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构建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2010-02-12王海文博士
王海文 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实践和研究,文化贸易正以其蓬勃发展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麦肯锡的分析显示,文化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度超过90%。而全球范围内的经验也表明,文化贸易的发展将带来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等诸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大力推进文化贸易应该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国际贸易的繁荣显然不能脱离不断增强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特别是以产业发展和进步为核心的工业化的演进。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工业化,是经济规模扩张与结构性演变相统一的过程。而产业规模的扩张与结构的演变则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由此不难理解,要发展我国文化贸易,必须构建并不断夯实其产业基础。
有鉴于此,本文将围绕与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相关的问题,在阐明文化贸易与产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构建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
二、文化贸易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要求 “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并且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这一政策信号表明,我国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而这种历史机遇,也恰是贸易与经济、产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处于更新发展阶段的体现。
马克思曾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由于这种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就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经典作家的论断进一步证明,处于一定生产方式下的对外贸易,在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进步的条件下,其地位与角色的变化就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变化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出开放条件下,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动态性和非平衡性,更在于为我们考察文化贸易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理论线索。
对外贸易,作为开放经济中的流通部门,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诸多职能。从需求方面的互通有无到供给商品的寻找出路,从主要的市场流通功能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开放经济体系下都具有战略意义,已日益成为一国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外部动因和内在要求,成为一国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某种意义上,贸易与经济,特别是与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镜像关系”。这种关系的实现机制在于,开放经济系统中,处在流通环节的对外贸易通过扩大市场、实现价值、增加使用价值,进行资本要素的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来不断推进本国产业升级,增强其竞争力;反过来,产业的繁荣发展势必提供条件并推动一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包括经济利益、国家利益在内的各种利益。由此我们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贸易的商品结构来考量贸易国的产业结构,甚至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规模及结构来推断贸易的发展前景、水平。因此不难理解,在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恰恰是从 “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中,我们能够窥测出经济发展本身的状况,能够了解人的需要从生存向发展过渡的必然趋势。而文化贸易的兴起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反映。
事实上,贸易于经济、产业发展的益处在 《国富论》开篇中就得到了阐释。贸易有助于专业化,而专业化显然有益于部门、行业、产业的发展,有益于人们从贸易中增加收益。具体到文化贸易,国内有学者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贸易归结为四种优势,包括成本递减优势、环境保护优势、边际收益递增优势和文化交流拓展优势。这四种优势明显地顺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体现了产业发展与文化贸易的内在联系和天然优势,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进而言之,当今世界,考察贸易利益的实现问题,必须将其置于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中,深入研究贸易动因、结构以及贸易环境的改变,考察贸易国经济结构、竞争力的变化和着力点。而在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问题不是要不要贸易,而是用什么参与到贸易中,才能凭借有利的贸易条件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文化贸易以其自身的优势理应成为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选择。由此看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对外贸易当属振兴经济必由之路。
而文化贸易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除了贸易与产业关系的共性以及上述四种优势外,其特殊性还在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渗透性,影响的长久性、广泛性以及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限于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的视野,而是表现出有形的文化产品、无形的文化服务,各大产业门类,生产、生活及贸易融合发展的态势,由此形成了人类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或者后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文化经济图景。
三、构建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影响因素
以文化贸易与产业发展关系视之,推进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当需重视其产业基础的构建与发展。在国内相关产业实力不断进步的条件下,我国文化贸易才可能具备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不断提升的竞争力。因而考察构建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影响因素,对于深化文化贸易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探讨构建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实施路径尤为必要。
(一)文化消费与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增强是文化贸易产业基础形成的原动力
社会经济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消费结构的变迁提升上,而且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消费选择空间。当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伴随着生存向发展需要的过渡,并且激发起人们前所未有的消费欲望,在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的支撑和保障下,文化消费与需求自然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服务经济全球化的眼光看,文化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其必然。以经济的手段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并进而由此取得更多、更广泛的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国家利益在内的各种利益,是当下发展阶段和生产方式的历史选择。因而这种体现人类发展、人类文明和人类创新的消费与需求则成为经济产业发生、发展的原动力。
在我国公布的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中,新闻出版类、广播影视类、文化艺术类以及综合类等四大类所涉及的各个行业,目前均有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性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部门,而它们也恰是创造和提供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因此正是由于文化消费与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增强,为相关文化产业和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二)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是文化贸易产业基础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科技创新对于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而言无疑至关重要。而构建文化贸易产业基础,必须而且更要重视创新的力度、广度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创新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社会财富的增进以及休闲时间的增加,带来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传播与现代科技最大限度的完美结合,从而更好、更多地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毕竟对于行业、产品特征复杂的文化经济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生产以及消费革新的潮流,面临应对多样化贸易模式的境况。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消费、出口需要、也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辅助,最近热播的3D科幻电影 《阿凡达》以及包括跨境交付在内的各种贸易模式作用的发挥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科技创新,管理变革,具体而言体制改革也同样是文化贸易产业基础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2006年曾被诸多学者视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 “破冰之年”,重点要在文化市场主体、文化市场体系、宏观管理、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从而解放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事实证明,在文化体制变革和文化进步的过程中,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向可持续、集约式发展。近几年虽然在文化贸易上依然存在较大逆差,然而文化生产与消费却正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和增长点。
(三)产业组织以及中介机构的壮大是文化贸易产业基础构建的中心
文化企业当属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主力军。而处于一定市场结构中的文化企业,深谙自身行业特点,依赖其产业组织的性质,处理好企业、行业、市场之间的关系,从而保持市场中及产业内的竞争压力,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以改善经营、降低成本是其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最大的出口部门既不是农业,也不是美国的航空业,而是美国的娱乐业,其原因不仅在于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而且娱乐公司在好莱坞大量集中,带来了明显的外部经济,由此造就了世界瞩目的“好莱坞经济学”。诸如此类的还有印度的 “宝莱坞”,等等。
除此而外,我们还必须重视文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它们不仅完善了文化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已成为文化 “走出去”和跨国文化经济繁荣的桥梁和推动器。当前我国文化贸易逆差,其原因除了本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处于劣势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大量规模、实力较强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因而不能有效地沟通国内外市场,无法密切、及时跟踪国际文化经济发展步伐。可见,要想构建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相关产业组织以及中介机构的壮大是其中心问题。
(四)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产业融合是文化贸易产业基础发展与提升的重点
发展一国文化经济,促进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贸易的进步,必须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资源禀赋和特定要素对产业及贸易发展的意义来看,一国或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无论文化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是其形成比较优势乃至垄断优势的基础,并且这些优势将随着文化资源的累积性、传承性、广泛的渗透性而逐步扩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凝聚、推动和提升的作用。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即文化经济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上,而是在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生部门,另一面则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顺应文化经济发展趋势,促进产业融合,发挥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成为发展和提升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重点。
(五)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国际化合作是文化贸易产业基础增强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对于一国文化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文化企业和各种机构组织而言是必要的。以文化产业和贸易强国的美国为例,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 “市场调节型”管理模式来发展文化经济,却依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提供的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日本和韩国则采取典型的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提出 “文化立国”,将文化产业视作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资金、政策、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和全力支持,目前已收到良好成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文化贸易,增强其产业基础,还必须推进各国、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重视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化例外与文化安全性是各国应该考虑的问题,然而破除文化贸易中存在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对于促进各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同样是重要的。政府对内的资金政策支持以及对外的交流合作是增强其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重要推动力。
四、构建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具体路径
基于对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构建影响因素的分析,其基础构建具体实施路径的建议如下:
(一)顺应文化经济与消费经济发展趋势,引导社会文化需求,从国际视野构建我国文化贸易的产业基础
文化经济与消费经济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由此一方面消费需求、结构、水平以及方式日益呈现出 “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在消费的推动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也在特定生产方式下以产业、贸易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大。而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结构正处于变动转型之中的发展中大国,在顺应发展趋势、繁荣大众文化经济的同时,又要很好地引导需求,将大众、企业、国家对社会文化的需求统一到国家发展的战略轨道,促进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部门以及文化贸易模式的发展,特别是从文化复兴的高度,从国际化的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稳定的合作交流平台和机制,以构建产业、贸易协调互动的开放文化经济系统。
(二)注重规模经济以及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产业融合,为文化贸易的发展奠定 “文化大产业”基础
规模经济是产业及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因。就外部规模经济而言,依据产业布局及优势,重视并推进各种文化产业集聚和集群,有利于提高产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也有利于企业积累经验,革新生产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形成动态外部经济。而就内部规模经济而言,贸易解决了规模经济和竞争性的矛盾,有利于创建大型、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由此在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又促进了文化贸易的发展。
在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带来带来效率和效益提高的同时,要注重推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促进不同文化产业之间以及文化产业向三次产业各大部门的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渗透和融合,将文化经济的“规模效应”全面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奠定文化贸易发展的 “文化大产业”基础。
(三)大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鼓励文化企业跨国投资,进一步推进 “走出去”战略,建设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涉外桥梁
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国际文化中介组织的创建、合作和经营,大力培育具有本土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中介组织,使其对内成为沟通政府、企事业单位、消费群体和市场的纽带,对外成为联系、整合国外资源的涉外桥梁。要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外贸 “走出去”和文化 “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在提高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科技含量的同时,着力提升其文化含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化贸易的动因,扩大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不同贸易模式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规模,改善其贸易结构,并鼓励条件成熟、具备实力的文化企业进行跨国投资,推进文化贸易的FDI模式。
(四)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培养一流的文化经济人才,不断鼓励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提升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要有开放思维、国际视野,古今中外,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构的,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开发的对象,如作为世界文化经济强国的美国对于我国历史故事——花木兰的挖掘就值得借鉴,而像韩国对东方文化的诠释和传播同样值得学习,关键要有一大批从事文化经济的人才,涉及创意策划、设计,文化经纪代理,文化企事业管理等各个方面。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鼓励全社会参与文化创造和创新,由此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贸易产业基础的实力和竞争力。
(五)抓好体制创新,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构建文化贸易产业基础良好制度环境的同时努力实现文化贸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文化产业最初是以被批判的姿态提出的,因为对于与工业相对的文化,已经沦为大众买卖的商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产业化的文化已经成为大众生活、消费难以分割的一部分,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使大众享有更多的文化利益。由此一方面需要从体制改革、创新上下工夫,理顺政府、企业的关系,激发文化产业化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又要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精神需求,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给予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为文化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创造包括政策、法制在内的良好的制度环境,努力实现文化贸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