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州市暴雨洪水的防控与灾后恢复重建

2010-02-13苏亚夏军钱进

治淮 2010年1期
关键词:涵闸降雨量减灾

苏亚 夏军 钱进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辖砀山县、萧县、灵璧、泗县和埇桥区。全市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人口626.06万人。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地面高程在15~54米之间。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汛期5~9月份降雨量集中,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0%以上,且雨量集中,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由于该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灾害性天气频繁,易旱易涝,是全省洪涝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近20年来,全市先后出现了1991年、1996年、1998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暴雨灾害,这8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1026.1毫米、1154.4毫米、1074.6毫米、1107毫米、1397.1毫米、1074.3毫米、900.2毫米、1210.9毫米。以上这些年中,由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中1991年、1996年、1998年三次大水,全市经济损失达98亿元。

一、暴雨灾害的特点

1.暴雨灾害多集中于主汛期。6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时段,其中7月降雨量最大,暴雨日数最多,其次为8月。如2007年7月2~7日连续4次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埇桥区大营镇达403.6毫米。

2.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据资料分析,该市年均暴雨日数多在3天左右,暴雨日大于6天的年份有1996年、2003年和2007年。但暴雨年际变化差异非常大,最多的年份1996年6月16日~7月21日8次暴雨,埇桥区蒿沟乡降雨量高达1355.5毫米;最少的年份甚至没有出现暴雨,如1973年和1975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年平均暴雨日数开始增多,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严重。

3.暴雨集中,强度大。该市属淮北平原,地势平坦,落差小,汛期大范围连续性暴雨,局部大暴雨、特大暴雨,再加上间隔时间短,范围大,雨量集中,这是引发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如2006年7月2日21时~22时,萧县龙城镇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100.3毫米,为建国以来第一位。近几年短时强降雨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2009年9月24日17时~25日1时,8个小时就降雨186.2毫米,其中晚上8~9时一小时最大降雨量达92.8毫米,造成宿州城区大面积短时积水深达0.5~0.6米,实为历史同期罕见。

二、暴雨灾害预防与科学调控措施

1.切实落实防范暴雨工作责任制。该市防指严格按照防汛职责和防洪预案的要求,上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增强防范意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各项防范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

2.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认真落实该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宿州市防汛应急预案》、《宿州市城市防洪预案》、《新汴河防洪调度预案》、《老汪湖蓄滞洪区运用预案》,并在汛前根据上年度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进一步完善优化防洪调度预案,逐步解决延长预见期和提高准确度问题。

3.加强预测预报。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和汛情发展变化,加大监测密度,及时会商分析,提高暴雨预报精度,特别是加强对突发性暴雨洪水灾害的监测预报。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等各种途径,及时向市防指成员和受洪水威胁区域群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好暴雨洪水防范工作。

4.全力抓好重点部位的防范工作。及时制订和完善防范暴雨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对山区水库和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和淹没等灾害的区域进行排查,组建应急抢险队伍,补充防汛所需物资、器材。对83座中小型水库、70条河道险工险段,特别是15条主要防洪河道要加强值守和巡查,排除隐患。对危旧房屋、病险水库的安全状况进行认真检查,并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对正在施工的病险水库及其他在建工程,落实安全施工措施。对城市易积水路段、重点防洪排涝区域等,安排城管部门专人负责、分段包干,保证道路、排水畅通。

5.以人为本,科学调控。各级防指认真履行防汛职责,坚持科学调控,蓄泄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同时,针对雨情、汛情、工情的变化,统筹考虑防洪工程的运用时机和运用方案,合理安排“拦、分、蓄、滞、排”措施,提前开闸预泄腾空库容,顺势而为地疏导洪水,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给工程以保护,给水环境以健康,给自然生态以空间,科学有效地管理洪水,实现人、水与自然相和谐,确保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6.坚持统一指挥,发挥防洪工程作用。各级防指统筹部署防御暴雨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防汛抗洪措施,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汛情,为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按照洪水调度方案,科学调度水库、涵闸等防洪工程,合理控制水库、河道水位,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减灾效益,逐步形成反应灵敏、配合有力、有效应对、运转高效的防灾减灾机制。

7.加强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和防办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和涵闸监控系统建设和运用,充分发挥防汛机构作用,加强防汛值班,在第一时间掌握区域气象、水情、雨情等信息,提高对水利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对突发性暴雨洪水汛情的果断处置、快速报告能力,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逐步完善建成的全市5个县区防汛抗旱视频会商系统,完成全市第一批10座涵闸监控系统建设任务,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暴雨灾害,不断提升全市各级防办综合能力。

三、洪涝灾后恢复与重建

1.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全面恢复水毁工程。该市按照有关政策,广泛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和灾后重建。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分轻重缓急,先急后缓,急用先修,先恢复后加固,应急修复与冬春加固提高相结合,全面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堤防、涵闸、水库、桥涵、渠道和损坏的灌溉设施及机电井,确保灌溉需要和度汛安全。

2.加大河道治理工作力度。目前,全市70条排洪河道除新汴河等少数河道排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除涝能力达5年一遇标准外,唐河、浍河、沱河等河道除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防洪标准不到20年一遇,有的仅达10年一遇,甚至更低。近年来,该市利用国债资金进行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的奎濉河近期治理工程,该工程的竣工使奎濉河防洪除涝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该市将对境内新汴河及沿淮洼地治理唐河、沱河、石梁河、浍河、氵解河等6条河道项目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加固堤防,堵复缺口,恢复扩大河道泄洪能力,提高主要河道防洪排涝标准。

3.加大对重点病险水库、涵闸的除险加固力度。采取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开展水毁基础设施修复和重建。近年来,该市紧紧抓住国家3年内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机遇,对岳庄坝、永固、梁套、洪山、马庄、牛口等49座中小型水库分期分批进行除险加固,目前已有21座水库完工,并对新汴河团结闸、宿县闸、沱河进水闸等涵闸进行除险加固和重建,提高了调控洪水的能力,使该市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得到了加强。

4.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历年造成的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来看,主要是大、中、小沟和田间工程不健全,桥涵不配套,“毛细血管”不通。该市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内涝治理恢复性建设,除争取国家投资外,实行政府、群众、社会多元筹资的机制,采取以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为主、地方政府奖补为辅的方式进行建设,土方工程由受益农民出工投劳进行施工,田间配套小桥涵所需资金,由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自助的方式解决。2008年冬和2009年春该市投资3.77亿元,治理117万亩农田,收到良好效果。2009年冬至2010年春计划投资35679万元,计划完成土方3012万立方米。全面治理108万亩低洼易涝农田,逐步解决全市农田内涝问题。

5.积极推进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快防洪救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坚持“统一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防灾减灾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分级管理、部门负责、军地联合、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防洪救灾工作新格局,建立起灾前预防、灾后救助和灾区恢复重建资金投入机制,制定出台防洪减灾政策法规,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结语

暴雨洪水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也是一种洪水资源。正确处理好排与蓄的关系,适当提高涵闸蓄水位,使洪水资源化,确保抗旱时有足够的水源。随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防汛指挥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暴雨防控逐渐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涵闸降雨量减灾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中小型涵闸的安全运行与除险加固
来安县水旱灾害分析与防灾措施探讨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德州市多年降雨特征分析
降雨量与面积的关系
穿堤涵闸渗透变形分析与加固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堤防穿堤涵闸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