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论冠心病病因与干预对策

2010-02-11孙海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期
关键词:伏邪病因冠心病

孙海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膳食结构不能合理调节,导致过多的摄入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使机体内胆固醇含量增高。市场的竞争,就业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使部分人不适应,导致精神紧张、疲劳、失眠,使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糖素增高引发高血压造成脂肪代谢紊乱[1]。调整膳食结构,树立正确人生观,制怒、忌愁、祛除烦恼、乐观愉快至关重要。

1 基本病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摄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多。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导致精神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2]。

1.1 冠心病伏邪病因的客观性

1.1.1 饮食、劳逸失度,脾胃有伤,中轴升降功能失常,尤其是久食膏脂肥腻之品,腐化为脂液,久则蓄毒自生。毒邪内伏,气机壅涩,脉道瘀窄,血气不畅而成。

1.1.2 情志失调,喜怒不节,引发气机阻滞,五脏之道不畅,致五脏失和,气化功能不全,气血不利,津液循行受阻,生瘀生痰,痰瘀互阻,毒自内生,邪伏心脉。

1.1.3 先天禀赋不足,遗有父母先天之邪毒,邪毒植于脏腑经络,复因六淫入侵、情志过激、劳作太甚、饮酒过度,造成心之络脉发生阻滞,津血、清气循行障碍,或呈绌急状态,造成心失所养,神气内闭,清气不入,浊气不出,致胸痹心痛。重则营气不能顺行脉中,逆行于脉外,血滞痰结,阳郁毒生,心肌受害,致真心痛。

1.2 冠心病伏邪的临床特征

针对伏邪这一病理现象任继学教授提出“男女媾精,阳气不足”的假说,认为先天伏寒于肾是其病因所在,存于虚处,在后天环境和社会等因素影响下,表现出动态的发病规律。其病性属阴邪,易损阳气,阻遏气机为特征,并引发伏痰、伏瘀、气滞等后天伏邪逐渐产生,形成同一疾病共性的不同个性。此漫长的演变过程,即患者从亚健康发展到疾病的过程,但其先天伏寒之共性不变。既往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伏寒证候主症常见胸痛或憋闷,手足凉;次症常见乏力,气短,背痛,胃痛或胀,腰膝酸软。舌脉常见舌淡隐青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细弱。病史常见女子从月经来潮(14岁左右)即有痛经,手足凉;男子从二八(16岁左右)出现手足凉,少腹疼痛或遗尿;至女35岁、男40岁前,出现胃痛或胀、纳呆、恶冷食或泛酸、嗳气;至女49岁、男64岁前出现心痛。规律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五七……七七;丈夫二八……五八……八八……”,亦即《灵枢•天年篇》所言:“母为基,父为”之理。不同于单纯的疾病后期的脾肾阳虚。尤其是手足凉, 从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至心病发生,始终四季如一,是最大的特点。

2 针对冠心病伏邪病因的干预对策

从《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可联想到动脉硬化等,患者早期虽毫无症状,但致病之邪已潜伏于内,俟机而动,与“未病”有着相似的一面。正是由于临床上诸多“未病”状态的存在,导致了疾病性质的转化[3]。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具有伏寒特征的患者占冠心病患者的20%~30%,占其他疑难杂病的10%~30%。抓住这一共性,针对不同个性的辨证治疗,将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上针对阴寒凝滞、痰浊阻络、气滞血瘀、心肾阳虚及寒热错杂等证候,皆可针对伏寒病因治疗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以二仙汤为基本方: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等药物。据气血阴阳之虚损,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之邪实的不同而随证治之。以往的临床研究初步证实,针对伏寒病因学的治疗,并结合系统干预方法,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

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伏邪(伏寒、伏痰、伏瘀)的病理状态,而伏寒是始动因素,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的病理机制,也可理解为伏寒病因,引发痰浊阻络,而导致心脉挛急,“不通则痛”。《证治准绳杂病》云:“心主诸阳,又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阳气不及惟邪胜之亦痛,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在临床前期伏邪内藏,蕴结成毒,伏于血络,而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临床期(急性期或发作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缓解期(稳定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低水平的平衡)。这是许多心系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心脏病等)的共有机制和(或)通路,因此在各期病证的治疗中,把握伏邪的病理机转,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在预防、控制、调节乃至康复目标的整体效应,指导临床实践。

[1]任继学.“伏邪”探微[J].中国中医药,2003,1(1):12-13.

[2]叶吉晃.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J].中国中医药,2005,3(12): 36.

[3]张喜奎.试从“治未病”看温病“伏邪”说[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12-14.

猜你喜欢

伏邪病因冠心病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警惕冠心病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