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2010-02-12把挹徐玲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上海市200437
把挹,徐玲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上海市200437)
痤疮是青春期和成人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医宗金鉴·肺风粉刺》中描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痤疮的病因复杂、表现多样,虽生于皮肤表面,但与其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因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侵袭,熏蒸面部;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伤脾生湿,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或肝郁气滞,气血阻遏,血热内蕴,怫郁肌表;或肾水不足、虚火上炎等均可导致痤疮发生[1]。西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雄性激素分泌增多、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口堵塞、痤疮棒状杆菌及其它微生物感染和全血黏度增高等有关。
痤疮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或臀部,多发于青春发育期,皮疹易反复发生,常在饮食不节、月经前后加重。祖国医学对痤疮辨证施治有丰富经验,疗效可靠,现总结其治疗方法如下。
1 中药内治
中医对痤疮的辨证研究较多,各成一派,现将临床中常见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1 风热袭肺型,内蕴湿热、痰瘀互结
此型多见毛囊性丘疹,红肿疼痛,伴瘙痒,丘疹量不甚多,芝麻或绿豆大小,刺破见少量白色脓液或无脓,伴口微渴大便干,舌边尖红或尖部芒刺,舌苔薄黄,脉数或略浮,或弦。阎慧军等[2]药用蒲公英、连翘、黄芩、菊花、茯苓、泽泻、薏苡仁、柴胡、夏枯草、浮海石、党参、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月经不调者酌加香附、益母草;便秘酌加茵陈、栀子、大黄;囊肿、结节较多酌加大贝母、僵蚕、蛇蜕。治疗80例,痊愈54例,总有效率为95%。
1.2 肺胃蕴热型,肺胃湿热、浊气上熏
此型青少年发病者较多,好发于颜面、前额,皮损以丘疹、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为主。颜面潮红或面部油脂较多,兼见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相当于现代医学丘疹性痤疮。杨丽等[3]采用凉血化毒丸治疗痤疮,其主要成分为羚羊角、金银花、连翘、玄参等,治疗183例,痊愈32例,总有效率为97.4%。
1.3 热毒夹瘀型,邪毒炽盛、热入血分
此型多见中青年,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者局部有疼痛,多伴有口干渴,口臭,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痤疮经久不愈,相当于现代医学脓疱型痤疮。沈冬等[4]认为,此型热毒较重,已入里,壅遏气血形成瘀证。治疗须重用清热解毒药物,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以三黄石膏汤或五味消毒饮化裁。方用黄芩、黄柏、黄连、栀子、石膏、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当归、桃仁、红花等治疗,有较好疗效。
1.4 肝经郁热型,肝郁肾虚、冲任失调
此型多为于脓疱性痤疮或月经前痤疮,常见于成年女性,特点是周期性皮损加重与经期密切相关,经前期加重,经后期缓解,面部皮肤呈淡红色或丘疹或结节,伴有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腰膝酸软、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舌淡苔白,脉细。针对女性痤疮,李红毅等[5]认为,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则相火过旺,虚火上炎,导致面部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等。另外,肾阴不足,可导致肝阴不足,肝经郁热,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脏腑功能紊乱,情志失调,湿、热、痰、瘀乃生,更易发为痤疮。月经前阴血下聚于胞宫,阳热虚火浮越于上而致经前痤疮皮损增多加重。用清肝养阴法治疗,方用女贞子、早莲草、丹参、柴胡、郁金、鱼腥草、生地黄。面红加桑白皮、凌霄花;脓疱加蒲公英、连翘;结节加夏枯草、浙贝母;面部油腻加茵陈、山栀、侧柏叶;月经前加牛膝、柴胡,月经期可加益母草。
2 中药外治
痤疮病变部位主要在皮肤,中药外治药物温和,无刺激且副作用小,涂于患处,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散结,迅速渗透肌肤,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目前外治剂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洗剂
洗剂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皮肤病。樊明等[6]用复方痤疮洗剂(升华硫磺、雷锁辛、樟脑醑、氧化锌、甘油、滑石粉及适量皮肤渗透剂配成)治疗痤疮102例,总有效率为84.31%。
2.2 中药面膜
刘芸[7]用大黄、黄芩、黄连、白及、硫磺各40 g研末,用开水调和成糊状,制成面膜敷面,每天1次,治疗痤疮32例,有效率为90.6%。
2.3 软膏
软膏适用于敏感或干性皮肤。周淑芳等[8]自拟解毒去斑膏,药用蟾酥、大黄粉等经95%酒精浸泡24 h,取药液适量配用新鲜鸡蛋清,混合均匀,每晚睡前涂抹,次日晨起洗净。治疗痤疮320例,总有效率为99.4%。
2.4 霜剂
李志华等[9]使用青岛第四制药厂生产的乐乐霜(丁香罗勒乳膏)治疗痤疮,外搽患处,每日2次,治疗198例,总有效率为82.32%。
2.5 凝胶
凝胶适用于油脂较多的痤疮。管英等[10]用自制痤疮凝胶治疗80例,包括非炎性痤疮35例,炎性痤疮45例。结果,非炎性痤疮总有效率为94.29%,炎性痤疮总有效率为93.33%。
2.6 散剂
康庆等[11]用痤疮散(硫磺、人黄、黄芩、黄连、丹参等量,适量维生素C、B,红霉素)治疗67例,用药时以1∶10与医用石膏粉混合,加入0.2%甲硝唑溶液拌成糊状,均匀涂敷于患者面部30分钟,每周2次,治疗67例,总有效率为88.0%。
2.7 中药熏蒸
靳正仓等[12]用中药蒸汽熏蒸,根据辨证采用不同中药方,将药放入锅内加热至有蒸汽喷出时对着病变部位熏蒸30分钟,每日1次。治疗痤疮118例,总有效率为97%。
3 针灸、拔罐及穴位注射法
3.1 针灸疗法
郝燕等[13]对痰湿体质者,取中院、丰隆、阴陵泉、太白、脾俞等穴,健脾除湿;阳虚体质者选用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命门,并经常用灸法;而对湿热体质者,常选取中院、期门、章门、水分、阴陵泉等穴,配合背后膀胱经梅花针叩刺、拔罐或刮痧以加强清热利湿的作用。体质改善后可明显降低痤疮再复发的几率。
3.2 刺络拔罐法
赵宏澜等[14]用刺血拔罐法,左手拇指、食指提捏皮肤大椎穴、肺脯、隔睛,用三棱针,分别点刺5~8下,见少量出血后拔罐10~15分钟,曲池点刺挤出3~5滴血。揉捏双耳耳尖,使血液充盈,放血5~8滴,隔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治疗痤疮58例,有效率为95%。
3.3 穴位注射法
段卫平[15]采用自血穴位注射法,辨证论治,肺热痤疮取肺俞,胃热痤疮取脾俞、足三里,血热痤疮取脾俞、肺俞,取2 mL静脉血,穴位内注射l mL。每周3次,二对穴交替使用,每次选用1对,7次为一个疗程。治疗痤疮48例,总有效率为91.7%。
4 综合疗法
4.1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
徐爱琴[16]针药并用,对痤疮辨证施治,肺胃蕴热证,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肝经郁热证,方选丹桅逍遥散加减;痰痕结聚证,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辨证取穴:肺经风热证取大椎、脾俞;脾胃湿热证取足三里、合谷;肝经郁热证:取三阴交、肝俞。循经取穴:曲池、合谷、三阴交、迎香、攒竹。邻近取穴:太阳、攒竹、迎香、颧骼、印堂、颊车。治疗痤疮116例,总有效率达97.4%。
4.2 中药内服配合外治法
余艳等[17]给予痤疮患者中药内服、外敷。内服方:生地、丹参、白花蛇舌草、虎杖、桑白皮、生山楂,玄参、大黄、麦冬、知母、黄柏、桃仁,红花,甘草。脓疱型加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聚合型加威灵仙、莪术、夏枯草、生牡蛎(先煎),每日1剂。外敷方:黄连、黄芩、丹参、白及、芦荟、金银花、白茯苓、牡丹皮、当归、姜黄各10 g研细末调匀,加入蜂蜜,医用石膏200 g,调成糊状均匀覆盖在面部(眼、鼻、口除外),每周1次,治疗36例,总有效率为96.9%。
5 小结
痤疮通常从青春期开始发病,在青春期有95%的男孩和83%的女孩患过不同程度的痤疮。青春期时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及代谢产物分泌增加,刺激皮脂腺分泌导致皮脂溢出增加是痤疮发生的基础[18]。此外痤疮发展过程中,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了反应。据临床调查分析资料表明,在发病因素方面,饮食、季节、及阳性家族史均对青春期痤疮有更为明显的影响[19]。通过对大量的人群、家系、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也是构成痤疮发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0]。
临床上治疗痤疮的西医疗法主要针对病因学采取如下几类方法:抑制局部炎症,抗雄激素,抑制皮脂腺分泌,改善毛囊角化过度等。以上疗法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着禁忌证和毒副作用等诸多问题。中医治疗痤疮效果显著,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在传统中草药基础上运用针灸、中药外用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
对痤疮的病因研究也发展了多种学说。但是,由于大部分中药制剂缺少药学研究,在剂型上较落后,患者使用、携带、保管都不方便。另外,制剂的质量标准也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同时,对成方药物研究多停留在临床观察阶段,中药的机制研究比较少,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中医药的全面推广,亟待改进。
[1]王俊华.痤疮的辨治法[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4.
[2]阎慧军,孙文观,杨 平.痤疮饮治疗痤疮8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40.
[3]杨 丽,张旭娟.中药治疗痤疮183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3):220.
[4]沈 冬,刘瓦利.庄园康治疗痤疮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4):210.
[5]李红毅,范瑞强.清肝养阴治疗女性痤疮的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3):168.
[6]樊 明,刘新民,石 锋,等.复方痤疮洗剂治疗102例疮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6):380.
[7]刘 芸.中药面膜治疗面部痤疮疗效观察[J].CJTCM,2007,19(5):478.
[8]周淑芳,朱 树.解毒去斑膏治疗痊疮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30.
[9]李志华,曲晶莹.乐乐霜治疗寻常痤疮198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1):35.
[10]管 英,李永冥.痤疮凝胶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3,22(1):9.
[11]康 庆,李 篷.痤疮散外用治疗痤疮67例[J].四川中医,2000,18(5):44.
[12]靳正仓,董治军,张贵一.中药蒸气熏蒸治疗痤疮118例总结[J].甘肃中医,2003,16(2):23.
[13]郝 燕,王 鹏,傅杰英.傅杰英教授针灸治疗寻常性痤疮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2):9.
[14]赵宏澜,孙履东,董 坚.刺血拔罐治疗痤疮5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1):36.
[15]段卫平.自血穴位注射治疗痤疮4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31.
[16]徐爱琴.针药并用治疗痤疮116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103.
[17]余 艳,王玮蓁,田黎明.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40.
[18]姜春明,葛猛梁.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J].皮肤病与性病,2003,25(3):16.
[19]吴伊旋,胡煜文,王晨梁.寻常痤疮患者临床调查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5):411.
[20]杨 智,何 黎.痤疮与遗传[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