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主任医师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验案撷英
2010-02-11曹清慧田红军马艳东路志敏
曹清慧 田红军 马艳东 路志敏
李英杰为衡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著名中医专家,原衡水市中医院副院长,1996年获中医局全省中医院建设优秀院长荣誉称号,现任名誉院长,衡水市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第3批、第4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十一五课题“李英杰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课题指导者。李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载,强调要精读中医经典理论,背诵重点条文,并与临床实践反复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李老以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典型医案介绍如下。
1 益气健脾,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治疗鼻咽癌放化疗后食欲不振
靳某,女性,48岁,2009年2月18日初诊。鼻咽癌放化疗后食欲不振、鼻塞咳嗽4个月。初诊:患者于4个月诊断为鼻咽癌,行放化疗后逐渐出现食欲不振,乏力,鼻塞,咳嗽,咯白黏痰。1个月前感冒后至今未愈,现症: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鼻塞声重,咳嗽咯白黏痰,心慌,气短懒言,后背喜顶压,出虚汗,语声低微,形寒肢冷,月经3个月未至。查: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苔黑,舌面干燥少津,脉沉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示34×109/L,RBC3.2×1012/L。诊断为鼻咽癌。辨证属气阴两虚,毒热蕴结。肿瘤放疗化疗后的反应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伤气伤阴,尤其是伤阴,另一方面可以产生病理产物,因为体内正气亏虚,排除病理产物的能力降低,相应产生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继而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乃肺气虚损之象。本病病位在肺、脾、胃,为本虚标实之证。治以益气健脾,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方予生脉饮合四君子汤加减:焦三仙各15g,鸡内金15g,太子参 20g,麦冬 15g,五味子 10g,黄芪 15g,茯苓 15g,酸枣仁 20g,夜交藤20g,生地黄15g,北沙参15g,桑白皮10g,浙贝母10g,山药20g,炒白术15g,甘草10g,白花蛇舌草15g。7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二诊(2009年2月25日):食欲不振、乏力出汗好转,后背喜顶压感减轻,精神好转,声音有力,舌干减轻,咳嗽本已缓解,但食肉后又反复发作,咯白黏痰,舌淡红,苔黑,脉弦滑。前方加乌梅10g,清半夏10g,鱼腥草15g,桔梗10g。7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三诊(2009年3月4日):食欲不振、乏力好转,自觉气短,仍口干,咳嗽缓解,时烦,有焦虑感。每周服舒乐安定2~3次。舌暗苔黑,但范围减小,厚度变薄,前部已变黄。前方改太子参30g,加黄精10g,7剂。四诊(2009年3月11日):食欲渐佳,粘痰减少,倦怠乏力明显好转,耳堵,耳闷,听力下降,咽干,头怕凉,精神转佳。舌淡红苔黑减轻,少津,脉细。前方加知母10g,葛根15g,共7剂。服药后诸症缓解。
按:肿块的形成,《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寒邪、痰饮、瘀血相抟切忌滥用苦寒。凡癌症放化疗后,气阴两伤,轻则食欲不振,甚则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若再一味用苦寒解毒抗癌,则必更伤脾胃后天之本,使正气益虚。本例舌苔黑,为热极,但仍应慎用苦寒,正如《灵枢·本神》所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所以李老临证时除慎用苦寒外,还喜用焦三仙、鸡内金启脾开胃,使后天精气充盈,五脏六腑精气充足则五脏得安。肺开窍于鼻,治宜培土生金,用参、芪、术、苓、山药等益气健脾;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力强;生地黄味厚气薄,功专滋阴清热、养血润燥、生津止渴;津亏患者应注意不能过用滋阴药,否则滋腻太过使则正气更虚;同时不能妄用苦寒,辛温、温燥更不宜,因苦从燥化,更伤津液。生脉饮养阴生津,再伍以四君子汤气旺则津生。桑白皮善走肺中气分,能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浙贝母可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黄精既补气又养阴,使益气养阴之力倍增。脾胃之气一恢复,气虚症状即缓解。另外,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预后及医生治疗效果。《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这里的“标”指医生的治疗措施,“本”指患者有神机。如果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有信心,对自己的病情不悲观失望,所谓“标本相得”则“邪气乃服”,对疾病的治疗往往有利。反之,如果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即使医生的手段再高明,也会“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本例患者在治疗中一直保持对医生的信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2 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水消肿治疗红皮病
张某,女性,69岁,2008年4月8日初诊。身红脱皮瘙痒水肿1月余。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因生气后出现全身皮肤潮红,散在片状红斑,片状脱皮,全身可见大片皮屑,皮损间可见少许正常皮肤。伴全身瘙痒难耐,双下肢水肿,发热,体温最高达39.0℃。诊断为“红皮病”,口服静点西药后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现全身皮肤潮红,大片脱屑,局部皮肤角化增厚,瘙痒,水肿,伴怕冷、后背冷如披冰,心烦易怒,乏力,口干,寐差,便干。舌质暗,舌尖红,少苔有裂纹,脉弦滑数。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ALT 57U/L,AST 69U/L;嗜酸性粒细胞18.8%;1.81mmol/L;肾功能、血糖正常。此患者证属热毒蕴结血分,日久灼津耗液,致血液黏稠,运行不利,热瘀互结,肌肤失养,而见皮肤暗红、角化增厚、脱屑。心烦易怒,寐差,为心经热盛;夜寐不实,便干口干,倦怠乏力,为气阴两伤。便干,腑气不通则热不得泄。中医诊为干癣,毒热蕴结,热盛伤阴证;西医诊为红皮病。治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水消肿。方予泻心汤、泻白散、防己黄芪汤、济生肾气汤加减:黄连10g,黄芩10g,栀子10g,丹皮 10g。桑白皮 10g,荆芥 10g,防风 10g,赤芍 10g,生地黄 10g,地骨皮 10g,茯苓 20g,黄芪 15g,防己 10g,炒白术 15g,车前子 15g,当归10g,白鲜皮10g,甘草10g。7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二诊(2008年4月14日):脱皮、瘙痒、水肿及畏寒均减轻,心烦、食欲有所好转,乏力口干明显。4月8日方加太子参15g,麦冬10g,刺蒺藜10g,再进7剂。三诊(2008年4月21日):面红、水肿明显减轻,全身大部分皮肤脱皮缓解,仅有散在小片状皮屑。舌尖红减轻,苔薄黄,脉弦细。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ALT 40U/L,AST 31U/L;嗜酸性粒细胞6.9%。4月8日方加太子参15g,麦冬10g,刺蒺藜10g,葛根15g,炒白芍10g。7剂。四诊(2008年4月29日):皮肤脱屑消失,水肿缓解,瘙痒缓解,后背稍凉,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予太子参15g,刺蒺藜10g,麦冬10g,羌活10g,炒白芍15g,桑白皮10g,车前子15g,栀子10g,黄连10g,黄芩10g,地骨皮 10g,茯苓 10g,荆芥 10g,防风 10g,白鲜皮 10g,炒白术 15g,黄芪 15g,防己 10g,当归 10g,赤芍 10g,生地黄 10g,丹皮10g,甘草10g。上方服7剂,其后病瘥。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痒者,皮表之疾也。《素问·刺禁论》云“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心脏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主一身之表,李老认为皮表之病,不可忽视从心辨治这一途径。《金匮要略》泻心汤方中用黄连,其长于清心热,解除心经热毒;从三焦来讲,其作用以中焦为主,能清降胃热、胃火;黄芩擅长于清上焦热毒,同时也能清热燥湿,从脏腑来讲又擅长清肝胆之热;去大黄以防过下伤正或引邪入里。《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二药参合,一升一降,升降调和,可增强利水消肿之力。荆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引邪外透。防风气味俱升,性温,为风药之润剂,能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凡风药皆能胜湿),为祛风之圣药,可散风以止痒;泻白散中桑白皮泻肺以清郁热为主,辅以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兼退虚热。太子参益气生津,补脾益肺,是一味清补之品,合黄芪补气作用更强,使气旺则津生;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治热病伤津、咽干口渴、舌红少苔、大便燥结,还能清心除烦;刺蒺藜质轻色白,可升可降,可散可补,既可宣散风邪以除风止痒,又可平肝息风,疏肝解郁;葛根轻扬升发,既能发表散邪、解肌退热,又能疏通太阳膀胱经的经气,还能疏表透疹,以升发清阳之气,引内陷之邪外出,还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而生津止渴;热毒蕴结就会伤阴耗血,故以生地黄清热凉血,伍以当归滋养阴血,当归还能活血;丹皮、赤芍凉血化瘀,四药相伍,养血而活血,凉血而不留瘀血。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泻,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清热退热,养血敛阴,散瘀止痛力量增强,敛阴凉血而不恋邪。药中病机,效如桴鼓。
李老对中医经典著作,尤其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最为谙熟,造诣精深,对许多典籍原文随口成诵,信手拈来,其熟练程度可想而知,其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药味少而配合奇,分量重而效力专,其处方精纯,为世模范”。《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与疾病治疗的基础,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要正确解读原文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务必要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而融会贯通之。即“善言人者,必有合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