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2010-02-12李芳范瑾
李芳 范瑾
糖尿病是一种对中老年人健康危害极大的慢性疾病,可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0% ~80%的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的饮食、运动、血糖的监测,用药,足部护理以及罹患其他疾病期间的自我护理知识严重不足,从而直接影响本病的预后。我院近年对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专业化护理指导,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并出院后坚持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89例,女性66例;年龄28~72岁,平均56岁;文化程度属小学35例,初中92例,高中(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11例;病程1~14年,平均(5.6±0.5)年。上述患者意识清楚,无严重并发症,均愿意配合并有接受教育指导的能力。
1.2 专业化指导护理 干预前收治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12.80±1.40)%,以及不健康行为占89%。加强专业化指导护理干预并出院坚持随访6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为(4.60±1.50)%,以及不健康行为下降为37%,与干预前差异显著(p<0.01)。此结果提示加强专业化指导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以及行为改变的达成率。
2 专业化护理指导内容
2.1 饮食指导 指出饮食的原则,一日3餐或5餐的饮食搭配,讲解均衡营养膳食及食品交换法,如要求患者饮食尽量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鱼肉、瓜果、黑木耳、蒜、茶等,蔬菜应选择含糖分较少的白菜、油菜、白萝卜、空心菜、芹菜等为主;烹调宜用植物油,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尽量避免摄入肥肉、动物内脏、鸡皮、鸭皮、油榨食品等含脂肪高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如糙米、面、蔬菜等摄入;对于病情不重,血糖控制理想的患者,可以少量摄入含糖量在10%以下的水果,如李子、菠萝、胡柚、猕猴桃等,吃水果时间应在两餐之间或睡前,此时血糖高峰水平开始下降。如果吃得稍多,则要减少一些主食。在此基础上,采用与食疗药膳结合,将更有益于血糖的控制。常用的食疗物品有藕汁、生地黄汁、麦冬、人乳、牛初乳、山药、黄芪、猪胰、南瓜、莲子、枸杞子、黄膳、玉米须等。食疗药膳选方如:山药莲子粥,由山药50g,莲子10g,粳米50g组成。制法:将山药水煎取汁,再加莲子,粳米共煮成稀粥服用,可代主食,长期服用。
2.2 运动指导 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保持每日的规律运动是有利于降血降。尤其是初发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体重大幅度减轻,甚至可以慢慢减药,有的患者到一定时候可不用药物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指导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式,如步行锻炼(80~100步/min),上下楼梯,每日3次,每次20~30min,根据自己的耐受力进行调整(适宜的运动量表现为活动后微汗、轻松,饮食、睡眠良好,虽有乏力、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即可消失,次日精力充沛,有运动愿望)。运动时间应在饭后1~2h,避免空腹或降糖药物起效时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饼干或水果糖严防低血糖发生。且要养成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
2.3 血糖监测 指导患者不能凭自己的感觉良好来决定血糖控制是否理想,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是糖尿病良好控制的保证。对于第1次就诊的患者,护士做示范,如何使用血糖仪及监测血糖,并讲述相关注意事项。血糖监测的次数根据病情需要,一日可测4~8次,一般选3餐前及3餐后2h及睡前或夜间1:00~2:00,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监测次数,最少每月空腹及餐后2h各测1次。
2.4 药物指导 指导患者必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对于口服给药者,嘱其不可随意增减,并告知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磺脲类药物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如头晕、心慌、出冷汗),偶有药物过敏,如白细胞减少、贫血、皮肤瘙痒、皮疹;服用双胍类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腹泻等。对于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教其如何抽吸胰岛素,如何注射,告之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并发症,如何识别低血糖及防治低血糖等等。出院前让患者演示,评估其掌握的情况并做出建议和进一步指导。
2.5 心理指导 医护人员主动关心患者,让患者认识糖尿病。首先进行健康教育,以幻灯、投影形式系统讲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播放糖尿病教育专题录象带,以宣传展板,图片形式宣传糖尿病有关知识内容,发给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宣传材料阅读学习。其次,安排老患者与新患者进行交谈,由老患者现身说法,交谈内容以战胜疾病的心得体会,治病经验和感受为主,每周1次,每次1~2h。再者,指导家属、朋友多关心,,开导患者,给予心理社会支持。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终身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日益现代化,糖尿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是中国和印度[1]。在我国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由于它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加强专业化指导的护理干预,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遵循糖尿病的调养原则,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通过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规范的、专业的、整体的教育指导,首先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症状的认知能力,对疾病的应对策、自我保健意识、合理饮食有了正确认识;其次,通过护理指导使患者明确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使用方法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健康决策和自我护理中来[2],有助于克服来自自身的治疗障碍;最后调动了患者自身潜能,进一步意识到康复实施权在他们自己手里,形成积极主动的治疗信念,自我效能增强,能坦然地面对出现的健康问题,做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3]。在此过程中患者理解了遵循健康行为的宗旨,从而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高文华,李王秀,吴宇萍.社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9):555.
[2]裴显俊,张秀英,宛珍,等.患者参与性护理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15.
[3]杨廷忠,施卫星,许亮文.自我效能增强:临床护理的一种思路与方法[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