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2010-02-11夏丽红
夏丽红
江西省江铜集团德兴医院,江西 德兴 334224
新生儿颅内出血为新生儿常见的颅内病变。主要是缺氧和产伤所致,尤以早产儿多见,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预后不良,存活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因此,要熟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掌握其护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现将我对该病患儿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 2008年 2月至 2009年 3月共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者 32例,男 19例,女 13例。足月儿 14例,早产儿 18例。32例患儿均有窒息史,有宫内窒息史 17例,产时窒息史 15例,治愈 29例,死亡 2例,由于种种原因放弃治疗 1例。
2 典型病例
应毛毛,女,出生 5小时,孕 33周生产,出生时无呼吸,全身青紫,立即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5分钟后,自主呼吸建立,即转入我科,医疗诊断为新生儿颅内出血。体检:体温不升,HR 140次/分、R 51次 /分、体重 1.8k g,全身发紫、脑性尖叫、前囟饱满,双侧瞳孔直径 3.0m m,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弱,无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握持反射存在。治疗原则:给予镇静、止血、降低颅内压,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护理诊断:有窒息的危险,体温过低,潜在皮肤完整性受损。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置暖箱,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病人于 22天后治愈出院。
3 病情观察
3.1 生命体征观察 新生儿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的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所以要特别注意。
3.1.1 及时给予心肺监护,密切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呼吸暂停或不规则是严重出血的常见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协助抢救。
3.1.2 定时测量体温,注意有无体温不升。
3.1.3 注意瞳孔情况,双侧瞳孔是否等大,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3.1.4 注意颅内压的改变 前囟饱满、频繁呕吐、抽搐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
3.2 注意意识和精神状态的改变 意识和和精神状态的改变一般为兴奋、抑制相继出现。早期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如病情继续发展,常可出现嗜睡,反应低下。
3.3 观察皮肤色泽及摄入情况 重症颅内出血的患儿表现为颜面青紫,以额部和口周最为明显。一般患儿皮肤随缺氧情况的好转而转为红润。还应注意患儿的热量及液体摄入情况,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4 护理措施
4.1 一般护理 室内保持整洁、安静。新生儿病房应为单间,内装有空调,将室温控制在 24℃至 28℃,湿度保持在55%至 65%。患儿要绝对静卧,由产伤引起颅内出血的患儿常有头皮血肿,因而要抬头肩部 15°至 30°[1]。头偏向健侧,避免分泌物和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另外,应注意保暖,治疗护理操作要集中,动作轻柔,尽量少搬动患儿。
4.2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措施。吸痰时应选择 8至 10号硅胶管,电动吸引器压力不宜过大,操作时严密观察患儿的反应。为避免鼻导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可用面罩或自制漏斗给氧。
4.3 输液监测 输液过多、过快可加重颅内出血,因而要严格控制每日补液量。总液量按 50至 60m l/k g.d计算。有呕吐情况可酌情增加,并制定补液计划,我科常用静脉输液泵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4.4 对症护理 有脑水肿者可给予地塞米松,首剂 1-2m g静脉注射,以后按每次 0.2-0.4m g/k g给予[2]。必要时慎用甘露醇。有严重出血时,我科常用维生素 K1联合立止血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4.5 饮食护理 颅内出血严重者可推迟喂奶,待病情稳定后开始喂糖水,不吐时再喂牛奶或母乳。喂奶时不要将患儿抱起,应卧床吸吮,少量多次,奶后要注意观察,防止呕吐和窒息。危重患儿可施行鼻饲,以保证营养的供给。
5 护理体会
5.1 对颅内出血患儿,应提高警惕,及早发现继续出血征象,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挽救患儿的生命是十分重要的。在 32例患儿中,有 3例突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颜面苍白,四肢抽搐约 1分钟。这时立即通知医生,建立静脉输液,给予镇静剂,呼吸兴奋剂,吸氧 1小时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转危为安。
5.2 加强卫生宣教,是防止意外发生的有效措施。曾有 1例患儿,因其外婆认为吃得越多越好,结果喂奶过多,发生溢乳、呛咳、出现呼吸困难,这时我们迅速将患儿头偏向一侧,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内的乳汁,清除口腔残留物,几分钟后患儿症状得到缓解。因而,我们应做好卫生宣教,让家属熟悉护理新生儿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5.3 预防并发症,防止院内感染。定时清洁病房,限制人员进出。暖箱应经常清洁,用 84液擦拭消毒。保持皮肤、脐部清洁干燥。
6 小结
俗话说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通过本组病例,体会到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操作技能,准确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早日痊愈出院。同时加强孕期保健,提高接产技术,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
[1]冯美丽,王芝.儿科护理学 第二版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84.
[2]金汉珍,黄德珉,等.实用新生儿学 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