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胆石症32例
2010-02-12徐守成
徐守成
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开县 405400)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胆石症32例
徐守成
胆石症 大柴胡汤
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开县 405400)
胆石症属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常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的变化,大量饮酒或过食油腻之品而诱发。近年来,胆石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之势,且年龄有提前趋势,以30~50岁多见。本病以右胁下胀痛为主要表现,多伴发胆囊炎,甚或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笔者采用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胆石症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2例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门诊病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30~40岁19例,41~50岁10例,51岁以上3例;病程15d至2年;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25例(伴胆囊炎变21例),胆管结石7例;均自述胁下胀痛或肩背部疼痛,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查体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阳性,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1.2 治疗方法 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为治,予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g,黄芩12g,法半夏12g,生姜10g,赤芍25g,枳实12g,大黄6g(后下),郁金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2g,鸡内金20g,金钱草30g,栀子12g,蒲公黄30g,赤小豆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5d为1疗程。门诊随访复诊,服药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忌食油腻辛辣食物及烟酒。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症状部分缓解,体征阴性。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32例中显效22例(68.75%),其中1个疗程后显效5例,2~3个疗程后显效17例;有效7例(21.86%);无效3例(9.38%)。总有效率90.61%。
3 讨论
中医古籍文献中虽无胆石症病名记载,但据其右胁下疼痛,疼痛多为胀痛,可并发黄疸,病位在胆腑等临床特征,一般将其归结为“胁痛”、“黄疸”、“结胸”、“胆胀”等范畴。如《灵枢·胀论》谓“胆胀者,胁下疼胀,口中苦,善太息”,《伤寒论》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结胸热实”,“心下痛,按之石硬”,《诸病源候论》云“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可见“胁痛”是其主症,“黄疸”是并发症,“结胸”则是指病机特点,因此“胆胀”一名更为确切,既指出了本病是因胆腑功能失常所致,又说明了本病以胁下痛胀为主证的临床表现。据报道,临床采用大柴胡汤治疗胆石症取得良好疗效[1]。笔者认为,胆石症当属中医学“胆胀”范畴,其病因病机特点多与饮食失节、七情内伤、寒温不适、蛔虫积聚等因素有关。胆为“中清之腑”,与肝互为表里,输泄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与糟粕,其功能以疏泻通降为顺。因此,各种原因造成胆的通降功能失调,导致肝胆气郁或湿热蕴结,即会发生胆石症或胆囊炎。胆石症以胁下痛胀为主症,病在胆腑功能失常。“痛则不通”,即因肝胆气郁或湿热蕴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发病。治疗以“通”为主,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郁金、生姜疏肝解热,黄芩、法半夏、栀子、蒲公英、赤小豆清热利湿,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枳实、大黄通里攻下,鸡内金、金钱草利胆排石。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之效。方证合拍,其效甚佳。
[1]薛进福.大柴胡汤临证应用举隅 [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414.
R575.6+2
B
1004-745X(2010)04-0668-01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