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吴茱萸药对的研究进展Δ
2010-02-11杨宏博肖小河赵艳玲李宝才解放军30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市00039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市6504
杨宏博,肖小河,赵艳玲#,李宝才(.解放军30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市00039;.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市 6504)
药对即为对药,是中药配伍的最小单位,遵循中药配伍的“七情合和”理论,经历代医家精练提析所得,已经成为相对固定的组合形式。其中黄连、吴茱萸药对就是其具体应用之一,早在朱丹溪《丹溪心法·火六》中,以黄连与吴茱萸6∶1的配伍比例——左金丸方已有记载。后世得左金丸方之启发,调整2味药配伍比例,分别得到主治暑气证、寒痢证和胃寒证的甘露散(2∶1)、茱萸丸(1∶1)和反左金丸(1∶6)。以上4方均由黄连和吴茱萸2味药组成,仅在配伍比例上略有变化,却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药效作用,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堪称我国中药宝库的经典名方。近年来,研究者对黄连、吴茱萸这一经典药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即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通过对黄连、吴茱萸配伍后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生物碱部分是该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如小檗碱、药根碱、吴茱萸碱等。因此,许多研究者围绕生物碱部分进行研究,考察其生物碱活性成分影响的因素。
1.1 化学活性成分溶出率研究
黄连、吴茱萸2味药配伍后进行煎煮,各种成分在溶剂间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其中的活性成分溶出率,对此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潘浪胜等[1]将黄连水煎液和吴茱萸水煎液以10个不同比例配伍,100℃下加热1 h后进行分析,发现吴茱萸中主要成分的相对峰面积未见明显变化,而黄连生物碱的相对峰面积随吴茱萸水煎液配比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表明有吴茱萸组分存在时,可使黄连生物碱的溶解度下降。徐艳春等[2]对吴茱萸配伍黄连后的吴茱萸生物碱进行了研究,发现配伍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明显降低,但配伍不同比例的黄连对生物碱溶出率的影响不大。同时发现,挥发油是吴茱萸的有效成分之一。
提取溶剂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活性成分的提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提取溶剂可能会使各活性成分的溶出率发生变化,从而会使药物的疗效发生较大的变化。众所周知,传统中药方剂通常是用水进行煎煮的,通过改变提取溶剂,考察不同提取溶剂对黄连和吴茱萸药对中的生物碱类活性物质的溶出度的影响,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刘陶世等[3]以水、酸水、60%乙醇和95%乙醇对黄连、吴茱萸和左金丸复方不同配伍进行提取,分别测定了提取液中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5种生物碱的溶出率的差异,发现左金丸以60%乙醇提取时小檗碱、巴马汀等5种生物碱的提取率显著高于黄连水提取、吴茱萸水提取、左金丸水提取和95%乙醇提取,与黄连和吴茱萸单独用60%乙醇提取相似。左金丸酸水提取时小檗碱、巴马汀等黄连类生物碱提取率略高于60%乙醇,但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提取率显著低于60%乙醇。从而说明了不同的提取溶媒,得到不同比例的化学组成。朱妙琴[4]用水和盐酸甲醇溶液(1∶100体积比)分别对黄连、左金丸及反左金丸回流提取,测定了不同提取液对药根碱、巴马汀和小檗碱3种生物碱溶出率的差异。结果发现,与水提法相比,小檗碱的溶出率差异较大,水提取仅为醇提取的77%。同时用醇提取左金丸,其生物碱溶出率较水提取时为高。
1.2 分析方法的研究
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化学成分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也有文献报道。李宇等[5]利用反相离子对液相色谱法,在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5 m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20∶40∶40,pH 7.5)、检测波长343 nm条件下测定了加味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中的盐酸小檗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测定加味左金丸中盐酸小檗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回收率高的优点。以上报道的分析方法,均能对生物碱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准确、快速、灵敏测定,拓宽了对生碱碱部分分析方法研究的思路,更有利于今后对黄连、吴茱萸这一药对的进一步分析研究。
2 药理作用
黄连和吴茱萸配伍应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现代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且有显著的疗效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且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消化系统
2.1.1 抗溃疡作用:胃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传统中医主要用黄连、吴茱萸药对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因此,人们对利用黄连、吴茱萸药对治疗溃疡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作了大量的工作。谢子英等[6]采用改良的冷束缚浸水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左金丸水煎液的低、中、高剂量组和雷尼替丁组对大鼠胃溃疡抑制作用。该实验证明了左金丸能明显对抗胃黏膜的损伤,在预防应激性溃疡和保护胃黏膜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效果上与雷尼替丁无明显差异。张红梅等[7]采用改良束缚浸水法制作应激性溃疡模型,分别检测下丘脑室旁核c-fos基因、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mRNA(CRH mRNA)、血浆皮质醇(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同时检测胃液pH值、溃疡指数(IU)等指标。结果发现,模型组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左金丸能够显著抑制下丘脑室旁核c-fos基因、CRH mRNA表达,下调CORT、ACTH,升高胃液pH值,降低IU(P均<0.05)。雷尼替丁能够显著升高胃液pH值,降低IU(P均<0.01)。从而更为深层说明左金丸有有效防治应激性溃疡作用。刘晓伟等[8,9]通过实验发现左金丸组可明显降低应激性胃溃疡的IU,提高胃液pH值,降低CORT与ACTH含量。认为提高胃液pH值和调节胃黏膜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失衡是左金丸抗应激性胃溃疡主要的作用机制。周修森等[10]采用小鼠水浸应激性、利血平性溃疡2种实验方法复制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研究显示左金总生物碱能减少2种方法所制的溃疡点数,说明左金总生物碱对实验性溃疡模型具有保护作用。熊平等[11]采用盐酸-乙醇复制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观察左金丸水煎液组和左金丸生物碱组对急性胃溃疡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左金丸水煎液和生物碱(除水煎液低剂量组外)能明显抑制胃黏膜损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极显著(P<0.001)。
2.1.2 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沈祥春等[12]采用大鼠幽门结扎收集胃液的方法,观察左金总生物碱对胃液、胃酸分泌、胃蛋白酶活力、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和胃泌素分泌的影响,发现左金总碱明显抑制胃液、胃酸、胃泌素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增加PGE2分泌,从而认为与其调控胃泌素和PGE2分泌有关。陈艳芬等[13]采用Shay氏大鼠幽门结扎模型方法,观察左金丸和反左金对胃液分泌和黏液屏障的影响,发现1.4 g·kg-1和2.8 g·kg-1左金丸和反左金都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总酸排出量及胃蛋白酶活性,并都能增加胃壁结合黏液含量。
2.1.3 对胃肠运动的影响:沈祥春等[12]采用小鼠胃排空法及番泻叶诱导的小鼠腹泻模型方法研究左金总生物碱对胃肠运动的作用,发现能明显延长胃排空和番泻叶诱导小鼠排稀便的时间,减少稀便次数,说明左金总生物碱能显著抑制胃肠运动。左金丸4、6 g·kg-1剂量能明显抑制小鼠排空(均P<0.05),加木香后则无此作用。左金丸2、4、6 g·kg-1明显抑制小鼠小肠推进运动(P<0.001),加木香可减轻此作用[14]。
2.1.4 镇痛抗炎作用:有文献[15]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镇痛抗炎作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研究。采用热板法,以左金丸6 g·kg-1·d-1给小鼠灌胃,连续5 d,可提高镇痛阈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用扭体法,以左金丸6 g·kg-1·d-1给小鼠灌胃,连续5 d,对0.5%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还能抗炎,以左金丸1 g·kg-1·d-1给大鼠灌胃,连续6 d,可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周修森等[10]采用热板法与醋酸扭体法检测左金丸及左金总生物碱高、中、低剂量组的镇痛作用,在左金总生物碱低剂量组0.04 g·kg-1的剂量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说明左金总生物碱对热板法与醋酸扭体法所致小鼠疼痛模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2 抑菌作用
采用平皿打孔法,加入左金丸溶液,对细菌培养24 h,左金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稍次,能杀灭幽门螺杆菌(HP),其原理主要是黄连能影响细菌的代谢,抑制丙酮酸的氧化过程。同时,左金丸还能增强人体白细胞及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15]。陆永才[16]报道,左金丸中的吴茱萸能抑制HP在致病过程中释放强力的炎性介质,并使HP失去黏附于胃黏膜上皮的能力。
2.3 方证对应实验研究
黄连性味苦、寒,吴茱萸性味辛、苦、热,根据古代中医药理论组方的配伍原则,黄连、吴茱萸配伍属寒热配伍的经典方之一,黄连、吴茱萸配伍比例变化可引起组方寒热药性的变化,从而引起功能主治的变化。以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方剂主治胃肠道病证,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理,建立寒、热证模型[17],观察2药的不同配比对治疗寒、热证的药效作用。对这方面,现代学者已经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檀德宏等[18]给小鼠静脉注射氨茶碱复制潮热模型和大鼠灌胃党参+黄芪煎剂复制热证模型,分别灌胃甘露散治疗。结果表明,潮热模型小鼠耳廓微循环微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微动脉与微静脉口径缩小;热证模型大鼠体温和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降低,甘露散对实验性更年期潮热证具有治疗作用。李盛青等[19]用黄连+黄芩和党参+黄芪分别给大鼠灌胃复制寒、热证模型,观察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3种不同配伍比例对寒、热证的影响。结果表明,左金丸和甘露散有消除热证和加重寒证的作用,而茱萸丸对寒、热证的作用不明显。通过实验还发现,左金丸和甘露散能显著降低实热证和虚寒证大鼠红细胞膜钠泵(Na+-K+-ATP酶)和钙泵(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热证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和促甲状腺素(TSH)值(P<0.05),而茱萸丸仅有减轻类热证肝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
2.4 生物热力学研究
生物热力学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热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限度的规律)为指导,研究生物体的能量转化及热效应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体系就是一个热力学系统,在生物体内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及光、电等各种能量相互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热力学主要采用宏观研究方式,依据系统的初态、终态及过程进行的外部条件对系统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而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过程,这与中药的“整体观念,以平为期”和“宏观研究”的理论相一致。当中药的药效物质作用于机体,与生物机体之间有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发生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均遵循热力学定律。利用生物热力学的方法研究刻画生命体系统状态变化规律,有助于评判中药的药效物质对机体的药效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论及研究思路,已经有研究者对部分药材[20]及方剂[21]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对黄连、吴茱萸不同配伍组方的生物热力学研究也有报道。周韶华等[22]利用微量热法测定大肠杆菌在左金丸和反左金水煎液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和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综合分析二者的药性差异。结果发现,温热药方反左金使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显著减小,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释放显著增加。寒凉药方左金丸则使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增加;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释放有所减小。二者存在较稳定的药性差异。
3 临床应用
对于黄连、吴茱萸药对或与其它中西药合用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应用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例如用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肝胆病、便秘、妊娠恶阻、尿毒症、呕吐、巅顶痛、眩晕、梅核气、重症不寐等症状,均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也进一步说明了黄连、吴茱萸药对治疗作用谱的广泛。
4 结语
黄连、吴茱萸这一经典寒热药对,其用药简单,不同配伍比例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疗效作用,且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自古以来有广泛的应用。现代研究者从多角度对这一药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学等方面,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我们对这一药对产生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有研究者利用生物热学的方法对黄连、吴茱萸不同配伍进行研究,以中药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从药性的理论讨论这一寒热药对的作用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为我国传统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取得以上研究进展的同时,目前应继续对不同配伍比例的黄连、吴茱萸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范围、利用生物热力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另外,至今还未见有关药动学的研究报道,这方面可以作为研究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相信随着黄连、吴茱萸药对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对这一经典药对的认识会达到新的高度,从而为传统中药的研究奠定新的基础,也将对我国中草药资源开发以及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潘浪胜,徐晓梅,吕秀阳,等.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主要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4):258.
[2]徐艳春,魏璐雪,周玉新,等.高效液相法测定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前后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46.
[3]刘陶世,赵新慧,黄耀洲.不同溶媒对左金丸小檗碱和吴茱萸碱等5种生物碱溶出行为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172.
[4]朱妙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连、左金丸及反左金丸中三种生物碱的含量[J].分析试验室,2007,增刊(26):144.
[5]李 宇,韩凤梅,柳 伟,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味左金丸中盐酸小檗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8):631.
[6]谢子英,戚振红,廖 剑.左金丸对大鼠应急性溃疡预防作用的试验研究[J].甘肃中医,2004,17(12):46.
[7]张红梅,刘晓伟,曲宏达,等.左金丸对应激性溃疡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fos及HPA轴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5):276.
[8]刘晓伟,张红梅,曲宏达.左金丸对应激性胃溃疡胃黏膜攻击因素的干预[J].中医药学报,2004,32(5):18.
[9]刘晓伟,张红梅,曲宏达,等.左金丸对应激性胃溃疡黏膜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4,35(8):18.
[10]周修森,沈祥春,张贵林,等.左金总生物碱对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2.
[11]熊 平,蒋灵芝,许利平.左金丸水煎液和生物碱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2):263.
[12]沈祥春,张贵林,任光友.左金丸总生物碱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6):34.
[13]陈艳芬,陈蔚文,李茹柳,等.左金丸和反左金对大鼠胃黏膜保护机制的比较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2):133.
[14]李茹柳,陈蔚文,徐颂芬,等.左金丸与加味左金丸胃肠道药理作用比较[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3,10(1):18.
[15]陈 奇.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9.
[16]陆永才.左金丸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133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37.
[17]史惠卿,何凤慈.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药理学研究新视角[J].中国药房,2004,15(3):180.
[18]檀德宏,韩俊艳,关 鹏,等.甘露散治疗更年期潮热证的实验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1):17.
[19]李盛青,黄兆胜,黄耀权,等.黄连与吴茱萸不同比例组成的方剂的不同药理作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1):48.
[20]代春美,肖小河,王 迪,等.微量热法对不同生长年份黄连品质的评价[J].中草药,2006,37(2):205.
[21]樊冬丽,廖庆文,鄢 丹,等.基于生物热力学表达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寒热药性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421.
[22]周韶华,肖小河,赵艳玲,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寒热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