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评王士雄《温热经纬》

2010-02-12江月斐边秀娟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4期
关键词:经纬咸丰王氏

江月斐 边秀娟

《温热经纬》是中医温热病学的重要专著,为晚清著名医家王士雄所著。

1 《温热经纬》作者生平

王士雄,字孟英,晚年改字梦隐(一作梦影),堂号归砚、潜斋,自号半痴山人、随息居士、华胥小隐等,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人。生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卒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亦说卒于公元1867年或1868年。其祖上三世业医,王氏因此自幼耳濡目染,遂立志习医,尤长于温病论治。王氏一生著述颇多,有《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原名《霍乱论》)、《温热经纬》、《重庆堂随笔》、《归砚录》等,但以《温热经纬》一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此书在温病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 《温热经纬》版本流传

《温热经纬》自序写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此书最早的版本也在此年,存有咸丰版《温热经纬》的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等9个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张志斌先生据此线索,近年连续调研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所谓咸丰二年版的《温热经纬》,结果发现完全相同:3个图书馆收藏的此版本都没有扉页,并同时存有4个序言,第1个是咸丰二年赵梦龄序,第2个是咸丰五年杨照藜序,第3个是同治二年汪曰桢的赞词,第4个是咸丰二年王士雄的自序。因为书中收有清·同治二年的赞词,因而断定以上3个图书馆收藏的所谓咸丰二年版,其真实的刊行年代,最早只能是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1]。我们此次校点过程中亦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的相关线索,专程去福建省图书馆做了调研,结果并未发现该图书馆藏有咸丰二年版的《温热经纬》。因此,此版本是否存世,还有待进一步调研。

该书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刻本、清同治甲戌湖北崇文书局重刻本、清光绪三年丁丑、清光绪十一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末扬州文富堂版、清光绪三十年甲辰、清光绪三十一年奇石山房石印本、清光绪三十三年校经山房石印本等版本。民国期间亦有诸多版本,如民国十五年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等。《温热经纬》自刊行以来,已被反复刊刻传抄,至新中国建立之时,各种版本不下30种。新中国成立后,有1955年锦章书局石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温热经纬》影印本等。

3 《温热经纬》学术成就及主要论点

3.1 学术成就 (1)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温病理论。该书收集了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下至叶天士《温热论》、《幼科要略》、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薛生白《湿热论》、余师愚《疫疹一得》等19世纪60年代以前有关温病学的内容,并对温病的证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书不仅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温病理论,并且充分表达了王氏独到的学术见解,是一部颇具影响的温病学著作。(2)在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融合方面的贡献。在清代,许多勤于思考的医家在当时尊古思潮的影响下,对温病理论进行了反思,重新考虑《内经》、《伤寒论》在辨治温病方面的作用。王士雄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由于王氏承前启后,对温病理论做了较系统的整理和提高,因而该书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又通过这种广泛的传播,使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融合的观点对清末及民国温病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

《温热经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以前温病学说发展的水平,并为以后温病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许多理论上的障碍,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是学习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

3.2 主要论点 王氏生活于疫疠流行之年,其撰写《温热经纬》的目的是深感轩歧仲景以后之学者,“或以伤寒为温热,或以温热为伤寒,或并疫于风温,或并风温于疫,或不知有伏气为温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温,甚至并‘暑暍’二字而不识,良可慨已”,于是“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纂为《温热经纬》五卷。其中注释,择昔贤之善者而从之,间附管窥,必加雄案二字以别之,俾读者先将温、暑、湿热诸病名,了然于胸中,然后博览群书,庶不为其所眩惑,而知所取舍”。其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阐明温病有新感与伏气之分。王士雄在其自序中指出有些医家“或不知有伏气为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温”,这其实也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温热病有新感与伏气之分。所谓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而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当时即发,病发于表的温病。王氏认为张仲景所说的“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是指“伤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温热”。所谓“不即病”,即是指伏气温病。由此表明王氏非常强调伏气为病。并指出:“《脉要精微论》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夫暖即温也,热之渐也。然夏未至则不热,故病发犹曰温。其首先犯肺者,乃外感温邪。若夏至后则渐热,故病发名曰暑。盖六月节曰小暑,六月中曰大暑,与冬至后之小寒大寒相对待。是病暑即病热也,乃仲圣以夏月外感热病名曰暍者,与冬至后之邪。若夏至后则渐热,故病发名曰暑。盖六月节曰小暑,六月中曰大暑,与冬至后之小寒大寒相对待。是病暑即病热也,乃仲圣以夏月外感热病名曰暍者,别于伏气之热病而言也。”明确地指出温热病病因除伏气外,还有新感。在温病新感学形成之前,伏邪学说占着主导地位。而王士雄根据临床实际,认为新感与伏气两类温病均客观存在。(2)阐释温病之顺逆传变。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逆传是温病中争论较多的一个概念,对于逆传的解释,各医家见解不一,而王士雄则提出“盖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得从外解,则不传矣。……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传;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然则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绎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王氏从相对论的角度来解释叶天士所提出的“逆传”,易于理解,也较切合于临床实际。王氏还进一步详细阐释了顺逆的传变机制:“肺胃大肠一气相通,温热须究三焦,以此一脏二腑为最要。肺开窍于鼻,吸入之邪先犯于肺,肺经不解则传于胃,谓之顺传。不但脏病传腑为顺,而自上及中,顺流而下,其顺也,有不待言者。故温热以大便不闭者易治,为邪有出路也。若不下传于胃,而内陷于心包络,不但以脏传脏,其邪由气入营,更进一层矣,故曰逆传也。”王氏对于顺逆传变机制的阐释,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提出暑性纯阳、暑多挟湿。关于暑邪的性质,王士雄认为,“所谓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也。分其阴阳,则《素问》云寒暑六入。暑统风、火,阳也。寒统燥、湿,阴也。言其变化,则阳中惟风无定体,有寒风,有热风。阴中则燥湿二气,有寒有热。至暑乃天之热气,流金烁石,纯阳无阴。或云阳邪为热,阴邪为暑者,甚属不经”。王士雄明确提出暑为纯阳之邪,尤其反对张景岳暑有阴暑、阳暑之说。至于暑邪为病,历代医家更是众说纷纭,如叶天士认为“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邪必挟湿”,王士雄对此则提出异议,他认为“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犹之寒邪挟食,湿证兼风,俱是二病相兼,非谓暑中必有湿也。故论暑者,须知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者,须知其挟湿为多焉”。王氏“暑多挟湿”的观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暑邪致病的特点。(4)治疗重视养阴生津。温热之邪,最易伤津劫液。王士雄认为“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此一句实治温热之吃紧大纲,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真能体味斯言,思过半也。”因此王氏在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对阴液的顾护,灵活应用各种养阴生津之品,常用药物如沙参、芦根、石斛、鳖甲、天冬、麦冬、生地黄等,还有如梨汁、甘蔗汁、藕等食品。

[1]张志斌.王士雄《温热经纬》的文献学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5):249 ~ 2 51.

[2]张志斌.王士雄《温热经纬》的学术理论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4 ~ 5 .

猜你喜欢

经纬咸丰王氏
经纬股份
工会经纬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市场经纬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咸丰妙解写错字
中医按摩市场潜力大 王氏推拿让你更赚钱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
市场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