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羊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与综合防制
2010-02-12董永鸿
董永鸿
(青海省天峻县快尔玛乡兽医站,青海天峻817200)
羊链球菌病俗称“嗓喉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本地藏羊养殖业的重要疫病之一。
1 发病情况
1.1 流行病学调查 天峻县隶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是环青海湖主要纯牧业县之一。全县海拔3 5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0.9℃~5.3℃。全县有可利用草场面积96.64万公顷,牦牛、藏系绵羊是当地传统畜种,共存栏牦牛、藏系绵羊96.5万只,其中藏系绵羊85.3万只。通过对近年来县、乡兽医站疫情报告、门诊记录和走访相关牧民群众进行调查统计,2004年至2009年,天峻县 10个乡(镇)共发生绵羊链球菌病7起,其中,1~3月份发病4起,4~5月份发病2起,7月份1起;5年来共计发病藏羊179只,其中死亡107只,平均致死率达59.8%。
1.2 典型病例 2009年5月13日,快尔玛乡三社某牧民饲养的645只绵羊,在3 d内相继有14只发病,死亡6只。接到疫情报告后,县、乡兽医站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疫点。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羊链球菌病,并采取防控措施,到24日疫情扑灭,前后累计发病藏羊27只,其中治愈16只,死亡11只。
2 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达41℃,呼吸困难,精神不振,食欲低下,反刍停止;头下垂,口流涎液并混有气泡,鼻孔流出浆性、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流泪,后期流出脓性分泌物;粪便松软,带有黏液或血液;有时可见眼睑、嘴唇、面颊及乳房部位肿胀;咽喉、下颌淋巴结肿大。病羊死前卧地不起,磨牙,呻吟及抽搐;有的病羊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病程一般为2~5 d,最快的24 h内死亡。
3 病理变化
结膜暗红,血液黏稠,凝固不良,皮下有出血。咽喉部肿大,有大量黏性渗出物。会厌软骨出血,咽扁桃体肿大、出血和坏死。各脏器广泛性出血,尤以大网膜、肠系膜等最为明显。脾稍肿大,切面黑红色,结构模糊。肺脏水肿、气肿,肺实质出血、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肺脏尖叶有坏死灶。胸腔、腹腔积黏性液,肺脏与胸壁粘连。胆囊肿大2~4倍,胆汁外渗。淋巴结肿大、出血。肾脏质地变脆、变软、肿胀、梗死,被膜不易剥离。肾上腺出血。腹腔脏器浆膜面常覆有黏稠、丝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肺门淋巴结肿大,尤以纵膈淋巴结明显,呈化脓性坏死性炎。
4 实验室检验
4.1 血液涂片染色镜检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羊心血做血涂片,用瑞氏染色液和革兰染色,显微镜检查发现革兰阳性、单个、成对或成短链状排列的球菌。
4.2 病原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羊的咽喉、肺、肾及淋巴结病料,研磨后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血琼脂平板上长成无色、透明、黏稠、露珠状菌落,菌落周围形成2~4 mm界限分明、无色的溶血;挑取单个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形态与病料涂片中的细菌相同。
5 防制措施
5.1 立即封锁疫区和隔离病羊。同群羊全部测体温,临床检查,对可疑病羊隔离治疗。场地、圈舍、器具等用5%漂白粉、10%石灰乳或3%来苏儿消毒,羊粪及污物等堆积发酵,病死羊严禁剥皮食用,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5.2 每只病羊用青霉素80万IU~160万IU或10%磺胺噻唑10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 d;也可用磺胺嘧啶6 g,氨苯磺胺6 g,混合后加适量水灌服,每日2次,连用3 d,1岁以下羊用量减半。高热病羊每只用30%安乃近3 mL肌肉注射;病情严重、食欲废绝的病羊给予强心补液:5%葡萄糖盐水500 mL,安钠咖5 mL,维生素C 5 mL,地塞米松1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3 d。
5.3 未发病羊每只肌肉注射油剂青霉素0.5 mL作为预防。发病羊群周围半径2 km内的所有羊群,全部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羊只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 mL,3月龄内羔羊在14~21 d后再免疫注射1次。
5.4 本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发生于冬季和冬春交替之际,天气寒冷、空气干燥,饲养管理不善以及圈舍拥挤,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增加了传染的机会。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羊只抓膘、保膘及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的工作。要定期杀灭羊体内外寄生虫,做好羊圈及场地、用具的消毒。在本病流行地区,每年秋季使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