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细细玩味的儿科原创著作——推荐新书《董氏儿科》
2010-02-1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芮立新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芮立新)
就在这本凝聚着七代人临床经验结晶的《董氏儿科》一书出版之际,我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来到宁波市中医院,走访了该书作者、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董幼祺教授。
初见面的第一印象是他那温文尔雅的中医大家风范,典型江南人的相貌,说话带着浓重的江南气息,举手投足之间也透着江南人的优雅与稳重……就是这位文质彬彬的董幼祺教授像是个活菩萨一样,怀着济世活人的信念终日为全国各地的婴幼儿患者解除疾苦,出诊于宁波和上海两地,每日门诊数量应接不暇,他的医德也在当地传为美谈。我甚为惊奇的是在宁波似乎所有的人都认识董医生,也都很尊敬他,这肯定跟他的为人和他的医术分不开。下面是在宁波中医院网站上看到的一些患者的留言:
“上海中医医院名老中医门诊部的董幼祺医生应该远不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吧,我看过他治的反复咳嗽感冒和哮喘及极度厌食,往往一付药下去就立竿见影。一回是发39℃高烧(中药下去20分钟就没了,而且第二天再次上来就只有38℃了,吃了2付不到烧就没有了)。当然,看他的儿童慢性胃炎的确实很多,还有早熟的。他的祖父(董廷瑶先生)还看过白血病、血友病、肌肉萎缩等非常难医的重病等。只是现在人太多了。”
“我儿子很容易咳嗽,每次咳嗽都要打吊针,一般都要多天才好。昨天董主任开了中药,今天吃了已经基本不咳了,非常感谢。听说董主任调理的药也很好,等儿子好全了,再来开。医术高、医德高、中医名家当之无愧。”
“我就特别推崇董医生,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技艺,从来没有像别的医生那样要么自以为是,要么药老虎的作风。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儿科医生的存在而放心,也应在工作中向他学习。”
“我女儿不幸得了过敏性紫癜,在妇儿医院住院,结果出院两星期又发了,后来打听到中医院董医生那里不错。经过董医生的高超医术治疗,真的效果不错,一直没有复发,已经连续治疗几个月了,需要继续坚持治疗,就是挂号太难了,非常感谢董医生,谢谢。”
“在此我非常感谢董医生,他是位有医德和医术的好医生,是个难寻的好医生。我写这些是为了告诉跟我曾经一样心急的家长,不能让幼小的孩子有太多的肾脏负担。中医是我国的精髓,自有它的道理,只要是好医生,用对药用准药,哪怕是简单的草药,只要拿捏的分量到位都能药到病除。还是要特别感谢董医生,能找到您是我和孩子的福分,万分感谢”……
董氏中医儿科源远流长,已有几百年历史(它起源于浙江鄞县南乡董家跳),从可查到的家谱,至今已有七代相传。董氏儿科的发展,既反映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也反映了随时代的进步,董氏儿科的学术经验也得到了发展与提高,特别是到了第四代传人董廷瑶,更是把董氏儿科的宝贵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辨证思路、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为此在全国百姓和同行中获得了极大的信誉。如裘沛然老谓其“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名满江南”;张镜人老谓其“疗小儿痧痘及疑难杂症,莫不效如桴鼓,深受群众信仰”;张奇文老谓其“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真正中医临床家,其医德医风、学术造诣可谓名誉全国”;王静安老谓其“当代杏林名师,幼儿之真谛,董先生得之矣”;王烈老谓其“医德高尚,技专精长,尊古不泥古,是中医儿科界的泰斗,一代宗师”。如此之称可谓名副其实。
《董氏儿科》分为家学渊源、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汤药应用、温故求新、诊治心得、医话絮语等7个部分。全书在推理论病、推理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对一些新的病种也作了详细辨证与治疗的分析,充分体现了董氏儿科学术思想代代相传,不断发扬。临床经验篇在对每个病种的论述基础上,作辨证分型治疗,并附医案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一目了然。
《董氏儿科》一书文笔谈不上华丽,处处带着如董教授本人一样的朴实,但书中的内容绝对算得上充实,能够让人一饱眼福,只有在字斟句酌认真阅读之后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含金量有多高。这是一部堪称原创的作品,七代人的临床精华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这本书中,恐怕是这么多年太难得一见的好书了。看着他们父子俩把这本书捧到手里如视珍宝的样子,足以见得他们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由衷感谢他们父子俩!
“江山代有才人出”。让我们借用张奇文教授的话预祝董幼祺、董继业父子二人:“能将董氏儿科世代相传,代有发展,在中国医学史上树立起永不断代的典范。并能使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子孙造福,为祖国争光!”
希望《董氏儿科》学术播于四海,佑生福运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