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房颤动在临床中几种特殊表现的观察
2010-02-11李红艳李红杰
李红艳 李红杰
(1.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 2.吉林省桦甸市第二人民医院 吉林桦甸 13240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比较常见。在心电图中约占12%~14%,仅次于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病因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1]。在老年人心律失常中,心房颤动则占32.24%,而老年组心房颤动波平均振幅明显低于成年组,波幅与年龄呈逆关系[2]。而房颤根据其复律时间长短,心房颤动可分为阵发性和永久性。我们15年来收治的108例住院老年人进行心电图及临床观察。其中男58例,女50例,年龄在60~90岁之间。在观察中发现冠心病75例占69%,并对冠心病伴心房颤动31例进行了跟踪观察,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有5种临床表现各异的心房颤动病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同心前区疼痛同时发生,同时消失样心房颤动:李某,男,77岁,患冠心病20余年,2008年前反复出现心绞痛,但未出现心房颤动。于2009年3月20日起,无明显诱因突发心前区疼痛,大汗淋漓,呻吟不止。立即描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立即给予吸氧。杜冷丁100mg肌注,西地兰0.4mg静注,安定等治疗,1h后仍未减轻疼痛,加用强痛定50mg肌注,约至2h疼痛消失,即描心电房颤复律。以后每次发生心前区疼痛心房颤动必发,而经用杜冷丁,强痛定及安定或已胺碘呋酮等后疼痛消失,心房颤动也随之复律。
(2)咽部发干辣痒样心房颤动:张某,男,74岁。患冠心病10余年于2009年3月劳累后,突感嗓子发干随之感辣、痒、全身不适,精神紧张,其家属按脉搏出现不齐。当即描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经用西地兰、已胺碘呋酮、安定、吸氧等抗心房颤动治疗于4h后复律,其症状也随之消失,以后每次心房颤动发作其症状都是如此,经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律,其它症状也随之消失。
(3)心绞痛后样心房颤动:冯某,男,72岁。患冠心病13年,每次发作多因劳累、激动、生气、饮食等因素引起心前区不适或疼痛,憋闷感,全身无力,时有心慌、心跳。描心电图,提示冠心病改变。随病情进一步加重,心慌心跳也加重。再次描心电示心房颤动。经用扩冠,镇痛,抗房颤等治疗,症状减轻。描心电房颤复律,ST-T改变。继续扩冠治疗,其它症状逐渐消失而愈。每次发病基本如此。
(4)无症状性心房颤动:王某,男,79岁。患冠心病20余年。2007年6月患心肌梗死经抢救脱险后,一段时间尚好,无其它不适症状。于2009年6月在外活动量较大,加之动气,其家属按脉搏时发现不规则,但患者本人无任何不适感。当即描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经用西地兰、安定等抗心房颤动治疗后约4h复律。以后每次遇过劳或生气等其家属按脉搏可发现心房颤动,并经心电证实。患者本人都无任何不适。
(5)永久性心房颤动:冯某,男,73岁。患冠心病近20年。自2005年后反复出现心前区不适或疼痛、憋闷感、心慌心跳、全身无力,描心电示心房颤动。经用西地兰、安定及扩冠药物等治疗后,心房颤动被纠正复律,但反复发作,而发作心房颤动复律时间逐渐延长。从2006年7月始心房颤动发作到今一直未纠正过来。目前常规给予扩冠及镇静等药治疗,加之本人常服人参等补品,并控制情绪及劳累等因素,本人自觉症状已适应,无特殊不适感。
2 讨论
根据以上老年人几种特殊临床表现的心房颤动来看,主要是老年人患冠心病多年,而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及病情的进展,其心脏传导系统也随之改变。再则老年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以及每个人的体质,免疫功能的不同,再加之本身的神经,体液及传导系统的差异等。所以老年人患冠心病多年后,一旦出现心房颤动就会在各自本身出现各种特殊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因病例较少,其发生机理而需进一步探讨。
据统计,房颤发病易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增高,房颤在老年人中很常见,所以,预防老年人房颤极为重要,患有房颤的老年人在生活中要戒烟,限制饮酒,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饮食及药物(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的发生,服用前应当询问医生或阅读说明书,看是否适合。同时要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参加有氧运动,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体能运动。但不能激烈运动,避免出现意外。
药物治疗是老年人房颤治疗的基础,但有顽固性房颤就该考虑用导管消融治疗。
[1]刘忠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J].实用内科杂志,1989,9:118.
[2]金春和.现代老年心脏病学[M].辽宁:白山出版社,1990:271.277.