎样执好政、掌好权的艰巨任务摆在了党的面前。陈云结合经济工作的实际,坚持发展依靠群众,把党的群众工作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1957年1月9日,他在商业部党组会议上指出,“疑难不决的事情,要请教群众。没有这一条,不能算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依靠组织,更主要的是要依靠群众。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口号。”[9]因此,他主张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群众,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62年3月7日,他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道,“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革命搞成功了,千万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们手里失掉。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10]可见这时他对群众工作的重视。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新老干部的交替,陈云又把党建的重点转到了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工作上,提倡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由于“文革”中党的优良作风遭到严重破坏,加之,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干部经不起金钱女色的诱惑,在利益面前蜂拥经商、贪污腐化等,为此,陈云作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他还特别强调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并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11]

(二)注重领导方式,紧握开锁的“钥匙”

陈云主张做工作要抓问题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方面。1933年7月,他在《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一文中第一次指出领导方式的重要。他认为,要实现有效的领导,必须采取“一种灵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领导方式”。[12]他在文中批评了农业工会的一个巡视员开会布置工作不分先后、轻重缓急,在一次会议上提出许多工作,结果,使下面的干部不知从何做起。接着,他指出,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做好工作的关键。他还形象地把要解决的问题比喻为两扇锁着的大门,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喻为开锁的钥匙。要想走进屋子,就必须有个钥匙来开那把锁。只要群众真的动员起来,加上我们及时有效地领导,许多任务都可以逐渐完成。他在后来谈及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时说,“中心工作和经常工作要分清。不忘记经常工作,但必须抓住中心,防止事务主义,乱无头绪。工作一件一件来,每件工作做到底,就是最有成效,最快速度。平均使用力量,瞎抓一气,必无成效。”[13]

(三)每项建设,各有偏重

陈云主张,每项工作应各有偏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陈云认为:在思想建设上,实事求是的关键是弄清“实事”的全面情况,为此,应善于听取反面的意见,在反复比较中考察客观事物;在作风建设上,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尤其是提高中高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在制度建设上,民主集中制建设是重中之重,他在总结“文革”教训时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14]在组织建设上,陈云认为,干部队伍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在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干部时,德是第一位的。他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要加快提拔中青年干部,同时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这一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15]

三、运用理论,立足现实,放眼未来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陈云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运用这一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地利用矛盾,辩证地看人、待事,对现今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

(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不同质的矛盾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毛泽东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16]陈云不仅在不同时期强调党建工作的不同重点外,还在领导方式和具体工作上提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1939年6月10日,他在《党的支部》一文中指出,“地方党部负责各支部的领导人,在指导支部执行上级党部的一切决议和指示时,必须依据支部当前的情况,并经过支部的讨论,去定出在这个支部如何执行决议的具体办法和步骤,而不是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应用。”[17]1956年,他在一次商业部部务扩大会议上强调,“统一财经工作,实行计划经济,都要求集中。但是,集中不能过分,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我们常说,政策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化”。[18]

“文革”结束后,在审理江青、林彪案件时,陈云认为,应以汲取教训为着眼点,把这场政治斗争放回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从而对于党内斗争采取正确的方法。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有人对有些犯有错误同志的检讨不满意,陈云指出,要对这些同志应作全面的考察,既要看到他在党内所犯的错误,也要看到他在党内做过什么好事,还必须看到当时党内的情况。这样,陈云就没有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而是辩证地做了具体的分析,为客观公正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

(二)策略地利用矛盾的不同方面,做到扬长避短。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双方既包含着相互否定的因素,又包含着相互肯定的因素。由此,陈云坚持认为,发挥优点可以克服缺点,吸取教训可以总结经验,争取工作的主动。

在使用干部上,陈云提出了“人事两宜”的原则,他说,“自高自大当然不好,是坏的,但是这种看法往往包含片面性。我们要进一步地看,每一个坏处同时也常有它的好处。这个人自高自大,但是做起事来有自信心,这种人多少有点才能,因为他起码总有点本领才敢自高自大。对这种人,我们就要用他的好处,避免他的坏处。假如你指定一个范围,告诉他正确的方向,让他尽量地去发展,他是可以做出成绩来的。”“懦弱无能当然也不好,可是其中也有它的好处,好处是小心谨慎。因为他能力不大,所以特别唯谨唯慎,这种人不能做大刀阔斧的事,但是可以担任小心谨慎的工作,例如做机要、做调查统计等等工作。我不赞成懦弱无能,但是这种人有他的好处,我们可以用他好的一方面,小心谨慎的一方面。”[19]他总结道,“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毫无长处、毫无优点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毫无短处、毫无缺点的,所以我们说,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20]

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要找一个对立面,征求反面意见以求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汲取反面的教训。他在接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不久,就以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的口吻说道,“必须根据过去失败的教训加以深刻的反省,大胆地解脱历史成见的束缚,否定过去那种错误的或不合现实的工作方法和组织形式,而做出正确的规定。”[21]由此可见,陈云将矛盾辩证法已经运用到了何等娴熟的程度!

(三)动态地辨人、看事,力求严肃、科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泉源。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双发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动态地认识人,看待事。在谈到怎样爱护干部时,陈云认为,对于犯了错误的干部,我们要竭力挽救。“如果一个人从前犯了错误,现在还在犯错误,这样的人,经过批评,只要赶快觉悟,下一个决心,回头是岸,将来能够转变得好,也还可以将功赎罪的。”[22]革命胜利后,他还告诫中高级干部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要因此而摔跟头。1954年2月10日,他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说,“我们想一想,一九四五年七大到现在,跌了大筋斗的几个主要的领导同志,哪一个同志不是因为骄傲,背上背了一个大包袱,上面写着两个字,叫做‘正确’。背了‘正确’的包袱,就会跌筋斗。这一件事很值得我们注意。我并不是说犯错误好,而是说没有犯过错误的同志,很顺利的同志,应该十分警惕。同时犯过错误的同志,如果一个时期正确了,不小心,骄傲了,同样可以再跌筋斗。同志们,人家对你鼓掌的时候,那可要很小心。一个人在人家鼓掌时,他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小心谨慎,一是昏头昏脑。昏头昏脑就很可能是跌筋斗的候补者。”[23]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革”期间的帮派分子破坏活动深感痛切。改革开放后,陈云对他们在政治上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党中央提倡大力提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的关键时刻,他强调,“文革”期间闹派性的骨干分子、打砸抢分子一个也不能提到领导岗位上来。不能看他们现在一时表现好,还要看到,一旦气候适宜,党内有什么风浪的时候,他们还会兴风作浪的。可见,陈云总是关注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转变的可能性,并科学地分析,使事物得到合理的解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24]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成为摆在党面前的突出问题。党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又要切实把握党建的重点和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2][3][4][5][6][8][9][11][12][13][14] [15][17][19][20][22][23]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1、125、208、307、213、293 -294、129、218、249、6、130-131、250、277、64、9-10、10-11、22、216.

[7][21]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33-234.

[10][18]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31.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

[2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责任编辑:铭 尘)

book=99,ebook=99

D26

A

1672-1071(2010)04-0085-05

2010-06-07

高广景(1981-),男,安徽太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史。

猜你喜欢

陈云矛盾事物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美好的事物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另一种事物(组诗)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