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内蒙古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2010-02-13张茂林李建国
张茂林,李建国
(1.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010070,呼和浩特;2.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010020,呼和浩特)
一、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概况
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总人口中,饮水安全及基本安全人口为591.4万人,占全自治区农村牧区总人口的34.7%。饮水不安全人口1112万人,其中水质不达标人口有804.3万人,用水量不达标人口130.9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人口111.0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口65.8万人。
二、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分析
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1)地下水水质超标问题
地下水水质由于受构造、岩性、地貌、气象水文和地下的补水排水条件的制约,水化学类型较复杂,局部地段水质由于受母岩的影响,常常含有氟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等内陆河流域和闭流区,地下水矿化度高,高氟水区、苦咸水区分布广。
内蒙古自治区系经济欠发达的边、老、少地区,农村牧区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必要的水处理措施,饮用水水质没有保证。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未能及时抽验水质,因而导致农牧民遭受慢性砷中毒、氟中毒、甲状腺肿大、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侵扰。
(2)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浅层地下水由于埋藏浅,受工农业生产污染的途径多,污染的程度大。农牧业生产所用的农药、化肥随降水汇集渗入地下,直接污染浅层地下水,给无供水设施、直接采用浅层地下水的农牧民造成饮用水水源的污染。特别是靠近建制市县镇区和厂矿企业附近的无净化设施的农牧民,因城镇、企业工业建设导致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直接取用污染的浅层地下水的农牧民常常发生因饮用污染的地下水致病或中毒的事件。
(3)饮用旱井和水窖地表水的毒理、细菌指标问题
集雨旱井和水窖中的水,用于生产建设没有问题,但用于人饮工程,其水质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集雨旱井和水窖,一般建在地势低洼地带,农牧业生产所用的农药、化肥随降水汇集,流至集水工程内,其水质的毒理学指标和细菌学指标往往较高,农牧民长期饮用此类水源的水,很容易致病。
(4)直接饮用受污染的江河、湖泊水的问题
居住在江河、湖泊、山泉附近的农牧民,习惯于直接取用此类水源的水。由于水源上游地区生产建设单位排放的生产性污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直接饮用此类水源的水,也容易致病或中毒。
2.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方面的问题
内蒙古中西部降水量偏少,地表水不足,属严重缺水区。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地形来说,大部分为丘陵、山区、沙漠区和荒漠草原区,存在无水区和水位深埋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农牧民居住分散,打深井缺乏资金,只好饮用苦涩的浅井水。在矿区,部分企业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造成已经污染的浅层地下水与深层承压水串通,进而污染了深层承压水。
3.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①打井缺乏专业地质勘探,成井率低,且成井后井的出水量保证性小。在氟病区和苦咸水地区,打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打井工艺落后,应该封闭的隔水层封闭不严,造成表层水质差的水与深层水质好的水相混合,没有达到改水的目的。
②一些山泉水或截潜流工程,工程结构过于简单,缺少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并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水质化验。
③对于集中式供水工程,受工程建设资金限制,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大部分工程缺少自动控制设备,供水时间过于集中;大部分工程缺少计量设施,不便于水费计收;一些工程缺乏共享的水源,没能采取集中连片设计。
4.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
①资金投入不足。各旗县市区现状饮水困难人口大都分布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的村组,工程建设投入大,而群众自筹能力非常有限,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
②非水利部门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大部分为直供和压力罐供水,由于罐中长期滞水,有水垢等沉淀,造成水质污染。
③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滞后。
④水费计收不规范。
⑤水质无检测设备。
⑥水源保护措施不完善。
三、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思路
1.技术指导思路
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要把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的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需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统筹考虑城乡饮水安全,统筹考虑水量、水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协调,科学规划,落实措施,重点解决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及局部地区饮用水水量不足问题,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确保饮水安全。
2.投资思路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级贫困省(自治区),农村牧区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一些地方群众还处于温饱状态,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仍要依靠国家财政大力扶持。应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保证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加大投资力度,加强资金管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鼓励受益地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投工投劳、集资、拓宽投资来源,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建设的投入力度。
3.工程建设思路
①因地制宜建设饮水工程。由于内蒙古幅员辽阔,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饮水不安全类型及分区多变等,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供水类型和供水方式,做到低投入、高效益。
②加大水源保护工作力度。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保护范围,制订保护办法,特别是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
③要完善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中心,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落实机构、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和经费,确保定期进行水质监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4.工程管理思路
①改革管理体制。要明晰工程所有权,建立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管理体制。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原则,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
②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机制。各地要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化农村牧区饮水工程运行机制改革。
③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农村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是供水管理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按照市场规则合理制定水价是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除农户自用的水窖、水池外,所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都要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
④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农村牧区供水的水源区,要划定保护范围,做好防护标识。要建立水质检测制度,对水质进行定期取样化验。家庭使用的水窖等工程也要注意水质问题,水利部门要进一步研究提高水窖水质的方法,定期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
⑤加强行业规范建设。目前,城建部门对城市供水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对工程的水源、水处理工艺、水质标准、安全生产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农村牧区供水工程规模小,分布广,基础条件差,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按照水利部制定的标准,各级水利部门应对供水单位的工程硬件环境、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编制定员等有关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加强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
5.建立和完善饮水安全应急机制
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饮水安全应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卫生、物价、安检等部门要从各自的行业管理要求出发,加强安全质量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供水安全卫生监督情况要及时通过媒体告知群众。
[1]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R].2005.
[2]刘建强,金丽,韩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2).
[3]程勇.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保障农民群众长期受益[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5).
[4]李仰斌.改革管理体制 确保工程良性运行[J].中国水利,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