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方》逍遥散方证特征分析

2010-02-11包祖晓高新颜陈宝君钟宇峰

中成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局方妇人本草

包祖晓, 高新颜, 田 青, 陈宝君, 钟宇峰, 李 黎

(1.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临海317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下称《局方》),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一两,甘草五钱,生姜一块,薄荷少许组成。方剂学教材将其功效概括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脾虚而致的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证治要点”[1,2]。笔者通过考证《局方》中的相关原文和逍遥散的运用情况、方中所用药物、后世相关文献,认为逍遥散的效用与疏肝解郁无关,而是一首治疗妇人“虚劳有热”的方剂。本文试作如下探讨,求正于同道。

1 从《局方》原文探讨逍遥散的适应证

逍遥散载于该书卷九“治妇人诸疾”中,“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3]可概括为:“血虚劳倦”或“血热”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病证,虚弱性症状和虚热扰动症状是其临床突出的表现。很明显,文中的“减食嗜卧”、“月水不调”、“脐腹胀痛”等症状的病机是“血虚劳倦”或“血热”,与肝郁无关,其它症状亦不属当前肝郁的辨证要点范畴。

此外,从原文所载症状推测,逍遥散证不仅存在血虚,还存在阴虚;病变脏腑至少涉及2个。如“心忪”对应的是心脏,“减食”和“脐腹胀痛”对应的是脾脏,“痰嗽”对应的是肺脏。从虚劳的概念“是由于两脏或多脏劳伤,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因素虚损为主要病机,以慢性虚弱性证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以及虚劳的主要临床表现“多见形神衰惫,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身体羸瘦,甚则大肉尽脱,不思饮食,脉虚无力等”[4]看,逍遥散的适应证与“虚劳”病非常近似。

2 从方中药物分析逍遥散的适应证

整理宋代及宋以前主要本草《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可发现:逍遥散方中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均具有“补虚”和“除热”作用,善治“虚劳”和“寒热”病;除柴胡外,上述药物均能治疗“妇人”疾病。据此推测,本方在当时可能专为治疗“妇人虚劳有热”而设,这与逍遥散证的现代认识是相悖的,而柴胡在本方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阐释。

2.1 “补劳”、“除热”是柴胡的主要功用

柴胡“补劳”之功在宋代及宋以前本草和方书中有大量记载。如《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谓能“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药性论》谓其“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日华子本草》谓其“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狂热乏绝,胃胁气满,健忘”。《药性论》对“柴胡”适应证的描述与《局方》中逍遥散的适应证非常相近,且《药性论》成书时间早于《局方》,完全可能成为《局方》用药组方的主要依据。

柴胡“除热”之功在当时也已得到了相当重视。如《开宝本草》谓其“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温痹拘挛”;“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及柴胡加龙牡、柴胡加芒硝汤等,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柴胡的这一作用一直应用到现在,并已开发出了“解热药”柴胡注射液。

可以看出,柴胡除“补劳”和“除热”作用符合《局方》逍遥散证的病机和发热症状外,尚能“除烦”、“下气消食”、“消痰止嗽”。在逍遥散中用柴胡可谓是“药证(机)对应”和“药症对应”的。因为方中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均具有明确的补益作用,我们暂且不论柴胡“补劳”功效的正确与否,但其“除热”之功是确切的。

2.2 运用柴胡“除热”、“补劳”在《局方》中非常普遍

统计柴胡在《局方》中的应用情况发现,全书共35首方剂用到了柴胡,其中“治伤寒”方11首,“治诸虚”方5首,“治一切气”、“治妇人诸疾”、“治小儿诸疾”方各3首,“治诸风”、“治泻痢”、“治眼目疾”、“治疮肿伤折”方各 2首,“治消渴”、“治积热”方各1首。在35首方剂的主治证中,有25首存在热象,占71.4%;有15首存在虚弱之象,占42.9%。提示《局方》对柴胡的“除热”和“补劳”功效是非常重视的。

该书在“治伤寒”的“对金饮子”方后云:“五劳七伤,脚手心热,烦躁不安,肢节酸疼,加柴胡去芦头同煎”;在“治消渴”的“清心莲子饮”方后云:“发热加柴胡、薄荷煎”;在“论伤寒重证”中谓:“妇人伤寒三、五日至七、八日,月经当行,或经水才去,作寒热,忽然谵语,如见鬼神状,日可夜甚,此乃热入血室也,用四物汤等分,加柴胡煎服”;在“论产后诸疾”中谓:“产后恶露方下,忽然断绝,寒热往来,昼静暮剧,语言狂乱,如见鬼神状,此因热入血室,可与琥珀丸、四物汤净加柴胡一钱重煎服”。

可以看出,运用柴胡“除热”和“补劳”在《局方》中是非常普遍的。“对金饮子”方后的这些症状同样出现在逍遥散证中,提示《局方》逍遥散运用柴胡的主要目的也是“除热”和“补劳”。另外,上文也明示了薄荷的作用也是“除热”。

2.3 宋代所用的“柴胡”与现代所用的“柴胡”不完全相同

有学者经过考证,发现在汉唐时期,存在两个品种柴胡:一为“皮赤黄”或“紫色”,产于银州的伞形科植物银州柴胡;另一种为芸蒿(即石竹科植物银柴胡);宋代所用柴胡品种,除继续沿用汉唐时期的柴胡外,还将柴胡同属的数种植物作柴胡应用;汉代至明代本草及医方著作所用柴胡为银州柴胡、银柴胡、柴胡,而清代至今为柴胡属植物[5]。另有学者考证,柴胡与银柴胡的区分期在《本草纲目》成书的公元十六世纪末,在此之前一直处于相当混乱状态[6]。

因此,我们有理由根据《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柴胡》“《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用银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则世人知此意者鲜矣。按:庞元英《谈薮》云:张知閤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官孙琳诊之。琳投小柴胡汤一帖,热减十之九,三服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推测,《局方》逍遥散用于治疗“虚劳有热”症状的柴胡有可能就是石竹科植物银柴胡。而且银柴胡善“治劳热骨蒸”(《神农本草经疏》),“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本草纲目拾遗》),具有“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本草正义》)之妙,比伞形科植物柴胡更适合用于逍遥散方中。但银柴胡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均无疏肝解郁之功。

3 从《局方》运用逍遥散的情况和后世相关文献看逍遥散证与“虚劳”病的关系

《局方》在卷九“治妇人诸疾”中列出逍遥散的组成和主治证之后,又在“论妇人诸疾”中记载:“月经不通,及室女月脉不行者,可与蒲黄散、逍遥散、大圣散、……血风劳,胸膈不利,经脉涩,四肢烦痛,心悸者,可与人参荆芥散、熟干地黄丸、逍遥散。……虚劳发热,及寒热俱发者,可与黄芪鳖甲散、逍遥散、……。热未退者,与人参当归散极妙。气壮者,可与逍遥散”;“血风攻注,五心烦热,遍身瘙痒,或生瘾疹,或发赤肿,可与人参荆芥散、人参当归散、消风散、四物汤加荆芥煎逍遥散”。可见,逍遥散在《局方》中专为治疗妇人疾病而设,“虚劳有热”是其主要适应证。

宋代以降,许多医家也认识到逍遥散是治疗“虚劳”病的方剂。例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把逍遥散列入“虚劳治法”中,把其功效概括为“理脾而清肝”并且特别注明“惟薄荷只可少许为引,不宜多用”,提示柴胡和薄荷在本方的作用不可能是疏肝解郁;《笔花医镜》在“虚劳论治”中提出:“若吐血,先用四生丸,继用生地黄汤、逍遥散之类”;《万病回春》把逍遥散列入“妇人虛劳”中,并在“发热”病下记载:“气血两虛,无汗潮热者,逍遥散”。这些文献进一步佐证了逍遥散证与“虚劳”病的密切关系。

4 小结

通过上文探讨可知,《局方》逍遥散的适应证是妇人“虚劳有热”,运用柴胡的主要目的是“除热”和“补劳”,方中的柴胡有可能是石竹科植物银柴胡,逍遥散证与“虚劳”病的关系密切。明白了这一点,历史上所谓的柴胡是否“劫肝阴”、是否“补劳”之争已无任何意义了。因为赞成“劫肝阴”、反对“补劳”者所说的是伞形科植物柴胡,反对“劫肝阴”、赞成“补劳”者所说的是石竹科植物银柴胡。至于《局方》逍遥散如何从治疗“虚劳有热”转变为现代治疗“肝郁脾虚证”,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作者不敢妄加猜测。

[1]许济群主编.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6:50-51.

[2]段富津主编.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6:59-60.

[3]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308.

[4]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6-347.

[5]刘灿坤,李文涛.柴胡的本草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40-42.

[6]孙启明.我国药用柴胡品种演变的历史分期兼论其他[J].医古文知识,2002,(4):34-35.

猜你喜欢

局方妇人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C919机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 民航上海审定中心签发大型客机首个型号检查核准书
四十感怀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Y12F飞机噪声局方并行试飞适航审定技术
《日本藏西夏文文献》收录汉文刻本《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残片考
犬人
犬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