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皮肤的养护

2010-02-11解滢禾林英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肾虚脾胃时期

解滢禾,林英豪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北京 100700)

中医皮肤养护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一脉相承。

1 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萌芽时期

春秋之前,是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萌芽时期。在已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沐”、“浴”的文字,蕴含着清洁滋润皮肤、防止衰老的萌芽。其后《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有“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谌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的文字,示人导引动作有提高身体素质、健美肌肤的作用。《庄子·刻意》更加明确:“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至周代,宫廷中已设有专门的食养医生,指导饮食保健,出现了饮食养生保健、养护皮肤、延缓衰老的苗头。此后,《山海经》记载了一些有美容防衰作用的药物,如“荀草,服之美人色”;“蘨草……服之媚于人”。

2 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形成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至晋唐是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形成发展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和各派医家丰富的养生却病、延缓衰老经验,去粗取精地吸取先秦诸子养生思想,使中医皮肤养护理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奠定了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指出,衰老之因有肾气盛衰、阳明脉衰、天癸竭、任脉虚、太冲脉衰、五脏气血盛衰和阴气盛衰,这些认识成为后世医家养护皮肤、防止衰老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还强调协调阴阳、顺应自然、调摄精神、饮食有节、因地摄生、起居有节、和于术数等延缓衰老的原则。《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115种有轻身、不老、延老、耐老、增年、增寿和长年的描述,许多药物有美颜、润肤美容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养慎”的思想,措施有“导引、针灸、吐纳、膏摩”,目的是“不使形体有衰”,对后世养护皮肤、防止衰老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华佗重视动作防衰,其创造“五禽戏”,每日习之,以致“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可见,“五禽戏”确有延年驻颜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服食丹药盛行,除葛洪、陶弘景等尚亦十分注重调摄养生,并强调持身不谨,可损耗肾元精气而致衰老之外,极少有中医学皮肤养护思想的体现。

唐·孙思邈、王焘等医家开始转为结合植物药抗老延年,并认为衰老主要因虚而致。如孙思邈认为:“四十以上,则不可服泻药,须服补药”,“四时勿厥补药,如此可以延年”。

3 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创新充实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皮肤衰老理论的创新充实时期。两宋时期,在《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和《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医书中,所载养护皮肤、延缓衰老的方药已由植物药为主,并体现出以补肾为主的养护观,尤其是《圣济总录》,处处强调美容延缓皮肤衰老内调内治的重要性。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强调精神保健及饮食药饵;窦材的《扁鹊心书》强调灸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振奋精神、益气壮阳等防衰抗老、益寿延年的作用,增加了延缓皮肤衰老理论的内涵。

金元时期,医学界百家争鸣,产生了不同的医学流派。各流派的学术争鸣,丰富了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尤其金元四大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刘完素倡元气化火说,强调“养神”,如“元气固藏,富贵寿考”;“养神为本,以气为用,神气相合,可以长生”。张从正善用攻下,主张“若欲长生,须得肠清”。李东垣倡脾胃学说,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凡有此病者,虽不易变生他疾,已损天年”,并提出“调理脾胃,老年当先”。朱丹溪主张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认为阴亏是早衰的重要原因。金元四大家以外的严用和提倡“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为后世广泛应用补肾法延缓衰老提供了确凿的理论依据。这些学术争鸣,拓展了从内调外延缓皮肤衰老理论的内容,为中医的皮肤养护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明朝时期,医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医学家及其著作。除注重肾虚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外,又极为注重脾胃虚衰对皮肤衰老的不利影响。如龚廷贤、张景岳倡脾肾致衰,龚廷贤认为“凡年老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并有“补脾不如补肾”和“补肾不如补脾”的不同观点。张景岳认为:“两天俱得其全者,耆艾均系也。”薛己、王文禄主张脾胃致衰。薛己说:“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人以脾胃为本”。王文禄说:“是以养脾者……养生之要也。”虞搏倡肾虚致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老则寿夭。”另外还有其他观点。如万密斋认为心肾脾“三者交养,可以长生”。张君实认为,“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等。同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载有“耐老”、“增年”的药物共237种,“轻身”、“益寿”、“延年”医方约 390首,集明以前延缓衰老药物之大全。《普济方》载方61739首,其中也有许多延年益寿之方。

清代的主要观点及其分歧基本同前,如叶天士、曹廷栋、程国彭和陆九芝等医家均有肾虚和/或脾虚致衰老论述等。有人统计,清之前历代抗衰老方比例亦表明,在金元明清补肾、补脾和脾肾双补三类方的总和,在各代均达同期抗衰老方的90%左右。

4 中医皮肤衰老理论研究的现代进展

建国以后,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当前的中医药抗皮肤衰老研究中,脾肾虚衰致衰老仍是中医抗皮肤衰老理论的主流。有人统计建国10余年来研究报道的中医药抗皮肤衰老方,共约71首,其中以补肾和/或补脾为主的方药为61首,约占86%。近年来,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实验方法,通过对动物实验结果的认识,分别有人提出“气虚血瘀是衰老的根本原因”和“虚-瘀-衰老模式”等观点,体现了新的衰老机理观。

综上所述,脾肾虚衰致衰老仍然是中医抗皮肤衰老理论的主流,在实验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皮肤衰老的认识,提出了新的皮肤衰老理论模式,突出了实邪亦是导致皮肤衰老的重要因素,其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肾虚脾胃时期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赶走”肾虚
开心一刻
透视“肾虚综合征”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