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腑津液气化调治尿频
2010-02-11王欣麒李志更翟志光
王欣麒,李志更,翟志光
(1.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2209;
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成人正常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者称为尿频。大致属于中医“淋证”、“消渴”等范畴,尿频属排尿节律紊乱性疾病。《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述了水谷进入人体之后通过脏腑协同作用化生津液精微物质及输布、转化代谢的大致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津液的代谢过程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传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如脏腑功能异常影响到水谷津液代谢的某个环节时,就会表现排尿异常症状,包括尿频。
临床上本病常可由于生理性(如大量饮水、妇女妊娠压迫膀胱、气温下降、精神因素等)、病理性(如炎症刺激、前列腺增生、结石、异物、肿瘤压迫等)原因所致,但仍有不少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不少困扰。从临床来看,其发生发展不仅与膀胱功能异常有关,且涉及寒热虚实多个方面,更与五脏功能正常与否密不可分,故而今试论从人体脏腑与津液气化关系调治尿频。
1 从肺主气化、主治节调治尿频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的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内经》云:“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统辖一身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肺又为水之上源,与膀胱通气化,故肺气宣发,气行则水行,津液四布,水道通畅。若肺气壅滞,气化不及州都,膀胱失约,则遗尿不止。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小便数,以上虚不能治下故也,此为肺中冷,甘草干姜汤以温之。”《丹溪心法》云:“小便不禁有虚热、虚寒之分。”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言:“凡治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虽利于肾,而肾上连于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温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须治肺。”均指出小便异常与肺肾密切相关。
张琪[1]曾治一少妇,小便频数夜间尤甚,一夜10余次,色清,化验室未见异常,服用补肾温阳固涩之品皆无效来就诊。患者除尿频外,周身疼痛,腰脊背紧束感,畏寒,舌白脉浮,分析为:外邪束表,太阳经气不利,肺为水之上源,而膀胱与肾相表里,肾阳式微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治宜宣肺温肾,佐以固涩为法。药用:麻黄、甘草各 10g,细辛 5g,附子 15g(先煎),桑螵蛸、益智仁、煅龙骨、煅牡蛎各20g。服用上方6剂后尿频大减,夜间为3次,全身畏寒紧束感减轻,继用上方10余剂而愈。
李权英[2]曾治疗赵某,男性,17岁。患小便数,夜尿尤多6月余。化验室检测未见异常,一夜起来有七八次之多,病家难耐其劳,深以为虑。症见其神疲倦懒,面色日趋白,语声低怯胃纳不佳,畏寒肢冷,且有舌淡苔滑,六脉沉弱无力,显系肾阳亏虚,脾气衰耗,遂以桂附地黄汤、桑螵蛸散、补中益气汤等剂杂投递进,数诊之后,声息杳然。笔者细思小便频数乃水气代谢之病,当责之肺脾肾三脏,针对脾肾两脏俱已施为,其不效者,果病在肺耶。遂投以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40 g,干姜20 g,嘱其煎汤频饮,每日1剂。3d后小便次数大减,1周后便次如常矣。
2 从脾主运化水液、升清降浊调治尿频
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作用。运化水液即是将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传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液而排出体外。
《灵枢·口问篇第二十八》有:“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就是中气虚弱或下陷,可导致大小便异常。中气即脾胃之气,居于中焦,主升降,维持着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的正常生理功能。《医学心悟》有“中气虚则不能统摄,以致遗溺”之说,均说明中气不足可引起尿频等症。
运用“因其衰而彰之”、“气虚宜掣引之”之治疗原则,按《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之论,对由于脾胃气虚导致小便异常的病证,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调治。
岳宗相[3]曾治疗一女性患者,57岁,中学教师,2006年3月18日初诊。近2月夜尿3~5次,头昏耳鸣,少寐多梦,腰酸背痛,疲倦乏力,视其形体中等,舌淡胖,苔白,脉细。辅助检查未见异常。辨为脾肾气虚。治以补肾健脾,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黄芪各 20g,当归、升麻、柴胡、白术、山药、山茱萸、酸枣仁各15g,仙灵脾 12g,巴戟天、陈皮、五味子、炙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服用2周后症状改善,继用上方服用4周后,病情好转,随访5个月病情未复发。
3 从肾主水、司开阖调治尿频
《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是指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来自水谷精微、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而水液代谢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肾司开阖。开,则水液得以排出;阖,则机体需要的水液得以在体内潴留。如果肾的气化正常,开阖有度,尿液排泄就正常。如果肾主水的功能失调,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紊乱。如阖多开少,可见尿少、水肿;开多阖少,则尿多、尿频。
明·张景岳《类经附翼》曰:“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至今天壤枯涸者,皆真阳不足,气化失司所致。”明确指出肾脏气化异常、水液升降乖戾可引起尿频。
曹瑞[4]曾治疗刘某女性,52岁,2006年2月10日初诊。主诉:间歇性尿频1年余,加重2周。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尿频,憋不住尿,白天排尿10余次,夜间六七次,影响休息。腰酸痛,怕冷。舌淡胖有齿痕,苔薄,脉弦。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考虑诊断为尿道综合征,中医证属脾肾阳虚,下元不固。方用《景岳全书》之巩堤丸加减组方:菟丝子50g,云苓 20g,炒白术 20g,防风 15g,山英肉 10g,芡实15g,金樱子30g,五味子 15g,淮山药 30g,覆盆子15g,石榴皮 15g,知母 15g,益智仁 15g,韭菜籽 15g,桂枝10g。患者服药7d后述白天尿频症状明显好转,夜间排尿3次,能憋得住尿。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继续服药治疗。半个月后患者白天近3~4h排尿1次,夜间1次。又巩固治疗半个月而愈。
4 从心主神明调治尿频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形与神具、心神安宁是确保五脏六腑生理正常的基础;反之,心神不宁,则可危及诸脏腑,致杂证丛生。气血充于心,养于神,心神安宁,脏腑气机旺盛有所统摄,则各司其职。气血亏虚,心失所养,神志紊乱,而使“州都之官”无所主,以至统摄失职而见尿频。
据载公元1644年,南宋著民爱国诗人陆游的妻子唐琬因家事烦心焦虑患尿频症,昼夜小便多达20多次,苦不堪言,求医多人,多选用益智仁、金樱子、覆盆子之类,未见其效。1d,其精通医术的好友郑樵登门来访,为唐琬切脉,诊断为心热移肠,处方:菖蒲、黄连各等分,研末过筛,酒冲服。唐琬服药五剂后愈。这不仅指出了心与小便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了菖蒲这味中药对尿频的独特疗效。
5 从肝主疏泄调治尿频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并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机的郁结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
清·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有云:“肝主疏泄水液,如癃非癃而小便频频不利者,厥阴之气不化也”及“肝主疏泄,小便不利者,厥阴之气逆也”,因此肝气“逆”或“不化”时都可使小便不利。如不少患者由于自身性格原因肝气易郁,进而郁热化火下通于肾,肾闭藏失职,膀胱失约而致尿频。
现代名医颜德馨认为[5],足厥阴肝经环阴器,下元之病也多与肝霾攸关。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藏血以养其体,疏气以遂其用。若肝失疏泄,初则气滞,久成血瘀,足厥阴肝脉气血失于宣通,气血不养前阴,以致膀胱失约,尿遗不止。淡某,女,17岁,遗尿反复发作11年,入夜多梦。巩膜瘀斑累累,舌紫红,苔薄腻,脉细弦而小数。迭进补气益肾之剂无效,认为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用:生地黄 15g,当归 9个,桃仁 9g,柴胡 6g,桔梗6g,枳壳 6g,蚕茧 9g,升麻 6g,甘草 3g。服药 1 月余遗尿即止,他症消失。
6 从小肠与大肠顺承关系调治尿频
小肠主要功能为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如《金匮要略》所谓“溲数则便坚”,小便愈频数则大便愈坚硬,大便愈坚则水不留肠中以濡润而下趋膀胱则小便更频,互为因果。临床中经常可以看到尿频患者多伴有便秘,一般为胃肠积热所致。观察此类病人,小便频数,频频登厕,不能自控,化验尿并无异常,而大便秘结,数日不行,二便一结一频相互影响。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膏粱厚味胃肠积热者甚多,此类患者也更容易发生尿频。
笔者曾治疗金某,男,64岁,2009年6月11日初诊。小便频,夜间起夜约5~7次,大便1周1行,伴有顽固性皮肤瘙痒多年,舌干燥黄腻脉滑数,既往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病史,发病以来血糖控制较差,空腹多在7mmol/L~9mmol/L,早餐后2h多大于11mmol/L。辨证为胃肠积热、血燥生风。处方:生大黄10g,枳实 10g,芒硝 9g(冲服),徐长卿 12g,银柴胡 10,乌梅 10g,防风 9g,五味子 9g,生地 12g,蝉蜕 6g,姜黄 9g,僵蚕 9g,蒲公英 30g,金银花 12g,7付水煎常规服。1周后复诊大便2d 1行仍偏干,小便次数减为每夜3~5次,皮肤瘙痒减轻,原方加玄参、麦冬各10g,仿增液汤之意,继续服用1月后尿频基本缓解,每夜约1~2次,但仍时有便秘,加减调治,尿频随访未见反复,血糖水平渐趋平和。
7 结语
尿频,临床症状似乎略显简单但又不容忽视,能否迅速有效缓解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意义深远。临证千变万化,分清寒热虚实,从脏腑津液气化关系调治尿频是一种较好的思路,它充分体现了本病的病机实质,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此外,治疗本病还应注重综合调治,比如精神调摄、食疗、科学运动等,正如内经所言“有则求之,无则求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机圆法活,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1]张琪.张琪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92-197.
[2]李权英.甘草干姜汤治验举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25.
[3]岳宗相,梅雪峰,等.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中老年女性夜间尿频 45 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16(29),4327.
[4]曹瑞.巩堤丸治疗中老年妇女尿道综合征的机理探讨[J].四川中医,2008,26(3):89.
[5]颜德馨.中医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