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豆状带绦虫和弓首蛔虫混合感染
2010-02-12于咏兰孙艳争
于咏兰,孙艳争,高 海,汪 明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2.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 怀柔101407)
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 formis)可寄生于犬、猫和狐狸以及狼等动物体内[1],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北京地区家养犬未有该绦虫的发病情况报道;豆状带绦虫卵通常随同绦虫的成熟节片排出动物体外,本文首次报道了通过显微镜下粪便检查发现散在虫卵,结合全面检查确诊并治疗该病的过程。
1 临床检查
1.1 临床检查 2007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接诊一雌性藏獒犬,3岁左右,产仔20多天。主述:就诊前2 d开始食欲下降,腹泻,每天多次;3只仔犬同时发生腹泻;最近一年未进行常规免疫;平时饲养于自己家院子内,以饲喂自制食品为主。视诊:母犬体形偏瘦,精神一般,肛周被毛被稀便明显污染;仔犬与同品种、同日龄犬相比体形偏小。触诊:母犬腹部痛感不明显。所有犬体温正常。
1.2 初步诊断 考虑到未能进行正常预防接种以及同群动物均有类似症状,初步决定进行动物粪便的病毒和寄生虫学实验室检验。
2 实验室检验
2.1 实验室检验 对母犬和仔犬的粪便利用免疫胶体金试剂盒进行了犬细小病毒、冠状病毒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粪便寄生虫学检查发现,仔犬的粪便中出现大量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卵;母犬的粪便中同时出现了大量犬弓首蛔虫(T.canis)卵和一种绦虫卵,其中的绦虫卵大小为36~39×32~35 μ m 。
2.2 进一步诊断 在母犬粪便中,同一显微视野内能发现多个绦虫卵,这在北京地区的宠物犬中鲜见报道。再次问诊时发现母犬已经在北京地区饲养2年以上,平时的饲养管理有专人负责,但主人同时经营一个规模为200多只的养兔场,饲养员曾经以兔子的内脏饲喂过该母犬。从绦虫卵的镜下形态及大小结合就诊犬的饲养方法着手,决定查清绦虫卵是否来源于兔子。
3 家兔剖检检查
主人从自养兔场送检4只兔子。剖检后发现,4只兔子的网膜、肠系膜上都有半透明、绿豆大小、囊泡状物附着,囊壁内有乳白色小结。肝脏多处白色索道状纤维化痕迹。
4 诊断和治疗
4.1 诊断 综合临床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分析,该母犬本次发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pisi f ormis)和犬弓首蛔虫(T.canis)混合感染引起;仔犬是由于母犬垂直传播感染了蛔虫引起腹泻。
4.2 治疗 针对具体的年龄阶段和感染的虫种对母犬和仔犬分别进行了治疗。仔犬使用 Lopatol(硝硫氰酯)100,剂量为50 mg/kg体重,口服,2周1次。母犬使用丙硫苯咪唑(15 mg/kg体重)和吡喹酮(20 mg/kg体重)口服。15 d后电话追访,仔犬不再腹泻,体重增加;母犬拉出一堆白色虫体,缠成条索状,但偶然还出现腹泻。母犬按照第1次治疗方法再次驱虫后,主述不再腹泻且体重增加。
5 讨论
5.1 兔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是豆状带绦虫(T.pisi formis)的中绦期,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2],豆状囊尾蚴大量寄生时可引起兔只死亡,轻度感染的病兔表现消化系统紊乱,故严重威胁着中国养兔业的发展[3],兔豆状囊尾蚴病在国内有一定的流行趋势[4-5],本次送检的4只兔子都发现了豆状囊尾蚴寄生,说明该病在北京地区不可轻视。本报道中兔场的幼兔经常发生拉稀,生长迟缓,增重缓慢,主要是由豆状囊尾蚴大量寄生引起。
5.2 目前国内文献有关豆状带绦虫的报道都是关于兔豆状囊尾蚴,未有犬豆状带绦虫寄生的病例文献。带有豆状囊尾蚴的内脏进入犬小肠后,只需35 d即可发育为成虫[2]。本次就诊的宠物犬是由于吞食了含豆状囊尾蚴的兔内脏而感染豆状带绦虫,这提醒宠物主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给动物饲喂煮熟的食物。另外,在有兔子和犬共同存在的小环境中,避免犬粪污染兔子的草料和饮水。
[1]M argaret W,Sloss B S,Russell L,et al.Veterinary clinical parasitology[M].5th ed.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9:71.
[2]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107-108.
[3]周永学,杜爱芳,张雪娟,等.我国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养兔,2006,1(1):25-28.
[4]韩云,吕建君,孙建君.兔豆状囊尾蚴病继发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养兔天地,2001(6):32-33.
[5]冉靖北,许光阳,沈会川.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暴发感染调查[J].中国养兔,200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