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保持是加快三江源区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2010-02-14孙国恩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11期
关键词:源区三江青海省

孙国恩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西宁 810001)

青海省有“江河源”之称,因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而得名,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既定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程中,三江源的生态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关键是搞好水土保持。

1 三江源区生态建设概况

(1)水土流失防治初见成效。青海被誉为“众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横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有着大气之美、磅礴之美、雄奇之美,把青海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无疑是我们对国家、对全球担负的不可推卸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生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土保持工作,在三江源生态治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水保部门立足于三江源独特的生态地位,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目标,认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 2009年底,在三江源地区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303.39 km2,综合治理小流域 324条,初步达标验收 291条,建设淤地坝近 600座,建设各类水土保持工程 2万余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 “三增加、三减少、三改善”上,即增加了基本农田、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群众收入;减少了坡耕地面积、减少了土壤侵蚀量、减少了贫困人口;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态和环境、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维护了江河流域的宁静安澜。

(2)水土流失现状令人担忧。据青海省三江办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近 30年来,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缩速度是过去 300年的 10倍,自 196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到 77%。

由此可见,生态建设已经成了三江源地区的头等大事。就当前而言,青海全省的水土流失状况也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土壤侵蚀面积为 35.43万km2,风力、水力、冻融侵蚀交错分布于全省各地。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之大、区域之广远远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土地沙化面积呈加剧趋势。目前,青海省的沙化土地面积已达到 1 255.5万hm2,沙化扩展速率达到每年 2.5万hm2。土地沙漠化不仅减少了大量的生产用地,还加重了江河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的风险。三是草场退化严重。受干旱、风沙、鼠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海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已近 1 647万hm2,单位面积产草量同 20世纪 80年代相比下降了 16%~40%,全省每年因鼠害损失鲜草 40多亿kg。四是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据水文实测资料,青海省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原有大小湖泊 4 077个,目前已有近 50%的湖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下降了 2~3 m。

有位生态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在这种高寒地区,环境一旦破坏可能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能恢复,这不得不让国人为三江源地区的草场和牧民生存捏一把汗!

2 重建三江源区生态平衡是当务之急

严酷的生态现实表明,加快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重建青海新的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实际,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其理念是:“宁愿牺牲眼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宁愿牺牲青海的局部利益,也要考虑全国的大局利益。”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对三江源核心地区的地方政府不再考核G D P,从以国民经济指标考核为主转到以生态建设指标考核为主上来。正如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所说:“要把保护青海生态作为我们的重要责任,宁可牺牲发展速度,宁可牺牲 G D P,也决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

在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在全省广泛开展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国债小流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同时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触角逐步向三江源核心区域和生态敏感地区延伸,积极争取实施了黄河、长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黑河源头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以及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并加强了对开发建设项目及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不断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和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快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努力改善青海的生态和环境,以小水保撑起大生态,努力构建三江源新的生态平衡。

3 三江源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

近年来,青海省的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仍达不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三江源的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一是省内水土流失面广量大,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就总体来看,三江源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才刚刚开始,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是国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地方投入也十分有限,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不相适应,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和环境的要求。

三是重要水源地的生态恶化趋势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青海的湟水河、大通河、隆务河、黑河等河流水源区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少、水脏、水浑的状况越来越普遍,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为了进一步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力度,青海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必须牢牢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全省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总体上要结合青海省实际,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格局和重点,积极争取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江源水土流失区应实施以生态移民、退牧育草、划区轮牧、轮封轮牧、大面积封禁管护、预防监督为主要措施的生态修复,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加强生态管护,逐步形成生态的顺向演替,恢复和增强草场的生产力。东部黄土高原区主要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利用好水土资源,大力发展小流域示范区建设,建设优质高效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在人口密度小、水土流失为轻中度的高地草原区、土石山区、丘四区的脑山区,应通过退耕还林(草),加强封禁管护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保护和恢复植被,使涵养水分的功能持续、稳定发挥。同时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达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的良好局面。环青海湖流域应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育草、草原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措施,限制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促使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黑河上游生态建设区和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应大面积实施以封禁管护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分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细分各项工程项目布局,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基本遏制生态和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水土流失不再扩大、初步控制沙化面积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是要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封山禁牧政策,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条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修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是要加快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和规范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对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地区取得的治理成果加以整合、补充,逐步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区。

四是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从下游受益地区征收一定数额的补偿费,用于上游生态建设工作,以弥补源区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

五是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治理水平。要加大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度,从水蚀、风蚀、冻融侵蚀交错发生的过程和机理入手,积极探索防治方式方法,引进、培育新的树草品种,不断提高生态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六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训现有技术人员等方式,造就一支高水平技术队伍,从而推进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源区三江青海省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受焦化影响的下风向城区臭氧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三江源地区1961-2019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安徽沿江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冬小麦蒸散源区代表性分析
三江并流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