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肾虚痰瘀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2010-02-11沈欣,罗斌
沈 欣,罗 斌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论肾虚痰瘀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沈 欣1,罗 斌2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补肾;化痰;活血;肾虚;痰浊;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范畴,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区扩张,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糖尿病肾病多因消渴日久及肾、肾亏阴阳两伤、痰瘀阻络而成,因此“肾虚”、“痰瘀”与糖尿病肾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1 肾虚痰瘀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肾病多因消渴病迁延日久或治不得法,加之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等多种病因而致脾胃虚损、运化失司、水湿潴留、精微下泄。肾病则封藏失职,不能化气行水,则水湿内停、瘀血内阻,终致虚痰瘀阻滞。
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因病机与消渴病密切相关,而消渴的病因首先与身体素质有关。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素虚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如《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次饮食不节、贪食甘美、劳倦内伤是导致本病的直接因素。如《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可见,多食肥甘可导致消渴的发生,而消渴日久会加重肾虚,并可产生痰浊,而痰浊又会加重消渴的症状,其病机为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聚而生痰浊,痰浊雍肺,肺失宣发,不能输津于口,见口干口渴,精微不化、痰湿内阻,肾气受损,失于封藏,精关不固,精微下泄而形成蛋白尿。
痰瘀内阻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贯穿于疾病始终。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不同程度的肾小球、肾小管的硬化,肾小球明显萎缩,间质纤维化。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痰瘀贯穿于疾病始终,更是产生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其病机是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蕴而为痰;且久病其气更虚,使精微不能上输化为痰浊,消渴日久,耗伤津液,加之痰浊阻碍气机,滞留经络,瘀血内生,痰瘀互阻,胶固难解,导致糖尿病肾病慢性化、复杂化。明·赵献可 《医贯 》云 :“痰也 ,血也,水也,一物也 。”这就是所谓的痰瘀同病、痰瘀同源,是糖尿病肾病病辨证中不容忽视的病理因素之一。唐容川曰:“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中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得矣。”血瘀与痰浊互为因果、互生互化、痰瘀互结,终致缠绵难愈。临床观察亦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形体肥胖、面色晦暗、舌质暗紫、苔白腻等痰瘀征象。
现代研究也提示,糖尿病肾病中存在瘀血痰浊。高血糖可导致脂代谢紊乱,形成脂肪堆积,导致“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高糖、高脂属中医“痰湿”、“瘀浊”范畴。高血糖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加之血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瘀血。
熊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此病以气阴两虚证为多,兼证以血瘀、湿邪致病发生率高;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出现率高的证型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肾病时以阴阳两虚证发生率高,血瘀、湿邪致病则贯穿于病程始终。
2 补肾活血化痰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肾虚痰瘀导致糖尿病肾病之说,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选用补肾活血化痰的药物对糖尿病肾病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姜晓昆研究显示,糖尿病早期无明显夹痰夹瘀临床表现,常常不被医生和患者重视,一旦出现水肿、高血压病、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症状,夹痰夹瘀的舌苔脉象即在临床中显现出来,但已经到了糖尿病肾病的晚期,失去了治疗阶段最佳良机。王竹对糖尿病肾病验方用药规律分析显示,补肾药、活血化瘀类药物占前 2位。倪青总结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补肾活血化痰药物可有效降低血糖、改善微循环、减轻胰腺纤维化、促进体内毒物的代谢与排泄。许陵冬采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一定的疗效,早期运用化痰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可延缓病情的发展。
综上所述,肾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痰浊瘀血是糖尿病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和加速糖尿病肾病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补肾活血化痰是防止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治法,可有效改善内环境,增进气血运行,减轻脏腑损伤,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
R 255.4
A
1006-3250(2010)01-0017-01
2009-04-21
罗斌,女,医学博士,联系电话:010-52075380,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安外小关斜街 51号 ,邮编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