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二十一节”定位

2010-02-11刘智斌牛晓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脊骨大椎颈椎

刘智斌,牛晓梅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 712000)

“二十一节”又名“脊骨”、“膂骨”、“中骨”,俗名“脊梁骨”,因有21节,故得名,它首载于《灵枢·骨度》,是背部腧穴定位的主要依据。现代人体解剖学中,脊柱有26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4~5块尾椎融合而成)各1块。按现行教科书,“二十一节”包括12节胸椎、5节腰椎和4节骶椎(缺1块骶椎)。提示“二十一节”中没有颈椎、第五骶椎和尾骨。古人是如何认识脊柱、“二十一节”定位是否存在问题,笔者对中医古籍相关脊柱解剖文献进行考证,分析比较后对“二十一节”定位提出了新的见解,供同道商榷。

1 二十一节首载于《灵枢·骨度》

《灵枢·骨度》首载“二十一节”:“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1]”《黄帝内经太素》[2]注:“膂骨,脊骨。从后发际下至脊端量也。”《灵枢注证发微·骨度》[1]:“自项后之发际,至背骨之大椎也,长二寸半。”

上述文字显示,①“膂骨”=“脊骨”=“二十一节”,指大椎以下的脊椎骨;②脊柱=“项发以下至背骨”+“二十一节”;③“二十一节”的第1节始自大椎下(《甲乙经》: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提示“二十一节”是指除去项发以下至背骨之外的椎骨。大椎定位在第一椎上,依赖于“二十一节”定位,所以从大椎穴无法对“二十一节”进行定位考证。

2 “项骨三节”、“二十四椎”与“二十一节”关系密切

在古文献中,与“二十一节”定位关系密切的另外两个解剖名词是“二十四椎”和“项骨三节”。

《类经·经络类》[3]载:“项发,项后发际也。脊骨,除项骨之外,以第一大椎骨为言也……膂骨,脊骨也,项脊骨共二十四椎。内除项骨三节,膂骨自大椎而下至尾骶,计二十一节,共长三尺。”《医宗金鉴·骨度尺寸》[4]云:“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骨骶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背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负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伤科补要》[5]注与上同;《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刺热篇第三十二》[6]释:“项上三椎,陷者中也:王冰注:‘此举数脊椎大法也。’《类经》十五卷第四十四注:‘此取脊椎之大法也。项上三椎者,乃项骨三节,非脊椎也。三椎之下陷者中,方是第一节,穴名大椎,由此而下数之,则诸椎循次可得矣。’”

该段文字显示:①古人对脊骨认识不统一:一云“二十四节”,一云“二十一节”;差异在于前者包含“项骨三节”,后者不包含;②“项脊骨”=“二十四椎”;③“二十四椎”-“项骨三节”=“二十一节”。提示:古人称脊椎为“二十四节”或“二十四椎”;“二十一节”是除“项骨三节”外的椎体;“项骨三节”是“二十一节”定位的关键。

3 古人对颈椎解剖的认识与“项骨三节”定位

“项骨三节”的定位有赖于古人对颈椎的认识。在古文献中,与颈椎解剖相关重要的名词有:“项骨三节”、“颈骨三节”。

“项骨三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卷八十周身名位骨度[4]释为:“颈项[注]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者,茎之侧也;项者,颈之后也,俗称脖项。颈骨[注]颈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项骨[注]项骨者,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4]云:“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一名天柱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4]载:“天柱疽。天柱疽生天柱骨。(注)此疽生于项后高骨,名天柱骨,即大椎骨也。”《中西骨格辩正》卷三[7]云:“项前谓之颈,颈后谓之项。释骨篇谓,人生有项骨而无颈骨,颈骨即节喉也。”

上述文字显示,依《医宗金鉴》注解,项骨与颈骨是有区别的。在名称上,颈骨俗名天柱骨,亦称大椎骨、旋台骨、玉柱骨。在位置上,颈骨为头之茎骨,肩骨之上际之骨;而项骨为茎骨之上三节圆骨,意即:项骨在颈骨之上。在数量上,它们均为三节。由此推断,颈骨三节可能为第5、第6和第7颈椎;项骨三节在其上,上移3个椎体,为第2、第3和第4颈椎,或第1、第2和第3颈椎。即①“项骨三节”=C1~3或C2~4;②“颈骨三节”=C5~7;依《中西骨格辩正》注,则为喉结;③大椎骨=天柱骨,为C5,亦或C5~7。颈椎有七节,但在以上描述中,仅提到六节,少了一节。下面将通过病邪传注、气血流注来进一步了解古人对脊柱的认识。

4 从病邪传注和气血运行了解古人对脊柱认识的完整性,考证“二十一节”定位

从《内经》有关病邪传注和气血运行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到古人对脊柱认识的完整性。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卷第十·疟论第三十五》[8]:“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岁露论第七十九》[1]云:“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马莳注:“按疟论言:日下一节,二十五日至尾骶,二十六日至于脊内,盖至风府而始,连项骨三椎而言也。此篇曰日下一节,二十一日则下二十一节,以至尾骶,二十二日则入于脊,盖除项骨之三日而言也。”

上述文字显示,古人对脊柱的认识是完整的,也是26块,与现代脊柱解剖吻合。风府穴相当于后正中线第一颈椎的位置。疟邪和卫气每日下移一个椎体,即从第1颈椎开始,历经七节颈椎、十二节胸椎和五节腰椎,1块骶骨(5块骶椎融合)、1块尾骨(4~5块尾椎融合),二十六日下至尾底(骶),然后入脊内。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在二十一节中,现行教科书将骶骨分割为五节,以下从古人对“腰骨”与“尻骨”的形态及定位描述,进一步考证二十一节定位。

5 通过古籍对“腰骨”与“尻骨”的形态及定位描述,推断现行第二十一节的定位

从解剖形态上看,颈椎、胸椎和腰椎形态相像,而骶骨为5块骶椎融合而成,在形态与其上的二十四节椎体明显有很大的差别。

《医宗金鉴·卷八十周身名位骨度》[4]载:“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际也”,“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下窄,未节更小,形如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髁骨上端,俗名髋骨。”清·《伤科补要》[5]注同上。《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正骨心法要旨》[4]云:“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韥,其未节名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中西骨格辩正》卷三[7]注:“祯按:腰骨,本有五块,上承背脊之末节,下接方骨之上面,系脊梁全骨中至大至坚之骨。而内经谓有六节,盖以背脊骨之末节列入腰骨”。“祯按:腰骨以下,尾蛆骨之上,其不能如脊背诸骨,左右俯仰运动,而紧插于两胯之间者,即方骨也。此骨当年幼时,本有五骨合成,至二十六岁后方合为一,其形长方,上宽下隘,故名方骨,且每小骨相合之边,各有半环,由两骨合成一孔,共有八孔,分为两行,以穿通脊髓之用,所谓八是也。”《简明中医伤科学》[8]云:“腰骨,即腰部的脊梁骨,古代按中梁骨下七节为腰骨(属现代解剖学的第11、12胸椎及第1~5腰椎共七节)。”

提示:①在位置上,腰骨在尻骨之上;②在数量上,腰骨:《医宗金鉴》说有两节,为第十五节、第十六节;《中西骨格辩正》说5块,为第1腰椎至第5腰椎;《简明中医伤科学》说七节,为十一胸椎至第5腰椎;尻骨:有五节,为第17节至第21节,成人后合为1块,名方骨;③在形态上,《医宗金鉴》有关腰骨与尻骨的形态描述非常接近现代解剖中的骶骨,均为中凹、上宽下窄、左右两旁各四孔,使人难以理解。在诸多注解中,笔者认为《医宗金鉴》更合理。“二十一节”止于尾骶骨,即尻骨,即现在的骶骨;则第21节应为第5骶椎;教科书上第21节则定位在第4骶椎,两者出现矛盾。古人对腰骨、尻骨的形态描述使人费解。腰椎有五节,但古人注腰骨有二、五、七之说。

6 从古人对脊柱相关解剖的描述,进一步考证二十一节定位

《经络全书》[9]、《针灸聚英》[10]均载“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臀,尻也。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医宗金鉴》卷八十九[3]注:“背者,自身后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条居中,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藏府,其两旁诸骨,附接横叠,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

上述文字显示:①椎骨为脊,夹脊椎两边的肌肉为膂。尻在臀部;腰为尻上横骨,即现代解剖中的髋骨的位置;②脊骨又叫膂骨、脊梁骨,共二十一节,始自大椎骨以下,但在终端却有2种说法:一言下至腰之上,一言下尽尻骨之端。提示:在同一段注解中,有关“二十一节”的定位有2种描述,可见古人对其认识也存在分歧。要重新对“二十一节”定位,“项骨三节”是突破口。

7 从古人对“项骨三节”的记载,对“二十一节”重新做出定位

同为脊柱,且颈、胸、腰椎形态相像,为何古人将其割裂叙述,原因何在?从这段文字可窥一斑。《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对“复骨下”注释为:“指大椎之上,伏而不显之椎下的哑门穴。《类经》八卷第十九注:‘即大椎上骨空也。复当作伏,盖项骨三节不甚显。’[4]”哑门穴,《甲乙经》载:“在后发际宛宛中[11]”,现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12]。”以上分析可看出,项骨三节应位于头侧,而不应靠近肩部,可能因其伏而不显,体表标志不明确,不便于定位而单独提出,有别于“二十一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项发以下所覆盖的项骨三节,为第1颈椎至第3颈椎;二十一节应始自第4颈椎,止于第5腰椎。

8 用新“二十一节”定位法,可以对中医古文献的相关腧穴、脏器定位做出合理解释

《针灸甲乙经》是有关腧穴定位的第1部专著,但考查古今有关背部腧穴定位的描述,有不符之处:大杼:“在项第一椎下[11]”;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针灸经穴图考》《俞穴折衷》曰:项当作胛[10]”;陶道:“在项大椎节下间[11]”;盲门:“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入肘间。‘入肘间’《正统本》,《外台》《铜人》《资生经》作:叉肋间。入肘间意不明疑为错间[11]”。据此可以看出,有关膀胱经和督脉背部腧穴的定位是主要依据椎体数目而定。这就使其特征性变得不突出,仅能依靠少数几个穴位来识别。《针灸甲乙经》中,大杼、附分及陶道的定位均在项部,而现行教科书却在背部。可是,如果我们按纠正后的“二十一节”重新定位,大杼在C4下,附分和陶道在C5下,则与古籍中记载的刚好吻合。盲门,现行定位在腰1旁各3寸,调整后至T9下,则肘部自然下垂在第9肋间,符合《针灸甲乙经》所描述的位置。

在古文献中,有关各脏器位置的描述,用新“二十一节”的定位法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如《医宗金鉴·剌炙心法要决》[4]载:“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有七窍三毛”;“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结合现代解剖知识[13],两肺与支气管相连,向上为气管,其顶为喉,喉上界约平第4、5颈椎间盘,下界平第6颈椎体下缘附近,在第3椎下;七窍三毛指出入心脏的血管,心包是包裹心脏及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主动脉弓可上达右侧第2胸肋关节高度,所系位置靠近第1胸椎,即第5椎下;右肾略低于左肾,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右肾平第12胸椎,均在第10胸椎下,位于第14椎下,与纠正后的“二十一节”定位相符。

9 现代学者对《内经·骨度》脊骨的诠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陈钢等[14]考证各医家对“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的注释:杨上善认为测量处是脊端,马玄台认为是“脊骨之大椎”,张景岳注为“背骨除项骨之外,以第一节大椎骨为言也”。陈氏认为在临床上,为摸准脊端,需被测者头前倾,这样所测数据就较大。笔者在实践中亦发现,当人头前倾时,在颈部所能清楚触摸到的第1节椎体,恰是第4颈椎;而上三节颈椎由于在体表难以触摸到,或许这可能是古人在采用椎骨计数法时,排除“项骨三节”的原因所在。对于“背骨”、“膂骨”的注解,在《太素》无“背骨”,上下均作“膂骨”;在《甲乙经》上下均作“脊骨”。由此,引发出1983年、1985年间李锄与刘衡如先生的背骨与膂骨之争[15、16]。笔者赞同李氏之说,李锄[17]引沈彤《释骨》校勘,认为“膂”应为“背”字传写致讹[18],勘误后不仅符合原文体例,而且可与下文贯通,尤其与《说文》的训诂相符。

对项骨三节,路世才[19]在《对中医骨学文献的研究》一文中,引《简明中医伤科学》[19]释“旋台:有‘脖颈’之称,为大椎以上项部的脊梁骨(现代解剖学称颈椎),古代按三节计算,头之转动即依靠这几节骨节,故称旋台骨(属现代解剖学头三节颈椎)。”路世才[19]等研究认为,从中医文献及中医临床上来看,椎骨的计数方法,均是撇开项骨部分。故按此说,除去项骨三节,“二十一节”应始自第4颈椎。

在《对中医骨学文献的研究》一文中,路世才[19]等据《简明中医伤科学》资料提出3种古代传统脊骨区分法,其中一法与笔者认识有相近之处,兹引如下:

10 小节

“二十一节”始自《灵枢·骨度》,由于经文描述过于简洁粗糙和当时人体解剖学发展受限等诸多因素,使之成为后世医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历代医家在注解“二十一节”时有提到“项骨三节”,但在其定位上却又将之抛开,对此笔者无从考究。但通过论证,笔者认为“项骨三节”是其定位的关键,“二十一节”始于第4颈椎,止于第5腰椎更合理。以上管窥之见,肯綮与同道商榷。

[1]明·马莳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1.151.391-392.

[2]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8:361.

[3]明·张介宾编著.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59.

[4]清·吴谦等编著,严志安等校注.医宗金鉴[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010,937,1019,747,937,1023-1024,946,955,964.

[5]清·钱秀昌.伤科补要[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13:58.

[6]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41,719-720,426-427,748,452.

[7]清·刘铭之.中西骨格辩正[M].上海:上海广学会印发,清光绪七年,1903.31,39,43.

[8]北京中医学院.简明中医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5.

[9]明·徐师曾等撰.经络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5:151.

[10]明·高武纂集.针灸聚英[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56.

[11]张灿岬,徐国仟主编.针灸甲乙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03,498,509,490,514,486.

[12]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6.

[13]林文注,王佩主编.实验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68,93.

[14]陈钢,薛红,周艳杰,等.《灵枢》骨度研究——古今人体体表测量值比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2):3-7.

[15]刘衡如.就《灵枢·骨度》背骨段校勘问题与李锄先生商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4):4.

[16]李锄.敬答刘衡如老先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5):6.

[17]李锄.《灵枢·骨度》新校勘三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39-40.

[18]清·沈彤.《释骨》,《昭代丛书》己集广编补[M].清·道光十三年刻本:3.

[19]路世才,侯文学,游佩璐.对中医骨学文献的研究(连载二)[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14(5):73-75.

猜你喜欢

脊骨大椎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肩颈酸痛 喝葛根煲猪脊骨汤
关于脊骨神经医学进入中国的几点思考
关于脊骨神经医学进入中国的几点思考
苹果蜜枣猪脊骨汤养肺去燥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地震云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