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
2010-02-13刘光红穆贵锦
刘光红,穆贵锦
(贵州省遵义县水利局,563100,遵义)
遵义县地处贵州省北部岩溶山区,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全县总人口118.5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5.65万人。每遇天旱,全县农村就有60多万人饮用水出现困难,农村饮水问题已成为当地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7年起,县委、县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十件惠民实事之一,抓住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机遇,全力推进工程建设。按照“十一五”规划,全县应解决24.2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截至目前已解决了16.7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正在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有效缓解了遵义县农村饮水的紧张状况,特别是在2010年三季连旱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抗旱保饮水、助春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1.重视组织领导,强化设计规划,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领导重视是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有力保障。全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和有关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遵义县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镇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手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局面。明确水利局、发改委为项目主管单位,财政、审计部门监督资金的使用管理,卫生、环保部门负责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相互协作,确保了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县人大、政协等领导对农村饮水问题进行提议和监督;政府领导深入工地进行督察,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县水利局做好工程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要求基层行政部门做好前期的协调准备工作并作出承诺,无偿划拨或提供 2.5~3亩(0.167~0.2 hm2)的水厂用地,产权归县水利站管理,水价不能低于1.5元/t。
在规划上,全县从经济发展大局来统筹谋划农村供水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打造农村饮水安全精品工程。一是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以村镇规划为指导,从政策研究、技术开发与培训、运行管理等方面制定了《遵义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二是把好水源可靠性、安全性论证关。严格按照《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设计。三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工程类型。针对各地水源、地形、居住等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提出城乡一体化、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及分散供水等建设模式。
通过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的编报和审批,确保工程建设方案可行。同时,结合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在全县推行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2.尊重群众意愿,加强资金管理,为工程迅速推进提供保证
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在项目实施中,遵义县探索出一些经验:一是规划 “民评”。在项目规划建卡过程中,充分尊重地方党委、政府的意见和群众意愿,把真正饮水不安全的人口纳入规划建卡范围,并建立规划、设计、验收“三卡合一”的工程建卡管理制度,由受益农户、组、村、乡镇层层签字认可。二是方案“民选”。在制订实施方案过程中,由农户协同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协商,因地制宜确定工程建设类型,坚持“集中与分散结合,新建与改建结合,提引与自流结合,单户与联建结合;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井则井,宜池则池,宜窖则窖”。三是资金“民管”。大力推行“阳光政务”,乡镇将工程名称、受益人数、投资情况等向群众张榜公示,并由县财政局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要求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县级报账,转账结付。
为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遵义县在方案编制、资金拨付上严格把关。1 000人以上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县水电勘测设计队编制工程设计方案,报省、市主管部门审查批复;土建工程大于20万元的工程要进行公开招标投标,工程款每月按进度的80%拨付,工程完工经验收合格后再拨付15%,预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一年以后拨付。低于1 000人的小工程项目,工程实施方案由县水利局审查批复后,由乡镇领导机构组织实施;工程动工后,由乡镇水利站负责工程进度并提交申请,拨付工程启动款,第一次拨付工程款数量为工程总投资的50%;工程完工后,拨付第二次款项,拨付总工程款的30%;待工程验收交付使用后,无工程质量问题,再拨付剩余的20%资金。
通过全民参与,并采取严格的拨款程序,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和进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工程质量,强化示范带动,为基层水管单位注入了活力
严格“四制”管理,即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把“三关”,一是严把材料设备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主要材料、设备,实行集中公开招标采购,杜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设备。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建立“县级水利技术人员包片、乡镇水利站技术人员包村”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乡镇党政领导负责协调,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现场督促检查,各司其职。三是严把工程竣工验收关。项目完成后,由县水利局牵头,组织发改、纪检、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坚持抓好示范工程建设。3年来,通过实施集镇及周边地区的典型示范工程,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来促进全县其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为保证建成后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全县对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基本步入了“以水养水”的良性轨道。一是建立科学的管护体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跨村等较大的供水工程,采取“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即水利工作站、饮水工程管理站、水库管理所)”,让乡镇水利站参与饮水工程管理和水库管理,既节约了行政成本,又激发了乡镇水利站的活力。二是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依据运行成本,兼顾用水户的承受能力,按照“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效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
通过建设高质量的饮水安全工程和示范工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从而促进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是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降低了农村地区传播性疾病的发生,保证了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了生活水平;二是拉动内需,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带动了当地的管材以及建材市场,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三是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马蹄镇集镇及周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国家2008年第四季度拉动内需的工程项目之一。该工程总投资564.1万元,于2009年建成,惠及2 100余户12 500多人和3所中小学3 200多名师生。该工程未实施前,集镇饮水工程是1987年群众自发修建的,管理落后且设施老化,大肠杆菌严重超标,供水也得不到保证。集镇周边群众只能靠挑水解决饮水问题,水质无安全可言。2009年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集镇居民及周边村民饮水安全从此得到了保证。集镇居民安心经营生意,不再为饮水犯愁,节省了许多额外支出。据测算,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0元;水厂建成后,加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小型加工企业、餐馆等行业方兴未艾。特别是在2010年抗旱救灾中,居民饮水得到保证,还为石壁庄等村提供了800 亩 (53.33 hm2)辣 椒 、100 亩 (6.67 hm2)西红柿、300 亩(20 hm2)高粱的抗旱用水。
据测算,全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人均增收节支120元,全县累计1227.12万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
尽管近年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问题,有地理、历史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积极采取对策。一是要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的同时,继续加大供水体制改革力度。针对全县基层供水体系不健全、个别供水站负债重的实际,加大对供水站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一些供水站可实行中长期竞聘承包,将建设权、受益权等适当下放给镇乡业主经营;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当地农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建立一套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要强化水质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要构建由水利、环保、农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组成的饮水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体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监控化肥、农药的超标使用;禁止在水源地附近发展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